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追问 打造审辩课堂

2021-08-23 05:00仲羚
求知导刊 2021年30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摘 要:有效的课堂追问是打造审辩课堂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追问内容,并能捕捉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及时追问,还应把握时机,深入追问,活化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进而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追问;审辩式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0-0071-02

引 言

从提倡“知识就是力量”,到强调“思维才是力量”,这一认知上的转变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培养“有知识的人”,还要培养“会思考的人”,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因此,如何让学生拥有审辩式思维这一最基本的探索思维,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审辩式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而“具有审辩式思维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心理特征”。很多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喜欢随大流;有些人有着“非黑即白”的世界观,固执己见。信息化时代,我们每天被各种信息包围着,学会辨别、筛选、处理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审辩式思维的培养迫在眉睫,它应该成为学校教学的核心内容。

关于审辩式思维,谢小庆教授认为审辩式思维的精髓可以用12个字表述:“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1]。从道德与法治学科角度来看,具有审辩式思维的学生,可以有效地解读材料,善于提问,敢于双向质疑;有表达自己观点和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并能包容不同的声音;面对选择能快速做出决策,勇于承担责任。

二、课堂追问与审辩式思维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急于给学生答案,也不能让学生习惯于教师给他们标准答案。教师应在课堂上融入必要的、有效的追问。

课堂追问包括纵向追问和横向追问,纵向追问指的是教学预设的问题链;横向追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在学生回答已提问题后进行再次提问。有效的课堂追问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思考、探究,是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提升追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精心设追问,达成目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课堂中探究问题,像黑夜中的孩子在找寻回家的路,有效的追问就犹如黑暗中远处的一盏明灯,指引着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教师要认真地研读课程标准、教参、教材,紧扣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重难点,了解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疑惑点,预设课堂的问题链。

在“参与民主生活”中,陈超宇老师设计了背景情境“模拟人大”,从选举、议案、监督、收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在议案环节,陈老师设计了问题1:请同学们关注自身,关注周边出现的问题,寻找可以作为议案的话题。听完学生的回答,陈老师给学生展示了小建同学选择的议案《关于校服合理定价,丰富校服选择的议案》,并给出了以下步骤:(1)在校园网站充分调查,征求各方意见。(2)请专家学者对方案进行论证……接着,陈老师针对议案设计了问题2:将几个步骤与对应民主决策的制度保障连起来;问题3:校服定价、款式调整听证会需要谁来参加?问题4:举行这样的听证会有何意义?问题5: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需要具备哪些意识和能力?

这节课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理论性强且比较枯燥,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陈老师模拟政协的设计,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让原本很遥远的内容变得触手可及,通过问题的梯度设计实现了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

第三届全国初中道德与法治卓越课堂上,陈骞老师讲授了“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他首先给了学生6种情绪——“自豪、愉快、紧张、愤怒、感激、痛苦”,让学生选出人生之路必备的两个情绪。在接下来的“人生难关”中,他列举了两个情境:“罹患疾病”和“亲人离世”,针对前面选择“愉快”和“感激”的答案,向全班学生进行了追问:带着这两种情绪怎样去面对疾病和亲人的离去?基于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正确处理负面情绪是很有必要的,有时负面情绪对我们也是有帮助的。

这个环节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告诉学生在面对挫折时,无论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有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们应正确看待和处理各种情绪。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预测到,学生会有三种选择:(1)选择两种积极情绪;(2)选择一种负面情绪和一种积极情绪;(3)选择两种负面情绪。但大部分学生应该是选择前两种。其中,第二种选择是比较全面、合理的,因此针对第一种答案,陈老师设计了后面的追问,让学生在追问中进行进一步思考,并对怎样正确面对挫折形成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

