头颈部CTA诊断脑血管性病变的价值

2021-08-24 08:20:28田文飞成艳平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4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脑血管符合率

田文飞,成艳平(通讯作者)

(灌云县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江苏 连云港 22220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脑动脉狭窄、动脉瘤、动脉畸形等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正逐步增高[1],而相关脑血管病变容易引起脑供血不足、血管破裂从而导致脑卒中等脑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2]。及早对患者进行明确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相关危险事件的发生,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3]。当下临床上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方式较多,其中CT脑血管成像(CTA)、超声等检查手段因无需创伤、检查方便快捷而广受欢迎。但临床对于各种影像学诊断方式的诊断效果争论较大。本研究将主要探讨CTA应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脑血管性病变患者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57~88岁,平均(67.29±7.18)岁。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患者以头痛、头晕、眼重影或短暂性黑蒙、耳鸣、眩晕等脑血管病变常见症状入院,初诊疑似脑动脉狭窄、动脉瘤、动脉畸形等常见脑血管性病变;②患者年龄为18周岁以上,具有独立行为能力。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智力障碍、精神性疾病或其他无法正常沟通交流患者;②合并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患者;③合并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④有碘过敏或易过敏体质患者;⑤孕、产妇及哺乳期妇女;⑥已经其他方式明确诊断为脑血管性疾病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进行头颈部超声检查,应用Philips IE 33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设定为9 MHz,着重监测脑血管内膜厚度、血流速度、血流阻力,同时确认是否有板块出现,并确认斑块形成原因、性质、大小、位置等。完成超声检查后再行CTA检查,应用飞利浦Brilliance 256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颈部及颅内平扫及增强扫描。设定电压120 kV,电流300 mAs,层厚3 mm,螺距0.923,床移动速度为49.2 mm/s,矩阵为512×512。常规平扫后进行三期增强扫描,按3.5 mL/s经肘静脉注入1.5 mL/kg碘海醇对比剂,应用相应监测软件监测对比剂浓度,将感兴趣区域设定在主动脉弓,注入对比剂1 s后,监测主动脉弓对比剂浓度变化。CT值达到130 HU时,自动触发第一期增强扫描,延迟30 s进行第二期增强扫描,延迟120 s进行第三期增强扫描。完成相应扫描后,将扫描信息传入相应图像处理工作站,获取多平面及曲面重建图像。CTA检查完成一周后,再行血管造影检查,在患者大腿根部进行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经腹、胸、颈部大动脉将造影剂注入主动脉中,使脑血管显影,然后快速进行连续摄片。

1.3 诊断方法

分别由三组专业医师分别进行CTA、超声及脑血管造影检查阅片,每组由3名医师组成,共同给出诊断意见,当诊断意见不一致时,三名医师投票决定。每组阅片医师仅根据相应检查方式及患者临床症状做出诊断,三组医师互不交流。

1.4 观察指标

以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别统计CTA诊断方式与超声诊断方式在脑动脉狭窄、动脉瘤以及动脉畸形等脑血管性疾病中的诊断结果与血管造影结果符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经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经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A与超声诊断动脉狭窄符合率比较

血管造影诊断下轻度狭窄24例,中度狭窄22例,重度狭窄5例,闭塞1例,共计诊断出动脉狭窄52例。CTA诊断方式对于轻度狭窄、中度狭窄以及动脉狭窄总体诊断结果与血管造影结果符合率均显著高于超声诊断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诊断方式对于重度狭窄、闭塞的诊断结果完全相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A与超声方式诊断结果统计[n(%)]

2.2 CTA与超声诊断动脉瘤符合率

血管造影诊断动脉瘤30例,CTA诊断下符合率为96.67%,超声诊断下符合率为83.33%。CTA诊断动脉瘤结果符合率显著高于超声诊断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TA、超声诊断动脉瘤与血管造影结果符合率情况比较[n(%)]

2.3 CTA与超声诊断动脉畸形符合率

血管造影诊断动脉畸形12例,CTA诊断方式下符合率为91.67%;超声诊断方式下符合率为75.00%。CTA诊断动脉畸形符合率显著高于超声诊断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CTA、超声诊断动脉畸形与血管造影结果符合率情况比较[n(%)]

3 讨论

由脑血管狭窄及血管破裂等因素引起的脑组织灌注不足,脑细胞缺血、缺氧而坏死是临床常见的危险事件,临床称其为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死和致残率[4]。脑血管狭窄、脑动脉瘤、脑血管血管畸形等相关脑血管病变,都是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早诊断相关脑血管性病变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病率[5]。当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方式也不断增多,诊断效果不断增高。但最为可靠的诊断方式依然为脑血管造影检查[6]。但脑血管造影检查需要对患者股动脉进行穿刺,并沿动脉置入导管。这种检查方式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同时操作较为复杂,检查速度较慢,费用也较高。对于一些急性发作的脑血管性疾病患者,难以在第一时间完成脑血管造影检查。因此临床尚需要诊断效果好,且方便快捷的其他诊断方法。而CTA、超声等诊断方式都是临床常用的无创的影像学诊断方式,检查方便快捷,费用较低,因此也广受欢迎[7]。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及CTA诊断技术的诊断效果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CTA检查方式近年来在CT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下,其检查有效性、图像分辨率等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CTA检查可分别对患者进行常规颅内CT扫描及增强扫描,同时其图像经过相应工作站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图像重建,从而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投影方法下去观察脑血管病变情况,能为医师在临床诊断上提供更多、更准确的影像学参考信息,方便医师做出准确判断[8]。

为探讨分析CTA技术对于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本研究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100例疑似脑血管病变患者分别进行CTA、超声以及脑血管造影检查,并以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分析CTA与超声诊断方式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效果。研究结果显示,CTA诊断方式在动脉血管狭窄、动脉瘤、动脉畸形等常见脑血管诊断方面诊断结果与血管造影符合率均显著高于超声诊断方式。

综上所述,CTA诊断脑血管狭窄、动脉瘤及动脉畸形等脑血管病变的诊断效果显著高于超声诊断方式,同时兼具无创、快捷等优势,在脑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脑血管符合率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CT与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50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哈尔滨医药(2015年5期)2015-12-01 03:58:09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