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的“爱打人”行为

2021-08-23 01:54辛慧
黑河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家园共育影响因素幼儿

辛慧

[摘 要]幼儿的打人行为在幼儿园是经常发生的,在孩子们的交往过程中,有的幼儿经常采取打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打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许多不良影响。家园共育非常重要,家长要言传身教,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陪伴孩子,不要用暴力解决问题。教师遇到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不能一味地批评,要有效引导,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情绪、学会规范自身的行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打人行为;影响因素;家园共育

幼儿园的班级里有很多宝贝,每个宝贝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聪明伶俐的,有爱笑开朗的,有爱哭的,有爱发脾气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的,有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最让教师头疼的问题就是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来到幼儿园这个小社会,孩子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难免会有摩擦,有的幼儿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的幼儿则会采取暴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探究幼儿“打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促进幼儿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是我们幼儿教师在日常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家园共育的关键。

一、“打人”行为的定义

“打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是指由于没有满足自己的意愿或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对对方进行打、掐、咬、踢等身体攻击。打人这种行为在幼儿阶段是非常常见的,有的幼儿可能表现得更严重一些。孩子的“打人”行为分三种情况:表现性、工具性和敌意性。有的孩子与别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较弱,不会用恰当的语言去沟通问题,只能用“打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表现性的“打人”行为;有的是无意识的“打人”,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或者想要保护某样东西,随手就伤害到了其他小朋友,这是工具性的“打人”行为;有的是故意打人,就是想看到别人身体受到伤害,觉得这样很好玩,这是敌意性的“打人”行为。我们班级就有这样一个“爱打人”的小朋友,上课的时候随手拍打身边的小朋友,想用打人吸引小朋友和教师的注意力,游戏的时候想要什么玩具得不到就会动手打人,有的时候玩高兴了也会打人。有“打人”行为的幼儿往往参与活动的时候注意力很难集中,又因为经常伤害到其他小朋友而很容易被大家孤立,久而久之,不利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也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打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1.生理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经常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左右脑发展均衡度低于普通幼儿,并显示出左脑抗干扰能力和右脑认知能力弱的特点。抗干扰能力弱的幼儿易躁易怒,认知能力弱的幼儿社会情感发展滞后,这都会直接或间接引起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生理因素只是一个诱因,一般受到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影响才能显现。

2.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于孩子过分宠爱甚至溺爱,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霸道、独占的不良习惯。这样的孩子通常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一旦遇到问题不会想办法解决,从而产生“打人”的行为。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且过于约束,什么事情都得按照家长的要求来做,不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以至于到幼儿园后用“打人”的方式释放自己压抑的情绪。

3.环境因素的影响

出现“打人”问题的大部分幼儿都有共同的爱好,他们喜欢看动画片《奥特曼》。《奥特曼》中的人物是正義的化身,有一些攻击性行为,幼儿会觉得奥特曼特别厉害,但孩子的年龄比较小,不明白正义的真正含义,而且这个时期的幼儿爱模仿,好奇心也很强,想象和现实容易混淆,喜欢在与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扮演奥特曼,把小朋友当成“怪兽”来打。19世纪60年代,国外研究者班杜拉经过反复验证得出通过暴力电视节目幼儿能够学会攻击性行为的论断。

4.教师因素的影响

有的教师主观情绪严重,看到这种有“小问题”的幼儿心理容易产生反感,不能正确面对。当孩子在幼儿园出现“打人”的行为,如果教师没有积极引导,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只知道一味地批评、训斥、指责,就会造成幼儿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良行为。平时有的教师对小朋友有推搡、拉扯等行为,也容易让幼儿产生模仿,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很重要。

三、有效的解决策略

1.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遇到这样的孩子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多与家长沟通,找到问题的根源,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有的家长会很抵触,不愿意承认孩子的缺点,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注意方式方法。例如,当出现问题时,先交流孩子表现好的方面,再找到突破口让家长认识到孩子出现了“打人”的行为。要让家长明白想让孩子改变,首先家长自身要改变,要多与孩子交流,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遇到问题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平等的,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在遇到孩子打人的情况时,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打”来解决问题,而要让孩子说出打人的原因,与孩子像朋友一样讨论“打人”是对还是错,慢慢地让孩子认识到打人是不对的。还要引导家长尽量避免给孩子看有攻击性行为的动画片和电影等,不给孩子提供刀、剑等带有攻击性的玩具。

2.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自控能力很差,有时是无意识地攻击别人,这时可以忽略孩子的表现,不强化“打人”的行为,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如晚离园的谈话活动,让幼儿回忆当天发生了什么事,借此机会正确引导幼儿。

3.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

教师要积极创设宽松的教育环境,提供舒适宽敞的活动空间,投放充足适宜的玩具,以减少孩子之间因空间不足、争抢玩具而产生冲突。对于“爱打人”的孩子,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遇到问题只有愤怒和呵斥,要从根本上教育孩子,引导孩子不断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在一日生活中,可以经常开展针对攻击性行为的主题活动,利用小故事、小视频把孩子平时的行为呈现出来,然后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对错,问小朋友:“打别人对吗?如果别人打了你,你会怎么办?你心里会怎么想呢?”让孩子们自己讨论出结果:打人是不对的,有玩具要分享,想要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对于爱“打人”的幼儿可以专门引导其发言,教师给予其“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但是犯了错及时改正也是好孩子”之类的鼓励性话语。

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小朋友,不可以采用孤立的教育方式,小朋友越排斥,这种行为会越严重。班级有一位小朋友,转到我们幼儿园的原因就是因为经常打人,以前的幼儿园教师在墙角单独放了一张桌子,让他自己坐在那里,不让他与其他小朋友接触,不让孩子们理睬他,这样就无形中在他与其他小朋友之间隔起了一道交往的屏障,如果长时间被孤立,他将会失去很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对待这样的孩子教师要更有耐心,对攻击性行为要不厌其烦地反复提醒。比如,针对游戏中遇到的抢玩具打人的问题,除了要讲清道理请孩子道歉,还要请孩子重新表演一遍正确的交往方式,并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平时教师还要与孩子多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心里的真实感受,引导孩子用更有效的方法与他人交往,学会分享和关心他人,使其感受到与同伴相处的快乐。

对于爱“打人”的孩子,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需求,还要利用集体的力量帮助他们,使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同伴之间的友爱。教师可以用孩子喜欢的小物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只要有进步的时候就可以奖励一枚小勋章贴到小区域里,贴够一定数量的小勋章就可以得到一个喜欢的礼物,用这种方式来鼓励他们改正自己的缺点。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坏孩子,每个孩子都像一张白纸,他们的内心都是纯真善良的。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自己的一个小世界,教师要用真心、耐心、爱心关爱每一个孩子,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这样有“小问题”的孩子更多的爱。想要改变这样孩子的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慢慢引导,培养幼儿做一个有爱心和良好品质的好宝宝。教师还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和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共同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罗秀冰.德育需要言传身教[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12).

[3]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以及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家园共育影响因素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