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五学模式”,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由驰骋

2021-08-23 10:53夏芳丽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89期
关键词:教育戏剧语文教学

夏芳丽

【摘要】教育戏剧简称D.I.E,是运用戏剧与剧场的技巧,从事学校课程教学的一种方式。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观”“讲”“编”“排”“演”的“五学模式”,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语文课堂形式多样化。语文教材中有部分课文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通过“五学模式”,能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关键词】教育戏剧;五学模式;语文教学

传统的语文课堂缺少趣味,课堂上更多的是老师讲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本进行解读,课文分析完成也就代表了一篇课文的结束,学生在语文课上的收获更多的是借助文本认识了部分生字新词,在读写结合点进行了说话和写话的训练。这样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在教材中还有部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学生很难和文本产生共鸣,所以就更谈不上理解和运用。教育戏剧“五学模式”的加入,让语文课更加趣味化、高效化。

一、教育戏剧“五学模式”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会借助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学习从而达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育戏剧中的“五学模式”,包括“观”“讲”“编”“排”“演”。语文课堂上的知识掌握点和能力训练点都可以通过这五种模式得到有效达成。

1.仔细“观”让语文课堂更灵动

在语文课堂上对于文本的初步认识,老师更多的是强调“读”,还是停留在文本层面,而“观”则加入了体验式学习,强调“观察”。观察就需要学生更细致地动用眼睛仔细看,动用大脑进行分析句式的特点,分析人物的情感,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让浮于表面的文字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

2.用心“讲”让语文课堂更深入

如果想让课堂更深入,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课文中自己印象最深的片段或者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这一环节的处理,让语文教学更深入一层,除了认知层面的要求还要达到理解和运用层面的要求,这正是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点,通过“讲”这一环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探究更深入。

3.创意“编”让语文课堂更扎实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编”同类型的文章或句段,也可以是借助文本进行再创造,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如学习古诗、古文时进行创编,既检测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4.合作“排”让语文课堂更有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在戏剧表演中学生主动认领角色,用心解读剧本,在排练的过程中学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心参与,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正式“演”让语文课堂更活跃

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是多样化的,例如《将相和》中老师会进行人物分析,蔺相如的人物形象是机智多谋,廉颇的人物形象是知错能改。在教学中如果将课堂变成剧场,学生变成剧中人物,学生根据简短的语言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加上合适的动作,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也会呈现出人物所特有的神情,真正做到和文本的对话。

二、语文课堂教学巧融教育戏剧“五学模式”

语文教学要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自身角色上要进行调整,不要再单一定位为“传道受业解惑”,也不要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定位在三尺讲台,要将自己和学生有效融合,在成为指导者的同时也成为参与者。

1.常规教学训练“观”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可以引导学生“观”三个方面:一是“观”单元主题,明白整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二是“观”课后习题,带着问题来学习;三是“观”文本,教材是最好的例子。

2.搭建平台展示“讲”

教师要搭建各种平台,引导学生来讲。如,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课后习题就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跳水》课后习题也是要求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讲整个故事。对于课后习题中有要求的部分,我们可以训练“讲”。如果课后习题没有安排讲的内容,教师也可以适当安排“讲”,只有搭建了“讲”的平台学生才能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说清楚,说具体,思维的全面性才能得到训练。

3.优化整合教材“编”

为了更好地将教育戏剧的元素融入进语文课堂,教师可以把整个课堂当作舞台,把整个教学过程当作是戏剧表演的过程。整篇课文也可以指导学生修改成剧本的形式。如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有“周瑜”“诸葛亮”“鲁肃”等有对话内容的角色,为了让情节更丰富,参与的人员更多,可以适当地指导学生增加旁白,增加符合情节的动作。

4.巧妙选择路径“排”

一是理解词语融入“排”。如,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中对“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等这些词语的理解,就可以让学生“排”练,这样对词语的理解更深入,理解也更透徹;二是理解句子融入“排”。如,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中引导学生表演“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住在冷得像冰窟的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寒号鸟重复着哀嚎: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在表演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三是理解段落篇章融入“排”。如部编教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学生在戏剧表演中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将文章的重难点在表演中突破。

5.选择适宜题材“演”

语文课堂上的教育戏剧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更加高效、生动、有趣,所以在剧本的选择上趋向于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古诗、小古文。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有较多情节较为丰富的文章,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司马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等文章都有较强的戏剧元素。

三、教育戏剧“五学模式”完善多角度评价

语文教学中,口头表达为“语”,书面表达为“文”。在“观”“讲”“排”“演”的过程中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剧本的创编过程中能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检测上面要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又要更灵活。比如,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咬字的清晰度就可以结合语文朗读的感情色彩来评价。在剧本表演的不同阶段评价的标准也不一样,准备阶段更多的是评价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在表演的过程中评价的是对文本的把握程度,在表演后可以组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在评价中对活动进行升华。

在教育戏剧教学思想的指引下,唤醒了儿童自我挖掘的潜力,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遨游语文课堂。“五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使得儿童的言语能力和对语文的探究精神都得以自由驰骋。

参考文献:

[1]张晓华.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写实[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7:3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

猜你喜欢
教育戏剧语文教学
教育戏剧在礼仪教学中的运用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教育戏剧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干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