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雷
结肠癌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分为腺癌、未分化腺癌、黏液腺癌等,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腹痛、血便等,导致其发病的因素多种多样,有临床研究认为结肠癌的发病与大量摄入高脂肪食物、遗传因素、纤维素摄入严重不足、生活压力大等因素有关[1]。若是不能及时发现并予以有效的治疗,结肠癌患者的癌细胞可以沿着肠管向肠壁浸润,沿着切口面或缝线转移及扩散。近年来,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尤为明显。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目前结直肠癌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化疗药物、放疗及靶向治疗等。本文主要对中间入路法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现就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6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50 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 例。研究组男14 例(56%),女11 例(44%);年龄31~63 岁,平均年龄(53.42±8.43)岁;病程0.5~7 年,平均病程(3.23±1.53)年。对照组男13 例(52%),女12 例(48%);年龄36~64 岁,平均年龄(50.90±5.10)岁;病程0.6~6 年,平均病程(3.22±1.34)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经检查确诊为结肠癌;研究经本院批准后实施,均为自愿参加本次实验。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手术方式治疗,具体操作:对患者进行麻醉,取平卧位,按常规手术要求对手术区、相关设施消毒。取右、中上腹经腹直肌切口,长约15 cm,逐层开腹。在距离盲部10 cm 处回肠和横结肠中部各上一条布巾结扎肠管,分离大肠膜右侧,在胃右网膜血管弓外向幽门清扫。在距离盲肠15 cm 处回肠、横结肠中段上钳,切断,回肠末端与横结肠整块切除,在回肠、结肠端端吻合消化道重建;用温盐水清洗腹腔,逐层缝合腹腔。
1.2.2 研究组患者采用中间入路法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具体操作:对患者进行麻醉、消毒;打开结肠系膜的左侧部分,对其后方的胰腺组织进行钝性剥离,分析切断回盲部与后腹壁的附着处,继续向上切断升结肠旁沟处侧腹壁膜。取头高脚低位,于中线附近已打开的胃结肠韧带向右分离韧带,直至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下方。术中切记损伤十二指肠球部,通过中间手术入路法解剖相关血管,游离结肠后对血管根部予以结扎处理,通过超声刀锐性分离脏壁层筋膜,保证结肠系膜能够被完整切除,彻底清扫淋巴结,结扎血管根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清除数。②术后并发症(肠梗阻、切口感染、乳糜漏、吻合口漏)发生率。③生活质量,随访5 个月,利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含生理、情感、社会家庭与功能状况,除情感状况为24 分外,其他3 项均为28 分,共计108 分,生活质量与分数的关系呈负相关[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淋巴清除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率为12.0%,低于对照组的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为(43.25±5.42)分,低于对照组的(78.56±5.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77,P=0.000<0.05)。
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新发的结直肠癌患者可达到上千万,是高发的恶性肿瘤,此病的发生是多因素造成的结果。近些年,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的老龄化,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尤为显著。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结肠癌是以40~50 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带血和粘液、腹痛、腹泻或便秘、肠梗阻以及全身乏力、体重减轻和贫血等症状。
本次研究主要是对中间入路法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中间入路法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是将人体的胚胎发育过程作为解剖基础,锐性分离沿胚胎发育的先天层面,更加精细的解剖,保证包裹肿瘤系膜的完整性,以防结肠系膜破裂造成的肿瘤播散,符合肿瘤手术中的无瘤操作原则,从而经过手术达到医治肿瘤的目的[3-5]。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可以暴露结肠供给血管的根部,做到高位结扎,从而根除更多的淋巴结。就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来说,又分为侧方入路与中间入路两种方式,两种方式在游离操作过程中都是结合胚胎解剖学结构开展操作,是在直视下实现锐性分离,游离是从肿瘤的远侧开始,逐渐向肿瘤靠近,但是两种入路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侧方入路是先将结扎血管分离之后再分离肠段,中间入路则是游离结肠后再对血管根部进行分离结扎,两种方式相比中间入路更符合肿瘤的无接触原则[6-8]。多项临床大样本研究已证实,相较于传统手术方式,该手术方式可明显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率,进而延长患者存活时间,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淋巴清除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中间入路法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结肠癌能够改善手术指标,而且不易导致多种并发症,可获得较佳的生活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手术操作过程中,若是为患者实施中间入路完整肠系膜切除术,务必要注意分清脏、壁层筋膜间隙,以便于有利操作过程中确保脏层筋膜完整锐性有利;淋巴结清扫操作过程中也需注意将肠系膜根部予以彻底清扫,确保根治效果;中央血管结扎过程中尽可能采用高位结扎的方式,若是周围脏器存在肿瘤组织侵犯,就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扩大切除范围,以便于确保患者临床治疗效果[10]。
综上所述,采用中间入路法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结肠癌患者,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淋巴结清除率,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