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摘 要:波尔卡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深受大众喜爱。19世纪最著名的波尔卡作曲家要属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家们了,他们所创作的作品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本文通过对此曲的创作背景、曲式分析及演奏技法等方面分析,重点从演奏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该作品的演奏技术、触键与音色、踏板的运用等方面。探讨此曲所具有的音乐风格特征,以及浪漫主义因素与民族元素在作品中的融合,可让演奏者能够更好把握作品的音乐情感和演奏技巧。
关键词:约翰施特劳斯 《闲聊波尔卡》 演奏分析
1 《闲聊波尔卡》作品介绍
1.1 《闲聊波尔卡》的创作背景
约翰施特劳斯在舞会上常常见到一些喜欢嚼舌根的妇女凑在一起叽叽喳喳、说长道短、品头论足,然而,他对这种现象是十分之反感的,于是他写了一首波尔卡,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对她们进行讽刺,但又不乏融合了妇女们谈话时的愉悦感。
《闲聊波尔卡》是约翰1858年创作的一首管弦乐舞曲,而后由20世纪法籍匈牙利钢琴家齐夫拉改编成钢琴版,其中,管弦乐的主题重复,在钢琴版中得到了处理,主题隐藏其中,每一次重复都带来新意。
1.2 《闲聊波尔卡》的风格特征
a.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
波尔卡是捷克的一种男女对舞的民间舞曲,它是二拍子的,活泼欢快,“这种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在第二拍的后半拍上常作稍微停顿的装饰性处理”在第一主题的出现就可以看出它欢快的舞蹈性音乐。(见谱例1)用倚音加大跳所构成的旋律,轻巧而带有一丝诙谐。同时又充分展示了欢乐活泼、热情奔放的舞蹈场景。
b.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在乐曲中的体现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以作曲家个人精神和情感为主导来进行创作;旋律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乐句较为自由不受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结构形式所拘束;力度速度强烈变化,形成大幅度的对比;常用色彩性和声,经常采用半音化的和声进行。
在浪漫时期的作品里,和声的运用逐渐向色彩性过渡,每个作曲家都灵活运用了具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和声,处在浪漫主义中期的约翰就更不用说了,在这首曲子中,色彩性和声随处可见。(见谱例1)在第一小节开始为Ⅰ级,最后的十六分音符的双音配上了Ⅷ6/Ⅴ和弦,第二小节的色彩和弦依次是b3Ⅳ6—#5Ⅲ6—Ⅱ6—Ⅰ6—Ⅷ6—Ⅴ7,其中,运用了短暂的离调,第二小节类似于弗里几亚进行,这种手法使得和弦效果产生了微妙的色彩变化。此外,调与调之间的替换用半音阶来做连接,使得乐曲中浪漫色彩更加浓重,也为作者创作音乐中乐思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2 《闲聊波尔卡》的演奏分析
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所要求的力度的表现和情感的表达都非常的复杂和强烈,这种情感表现需运用手腕和手臂的协调动作来演奏,方能体现出浪漫派快速且辉煌的音乐效果和变化极其复杂的音乐情感。齐夫拉是20世纪匈牙利钢琴家,他改编的《闲聊波尔卡》给予世人极其大的震撼,他的音乐记录留在世上的并不多,但在2010年国家大剧院新年音乐会上,青年钢琴演奏家王羽佳在音乐会上演奏了此版本的《闲聊波尔卡》,获得了听众的一致好评。
以下就齐夫拉改编的钢琴版本《闲聊波尔卡》的音乐形象与情感、演奏技法方面来分析。
2.1 音乐形象与情感的把握
乐曲开篇的第一个主题就是妇女聊天的形象,弱起小节加八度大跳,采用倚音的装饰技巧,使得妇女在人群中闲聊时的突兀声尤为清晰,而后是下行的的双八度进行,听起来就像是妇女爽朗的笑声,而后又是不同音的倚音加八度大跳,采用了類似于模进的手法,再接一长串的音阶,像是妇女在笑完之后又吸一口气的再次对话,渐渐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从而说话声音又回到刚刚的音量。钢琴改编者齐拉夫用了独特的创作技巧与艺术组合诠释了约翰在管弦乐中所要表达的妇女叽叽喳喳的情感。
管弦乐中的第二主题,主旋律的3拍出现后,会有相对呼应重复拍,这就等同于妇女谈话时,一个为主导提出话题,其他妇女随声附和的一个喧嚣且杂闹的场景形象。附和的旋律像蚂蚁一样挠人心弦,但是活泼的音乐却给人一种欢快感,在表达约翰自己反感的心情之外,也不忘诠释了妇女在闲聊时的愉悦感。齐拉夫将随声附和的重复音换成了由强减弱的音阶形式,用另外一种方法解读,就像是蜜蜂嗡嗡作响一样。
