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解郭沫若的经典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拟根据温儒敏提出的“三步阅读法”教学原则,把对五四时代精神氛围的感知与专业的文学分析结合在一起,设计教学活动:以学生的直观感受为起点;转换视角,设身处地想象自己为五四时期的青年去阅读诗歌;从整体到字词感受诗歌的时代精神;与《天狗》展开比较阅读。
关键词:郭沫若;直观感受;教学设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统编版语文必修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中往往与同单元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教师执教时常会遇到以下情况:一方面学生很难理解为何该诗被奉为新诗成立的一座“丰碑”;另一方面,即使通过诵读与讲解,学生也会对这首诗有陌生感,会产生“这样也算好诗吗?”等疑惑。北京大学姜涛老师认为,当前学生受到诸多现代“趣味”的熏陶,让其走进郭沫若的诗歌,并学会赏析郭沫若“粗枝大叶”的风格有一定的困难。温儒敏则进一步指出读郭沫若的《女神》往往出现两极化现象,在文学史上评价很高,但是年轻的读者对其评价却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往往注重个人的审美趣味,注重作品本身,不太顾及作品在历史上的意义,对于类似的作品有了历史隔膜,很难产生阅读兴趣。如果教师按照现有的比较阅读法、或者传统的字词赏析方法去教学《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对该诗的学习兴趣。
温儒敏提出,要让年轻的读者接受郭沫若《女神》中的诗歌,可以采取 “三步阅读法”(“直观感受”“设身处地”“名理分析”),通过将五四时代精神氛围的感知与专业的文学分析相结合,让学生形成一种历史的“同情”以至于“共情”。温儒敏认为《女神》作为郭沫若的代表作,其独特魅力离不开特定历史氛围下的读者反应和阅读心态。《女神》之所以是经典,是郭沫若和青年读者共同构建而成的,因此对其中的诗歌分析不能仅仅局限在文字本身,而是应带着历史现场感去看到该诗作与五四时代精神、阅读风气的结合。对于诗歌的分析需要先进入到五四时代的阅读场域,才能有整体把握分析的可能。因此,笔者按照“三步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和思路,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进行如下教学设计和解读。
一、以学生的直观感受为起点
通过学案的方式,询问学生的阅读感受,并请学生用200字左右描述自己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直观感觉。这部分在课前进行,目的是引导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获得宝贵的文学感觉与经验,并在听课过程中对这种经验进行反思。
二、转换视角阅读诗歌
根据温儒敏的建议,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有关“五四”的历史背景,尝试理解诗歌中作者所抒发的情绪与心态。该环节的重点是感受到五四时代的氛围,理解当时青年对旧制度的反抗精神(“家庭、学校、团体,一切制度底衣服,尽情地剥去”)以及“舍我其谁”的精英意识。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强调使用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積极性。其中,强调使用语境化的策略,让学习任务成为某一语境的组成部分,学习活动则根据相应的语境进行组织。教师在这个环节可以在学生回忆和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引入不同的文本材料进行跨文本、跨学科的阅读,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五四时代的氛围。例如,教师可以选取傅斯年的《对于旧家庭的感想》、巴金的《家》中觉慧对家庭和时代的感受以及新文化运动中吴虞等人的语录(“儒家以孝悌为二千年来专制政治与家族制度联络之根干,其主张孝悌,旨在维护君亲长上的专制权威”)等,通过这些文段的选择,使学生感受作为五四时代的青年,面对个性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大氛围以及隐藏在这种社会氛围下的压制与反抗。在该环节当中,一方面是打通语文、历史、政治不同学科的知识,达到综合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一方面是让学生能对郭沫若的诗歌有更具体的接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诗歌在当时社会受到青年广泛欢迎的原因。
三、从整体到字词感受诗歌的时代精神
学生通过转换视角,贴近五四的时代氛围后,可以进一步展开对诗歌的诵读,感受其整体氛围,感受诗歌当中蕴含的“气”。温儒敏认为郭沫若的诗歌当中蕴含的“气”包括情绪、丰富想象以及诗歌内在节奏等,而这种“气”会让来自“五四”时代的读者产生共鸣,沉醉其中。研究者认为温儒敏提出的“气”其实就是郭沫若诗歌当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通过设想五四时代的阅读场域去感知把握这种时代精神,往往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郭沫若自己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讲述了“时代精神”与自己创作的复杂关系,“尤其是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狂飙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在他的影响下,应着白华的鞭策,我便做出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凤凰涅槃》《天狗》《心灯》《炉中煤》《巨炮的教训》等那些男性的粗暴的诗来”。