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血常规检验中影响采血标本质量的因素及控制对策

2021-08-23 12:11刘素福蔡小明许艳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2期
关键词:样本量血常规合格

刘素福 蔡小明 许艳芳

血常规检验是诊断疾病的辅助手段,其能够观察并分析血液中不同类型细胞的含量以及分布特征,从而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评估,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1,2]。由于血常规检验对血液样本的要求比较严格,若出现失误容易影响检验结果,降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在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中包括患者因素、护理人员因素、样本量不足等,使得血液样本的采集不合格。有研究表明,超过62.74%的标本不合格由护理人员失误所致,这也意味着强化护理人员采集水平的重要性[4]。鉴于临床血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较多,需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通过对本院2020 年1~10 月进行血常规检验的90 例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分析,探究影响因素与控制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 年1~10 月进行血常规检验的90 例患者的血液样本,根据标本是否合格分为标本合格组与标本不合格组,每组45 例。标本合格组男25 例,女20 例;年龄26~67 岁,平均年龄(46.5±10.5)岁。标本不合格组男23 例,女22 例,年龄25~69 岁,平均年龄(47.0±10.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纳入标准:①血液系统正常者;②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许可。排除标准:①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②依从性较差者。

1.2 方法 将血液样本转移至检验科,交于检验人员手中并对样本进行核查,按照检查项目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包括有无凝血、溶血现象,容器使用是否正确,样本量是否充足以及其他因素,并充分详细记录检测结果。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比较两组血液情况,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目及血红蛋白浓度。②分析标本不合格的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液情况比较 标本合格组的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数目显著高于标本不合格组,白细胞数目显著低于标本不合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液情况比较()

表1 两组血液情况比较()

注:与标本不合格组比较,aP<0.05

2.2 标本不合格的因素分析 导致标本不合格的因素包括凝血、溶血、容器不当、样本量不足,其中溶血导致标本不合格的占比最大,占比为53.33%。见表2。

表2 标本不合格的因素分析(n,%)

3 讨论

标本不合格因素分析:①样本量不足:由于样本量低于正常范围,会使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降低,而样本量不足主要由采血室管泄露、未在规范时间内换管、针尖堵塞等因素造成[5,6];②溶血:当血液样本出现溶血现象后会降低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而溶血主要由容器含有水分、混有消毒液、捆扎时间较长、患者患有溶血疾病等因素引起,其中混有消毒液主要是消毒部位仍存有消毒液便进行抽血所致;③凝血:当血液样本出现凝血现象后,会影响血常规检验,而凝血主要由抽血过程缓慢、未按照规范使用抗凝剂、抗凝剂与血液样本混合不充分等因素所致;④药物因素:由于患者通常会服用诸多药物,若在进行血常规检验前服用不恰当的药物则会干扰血常规检验过程,降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若患者在检验之前使用过水杨酸盐,则会降低血沉速度;若患者在检验之前使用过维生素K、维生素A,则会增加血沉速度;若患者在检验之前使用过抗抑郁药,则会降低白细胞水平;若患者在检验之前使用过肾上腺类固醇药,这会导致血液样本凝血现象提前[7];⑤患者因素:患者因素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若患者在检验之前吸烟、饮酒或饮用咖啡等刺激性较大的食物,则会导致血液出现变化,造成检验数据异常。若患者在72 h 内摄取过叶绿素食物、肝脏、肉等,则会导致检验结果的假阳性增加;若患者在检验前过度运动而分泌大量的汗液,影响呼吸节律等,则会导致体内电解质异常,体内液体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控制对策[8-10]:①严格执行拒收标准,在检验之前需对血液样本进行核查,收集并分析血液样本的采集时间、抗凝剂的用量、是否标记等,若未按规范采集或保存血液样本应拒收,并要求再次采集血液样本;②快速送检,若血液样本采集时间较长,易发生凝固等现象,所以应在血液样本采集完成后及时送至检验科,在转移途中避免跑动,尽量保持血液样本的稳定性,避免剧烈晃动;③规范储存,在血液样本采集完成后,若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检验,则需要采取正确的存储措施保护血液样本,存储环境需要温度较低、干燥、无光等;④正确采集,若血液样本采集过程不规范,会导致样本量不足或者样本受到污染,在采集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无菌规范进行,并选择正确的容器,注意标记等,尽量缩短采血过程,从绑止血带后到采集完成这一过程尽量快速完成,则需要护理人员高超的采血技巧,避免二次穿刺,缩短止血带的绑定时间,保持轻柔适宜的抽取力度,并添加适量的抗凝剂;⑤强化对患者的指导,在不合格标本中因患者自身因素所致的标本不合格情况较多,则需要对患者进行指导,避免影响血常规的检验结果。告知患者是否需要空腹采血,若需要空腹采血,则需在采血前8 h 内禁食,并叮嘱患者切勿在短时间内服用影响血液的药物,并禁止饮酒、吸烟。在采集前,需以温柔的语气安慰患者,告知患者采集过程较短,不会耽搁太长的时间,且采血量较少,对身体健康不会有实质的影响,希望患者保持平稳的心情,积极配合。若患者在检验前有过激烈运动或者心情波动较大,则让患者休息20 min 后再进行血液采集;⑥强化对护理人员的培训,血液的采集工作通常由护理人员完成,其采血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则需要强化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告知护理人员采集过程的注意事项,抗凝剂的使用方法,以及无菌规范等,并指导护理人员穿刺技巧,正确一次性穿刺成功,并注意穿刺力度、抽血的速度等,尽量保持轻柔的力量。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标本合格组的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数目显著高于标本不合格组,白细胞数目显著低于标本不合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标本不合格的因素包括凝血、溶血、容器不当、样本量不足,其中溶血导致标本不合格的占比最大,占比为53.33%。

综上所述,凝血、溶血、容器不当、样本量不足等因素均会影响血液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数量,需要制定标准完善的对策,以提升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需严格执行无菌规范,并按照血常规检验步骤进行,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及护理人员更加专业的水平。本研究中发现溶血现象是导致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相关科室需围绕溶血现象为中心,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减少溶血事件,提高标本的合格率。

猜你喜欢
样本量血常规合格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医学研究中样本量的选择
血常规解读
航空装备测试性试验样本量确定方法
我是合格的小会计
做合格党员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句子的合格与不合格
样本量估计及其在nQuery和SAS软件上的实现——均数比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