(二)意外处追问,凸显生成

审视平时的课堂,虽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整堂课环环相扣,可是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反而像按照剧本走下来似的,使课堂缺乏活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太注重预设,对课堂生成的资源不能进行有效的捕捉与利用,总是想着要把学生拉到预设的轨道上。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鲜活的个体,教学中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教师要审视学生的回答,运用教学智慧,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增强生命的韧性”教学中,陈老师设计了一道排序题——①我  ②挫折  ③你  ④幫  ⑤战胜了,并预设了两种答案——“我帮你战胜了挫折”“你帮我战胜了挫折”。这两个答案已经在之前的师生互动中有所体现,此处正好是一个总结和提升。这时,有位女生说到了第三种:“挫折帮我战胜了你”。全班一阵大笑,面对这位同学的“节外生枝”,陈老师用幽默的语言给予了回应:“我和你有仇吗?我帮其他同学战胜了挫折,为什么到你这却是挫折帮你战胜了我?”学生说:“‘你是加引号的。”陈老师便追问道:“‘你指的是什么?”学生说:“可以是对手或者更高的目标。”陈老师立马肯定了这位学生提出问题角度的新颖性。

在学生答案超出教师的预设时,陈老师用他的教学智慧睿智追问,巧妙地引导学生敢于提出创新性观点,不拘泥于标准答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三)无疑处追问,活化思维

教师要通过追问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质疑大家普遍认同或反对的观点。

在教学“爱在家人间”,探讨“亲子冲突产生原因”时,笔者展示了母女二人真实的想法,并设计了问题:如何看待二者的想法?朵朵:写小说能给我带来快乐,青春就应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妈妈:我是过来人,知道初三是关键时期,小说以后还可以写。当时,学生基本上都是一边倒,认为妈妈是为了朵朵好,关键时期小说要为学习让步。笔者马上归纳了知识点:“作为两代人,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存在差异。”

笔者此次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是失败的,仅仅是为了得出知识点,一看到学生说到了自己想要的內容,就立马进入下一环节,笔者和学生的思考都是浮于表面的,学生也只是为了附和笔者,内心并不是真的赞同。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当大家赞同妈妈的观点时,笔者进行了追问:“初三花点时间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和学习冲突吗?”让学生深入思考,学会找到兴趣爱好和学习之间的平衡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浅思处追问,激发真情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系统的教学帮助学生解答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觉得这些书本上的知识和道理自己都懂,但“成长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出现认识的粗浅,有失其深刻性”[2]。如果教师没有进一步引导,他们就会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很空洞、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在学生认识粗浅处,通过有效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真情实感。

在课堂上,陈骞老师展示了两位学生的“日记”,让大家一起来帮助他们想办法战胜挫折。在看完第一位同学的日记后(父母关系紧张,孩子抑郁),陈老师提问:“大家有何感受?”他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回答,而是先谈了自己的感受:一是错别字多,二是这位同学有负面情绪,并且负面情绪并没有对她产生帮助。然后他问道(追问1):“为什么负面情绪对她没有帮助?”生:“因为她没有发泄出来,只是暗暗地藏在自己心里。”师(追问2):“怎样看出来的?”生:“每天都在假笑,躲在被窝里哭。”师(追问3):“他应该怎样做?”生:“告诉爸爸妈妈,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师(追问4,由浅入深):“假如是你的话,有勇气这么做吗?”生犹豫。师:“说别人容易,当自己去面对时,有时的确会往心里藏。”陈老师说道:“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会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然后他用李宗盛的“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总结出“要学会接受”的结论。

学生在回答“怎么办”时,立马就想到了具体的办法,陈老师通过追问,让学生知道有时面对挫折没有很具体的对策,这时要敢于接受、学会坚强。陈老师的追问及时又有梯度,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到更高层次上思考,使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这样的思维运动中突破了难点,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并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结 语

要想打造审辩课堂,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课堂追问,努力让教学成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趣味性,使道德与法治成为一门深受学生喜爱并对学生有用的课程。

[参考文献]

谢小庆.审辩式思维[M].上海:学林出版社,2020.

田正平,肖朗.中国教育经典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仲羚(1991.10—),女,江苏常州人,研究生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常州市教坛新秀。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六步五环”高效教学模式初探
遵循身心特点 助推幼小衔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理念及其实施探讨
浅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栏目设计的选择和使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