而这与闻一多当时对郭沫若诗歌的评价是一致的,“若讲新诗,郭沫若君底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底精神。根据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艺术哲学》族、时代等互相联通的思想,他说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的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在闻一多笔下的“时代精神”并不是简单的指“民主”“科学”等具体的话题,而是一种隐含在历史进程中的精神与风格,是一种历史内部的动能,具体指的是“动的精神”“反抗的精神”“科学的成分”“世界之大同的色彩” “挣扎抖擞底动作”等方面,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则最能体现和反映“动”的精神。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转化视角,整体感受诗歌后,可以更进一步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具体字词,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体现的时代精神的理解。例如,“立在地球边上”的“立”字是这首诗的关键字,不是在地球上,也不是岸边,而是在“地球边上”,自我与广阔的地球分开了,自我站在和地球平等的视角,才会看到“无数的白云”“无限的太平洋等”,展示了和世界同样雄伟、壮阔的精神,这种大气与自信充满了“五四”时代的“气”与精神。再如,“力”也是这首诗的另外一个关键字,诗歌由景入情,从海涛、白云的怒涌,引发出对宇宙认识的感悟,也就是“不断毁灭、不断创造、不断努力”的“力”的赞美,在“力哟!力哟!”的高呼声中,把力如画,如乐的形象化的展示出来。诗歌当中的“力”不仅是一种奋斗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动”“改变”的时代精神的感悟。
教师除了指导学生从诗歌具体字词出发去感受其蕴含的时代精神之外,也可以从具体的艺术创作技巧出发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例如,郭沫若的《女神》系列诗歌当中,往往有一个独特的自我抒情的主体形象,而该形象的中蕴含着时代的精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的“我”有着类似“神”一样的视角和位置,同时也有着“把地球推倒”的气魄,体现了改变一切,创造一切的“五四精神”。再如,教师也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诗歌当中的诗体特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基本上是自由体,不受形式的约束,这种形式的诗歌在《女神》当中并不多,往往展示的都是有极强创造、改变的内在主体,这一方面体现了《女神》对于自由体新诗的开创性,一方面也体现了郭沫若的诗歌对“五四精神”的呼应。
四、与《天狗》进行比较阅读,深入感悟时代精神
正因为郭沫若的诗歌当中蕴含时代之“气”,当时的青年读者才会有所感悟。郭沫若《女神》的成功主要是宣泄压抑的社会心理,对一种渴求个性解放的能力的释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主要特点是提供一种“痛苦的情绪宣泄”和时代共鸣。如同郭沫若所说的:“当我接近惠特曼的《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这种贴近時代的“狂”“喷火”的精神正是诗歌重要的文学价值与教学价值。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该教学点,教师可以联系《天狗》一诗进行扩展阅读。
《天狗》作为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相似的诗歌,比较方便学生在课堂上直接阅读,并作为练习的例子,让学生继续转换视角,以“五四”时代青年的眼光去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感受郭沫若笔下的时代精神。《天狗》当中“我”能吞下日月星辰,有着无比的力量,却憋屈的燃烧狂叫,而自我爆炸。相比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天狗》的抒情主体同样有伟大、改造一切的意志,但是却更多了一种无所适从的焦虑和暴躁。这种焦躁感是“五四时代”读者感同身受的,自以为个性解放后理所当然获得却远远未能获得的感觉。
上述教学设计按照温儒敏提出的“三步阅读法”通过把对“五四”时代精神氛围的感知与专业的文学分析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习与理解郭沫若的诗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女神》中的“时代精神”不是概念化的,而是被郭沫若诗化的。诗歌创作并不是从思想到思想的过程,《女神》作为经典好诗,需要赏析诗当中的关键字词与艺术创作技巧,而不是空谈概念。
第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为自由体诗的创新性代表作,其在形式上有典范性的贡献,但是这种形式还是比较粗糙的,这种绝对自由的写法也给新诗创作带来散漫的负面影响。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当中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和反思。
作者简介:吴振兴(1982— ),男,广东省深圳市龙华高级中学一级教师,教育学博士,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