2.2 演奏技法的剖析
a.八度
演奏八度的先决条件就是,手指要足够达到八度音的尺寸,其次就是大拇指和小指需要很坚挺的支撑。“5指依靠手掌靠外侧的肌肉支撑,要把这块肌肉练结实。”
(见谱例2)125小节中有八度的连续演奏,同时左手也有八度加和弦的大跳演奏,这里所要求的技术非常之高。在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中,他写到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八度演奏有三种基本触键方法,这部作品,我们采用第一种演奏方法比较适合,那就是以手腕为轴心,用手指尖“挺”,这样演奏出的八度,可以轻、尖、快。八度加和弦的大跳连续演奏是个极高的挑战,需要下键的准确性、手指的绷紧性、手腕的带动性、手臂迅速左右的挥动性,并且左手是跳跃性的要演奏。
b.双音
双音(包括三度、四度、五度、六度)连奏是演奏技术中较为困难,确又是非常重要的技术练习之一。在此作品中,虽然双音是处于连接的部分,但它的演奏使得这部作品的难度大大提高。
乐曲中的第27—28、59—60、89—91、109—114小节的双音连接,是由三度或四度接五度或六度形式的双音连奏。59到60小节、109到114小节是三度构成的双音形式,弹奏时要注意音要演奏得非常整齐,每个都必须弹得均匀而清晰,双指既要支撑好,同时也要适当的放松。三度双音连接部分要演奏得轻巧,不能盖过主旋律,这的演奏只能靠指力的运用,如若感到费力时,可运用手腕往音走的方向带动,在演奏下一双音之前,准备弹奏的双指要抬高。
(见谱例3)89到91小节是六度双音连续下行演奏,由于它的主旋律在左手,故它演奏的技法和三度演奏的方法一致,同样也是主要运用指力,也可靠腕力带动。
c.和弦
连续的大和弦是浪漫主义时期作品表达情感常用的的特殊手段,齐拉夫的改编版根据当时的写作特点采用用这一手段来表现。和弦的弹奏最为重要的是下键要整齐,所有的音必须同时发声,柱式和弦除了下键整齐外,还要注意旋律音的突出,清晰连贯是要求。
(见谱例4)此处的和弦弹奏,轻柔处理的同时要注意表达出连贯的旋律线条,虽然左右手弹奏的是一样的音,但主旋律侧重在右手,而且这四组音除了每组的结尾处要渐强外,它的整体也要逐渐渐强,如同妇女们在人群中的谈话声慢慢变大是一样的,此时就要靠听觉来检验自己的弹奏效果。要注意的是弹奏时手指尽量贴键,手腕略微提高,灵活地带动着手指走。手腕放松的同时要维持指尖的紧绷。
d.大跳
(見谱例5)在作品33、34小节处,左手是大跳的柱式和弦,本身速度就快,加上和弦不断变化,要求弹奏时下键的准确性极高。“演奏精确的远距离跳跃需要高度的灵敏性和对肌肉的控制能力,需要全身各部位动作的协调。”所以弹奏时要干脆利落,要以肘部为中心点,手指肌肉紧绷,手腕和小臂带动演奏,手指快速触键瞬间要牢固,利用反弹力进行到下一个和弦,利用小臂的挥动来完成弹奏。其中,手腕离开琴键的距离不宜过高。
练习大跳时要有适当的弧线运动,不能完全靠直线运动,根据物理原则,找出两点间的抛物线则是手臂运用的最佳线路。用抛物线方法演奏的好处就是,初学钢琴时所练习的吊手运动可在此运用上来,采取了手臂自身的力量下键是最完美的音质。
3 触键的方式与音色的控制
弹钢琴弹得是声音,声音变化的两个决定要素就是触键与用力,对不同音色的需要决定了不同的触键方式。
这首乐曲主要以快速、轻巧、欢乐为主,跳音(Staccato)的演奏比较多,演奏时为了声音非常富有弹性,又达到十分快速的连续跳动。触键的力量从腕部传到指尖,速度很快,同时,可以适当的在以指尖触键的基础上稍微“抓”一下琴键,这样弹出的音质也会清亮、透明。跳音演奏体现了愉快、活跃的情绪。
如若想要的音响效果响亮,触键的力量就要大一些,速度也要快一点,琴键可以弹得深一点,这样所获得的音响就比较丰满厚实。当然触键还与离琴键的距离相关,贴键能演奏出温柔、抒情的效果,若是手指离键距离大,便可演奏出辉煌、气势磅礴的效果来。
4 踏板
踏板服务于音乐作品风格和情感以及它所需要的音响效果。所以,为了更好的表达作品的内涵,踏板的运用在浪漫主义时期成为了不可或缺且极具个性的一部分。
在钢琴版《闲聊波尔卡》中,延音踏板的使用是非常多的,也就是俗称的右踏板,几乎贯穿了全曲,它的踩法大部分是按照强拍位置一踩为准,按乐句来安排踏板的踩法。
无论踏板有几种踩法,最重要的还是要懂得倾听,培养良好的听觉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演奏者根据实际需要的效果,运用自己的耳朵做出判断才是最满意的音响效果。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1月.
[2]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11月.
[3] [美]约瑟夫·班诺维茨著,朱雅芬译. 钢琴踏板法指导[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11月.
[4] 罗传开.圆舞曲史话[J].音乐艺术,1985,01.
[5] 罗传开. 施特劳斯的波尔卡[J].音乐爱好者,1981,04.
[6] 曹艺峰. 谈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表现[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