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探讨

2021-08-23 12:11李岩王东玉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2期
关键词:脑部溶栓神经功能

李岩 王东玉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其发病率、致死率、自残率和复发率都较高,多见于老年人群,但目前发现该疾病的发病率有低龄化的趋势,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将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语言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病情严重者甚至可以危及生命[1]。急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管痉挛或者堵塞,引发血液循环障碍,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细胞坏死,出现中心坏死灶等,同时脑部不同部位的坏死会影响相应部位的神经功能和肢体活动情况。临床研究表明,虽然脑梗死会导致中心坏死灶,但是在坏死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还存在活性较低的脑细胞,如果能尽早恢复血液循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缺血半暗带中的脑细胞的能量代谢,减少脑组织损伤,最大程度的保留有活性的神经细胞,因此有效恢复脑缺血部位的血液供应也就成为了该疾病治疗的关键[2,3]。有部分研究认为[4],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超早期溶栓治疗是帮助脑部缺血组织恢复血液灌流的有效措施,为此本院对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入院的10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发现超早期溶栓治疗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10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 例。对照组中,男29 例,女23 例,年龄45~75 岁,平均年龄(59.46±7.48)岁。观察组中,男30 例,女22 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59.41±7.5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中的有关诊断标准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初次发病,发病时间在4.5 h 内;经头颅CT 检查未发现低密度缺血病灶且排除脑出血;血糖、血压、血脂均能得到较好控制;具备溶栓适应证,无溶栓禁忌证;患者与其家属对研究表示知情,同意参与研究;在征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的前提下开展该研究。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单次发作或快速好转的卒中、症状较轻者;发病时间超过4.5 h,存在颅内出血史,包括可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在2 次降压治疗后血压仍高于185/110 mm Hg(1 mm Hg=0.133 kPa)者;低血糖者;头颅CT 检查显示出血、占位效应、脑水肿、肿瘤和动静脉畸形者;入组前3 个月内发生颅脑外伤、卒中、心肌梗死者;入组前3 周内有系统出血病史者;入组前14 d 内有大手术或创伤史、7 d 内动脉穿刺者;活动性出血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凝血障碍、出血倾向者;合并严重消耗性疾病如严重糖尿病,及内脏功能不全者;细菌性心内膜炎者;正在使用抗凝剂或卒中前48 h 内使用过肝素治疗者、口服抗凝药物且国际标准比值>1.5 者;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或过敏体质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奥扎格雷钠氯化钠注射液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丹红注射液等活血化瘀的中成药,以及保护脑组织的药物。观察组在患者发病4.5 h 内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的体重计算药物使用剂量,按照0.9 mg/kg 计算,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其中10%的药物要在1 min 内静脉推注,剩余药物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在1 h 以内完成,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在溶栓后的24 h 内不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待复查颅脑CT,无脑内出血后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7、14、30 d 及3 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评价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及治疗后3 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残疾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状况采用NIHSS 量表进行评估,总分0~42 分,分值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疗效判定: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其中经治疗NIHSS 评分降低幅度>90%,残疾程度0 度评为治愈;经治疗NIHSS 评分降低幅度为45%~90%,残疾程度1~3 度评为显效;经治疗NIHSS 评分降低幅度为17%~45%,残疾程度4 度评为有效;经治疗NIHSS 评分降低幅度不足17%评为无效。以Barthel 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强;采用mRS 量表从身体运动、感觉、视觉、认知等方面评价患者的预后残疾程度,分值越高说明预后残疾程度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7、14、30 d 及治疗后3 个月,观察组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NIHS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NIHS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aP<0.05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n(%)]

2.3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 个月的Barthel 指数、mR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Barthel 指数和mR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个月,观察组患者Barthel 指数高于对照组,mR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 个月的Barthel 指数、mRS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 个月的Barthel 指数、mR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a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常见于患有急慢性房颤的患者,发病原因多是由于心源性栓子脱落所致,栓子会随着血液流动堵塞脑动脉血管,导致脑部血流中断,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缺血区中央的神经细胞能量快速消耗,进而导致能量依赖性脑细胞膜功能衰竭,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平衡被打破,细胞内钙离子数量增加,细胞蛋白酶、磷脂酶以及氧化物系统被激活,进行损伤相应部位的神经组织,导致脑部缺血区域发生不可逆性的损害[6-8]。但是也有研究显示,脑细胞的坏死是一个动态过程,当脑部血流供应减少到基础血供的30%时,虽然血流供应减少,但是脑细胞耗氧却没有停止,此时,只有能够尽快恢复脑部正常血流供应,缺血灶周围的脑组织仍然有可能恢复正常的神经功能,但如果早期不能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常会导致疾病预后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生存治疗,很多患者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的丧失,给家庭带来极大的影响[9,10]。因此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救治中,除了要尽快诊断、迅速评估,尽快使用药物治疗外,尽快抢救缺血部位周围的半暗带组织,恢复缺血部位的血流供应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患者符合溶栓指征,就应该在超早期实施静脉溶栓治疗[11,12]。

静脉溶栓治疗是常用的溶栓手段之一,该种治疗方式对于硬件设备无硬性要求,且操作简单、快捷,也不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因此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特别是第三代溶栓药物阿替普酶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以往溶栓药物半衰期短、特异性不理想和并发症多等缺点,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特应性,能够迅速结合血栓中的纤维素,及时溶解血栓[13,14]。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治疗后1、7、14、30 d 及治疗后3 个月,观察组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77%,高于对照组的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超早期溶栓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并且在研究中还发现,治疗后3 个月,观察组患者Barthel 指数高于对照组,mR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超早期溶栓治疗还能够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超早期溶栓治疗能够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脑部溶栓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脑部三维核磁共振图像分析
12400年前“木乃伊狗”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俄国现12400年前“木乃伊狗” 大脑保存完好
压抑食欲使人笨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