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鑫 冯心源 张祝鸣 徐健皓 指导老师:刘彬 林虹萍
(江苏警官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公安院校是专业性很强的院校,是我国预备警官培养的基地和摇篮,也是组织和开展警官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此时“思想政治塑造警察使命,理想信念铸就忠诚警魂”的任务已提上日程。2019 年5 月,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围绕公安工作提出要求:“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育警铸魂、固本培元的战略工程常抓不懈。”【1】同时他也提出,强调政治建警、从严治警的重要性,这也为新时代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当前,围绕公安院校使命感培养的针对性研究还需深入,基于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塑造警察使命的路径探索相关成果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国内的学者只在针对当代大学生使命感问题的研究上拥有较多的经验。但是对于公安院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从公安机关工作的政治属性出发,和普通大学生共行一套使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公安院校大学生需要更高的思想觉悟和更加坚定的使命信念。在这方面,国内暂时没有完整体系的研究。
在辞海中,使命有三种解释:一是使者所奉之命令。《北史·魏收传》写过:“李谐、卢元明首通使命,二人才器并为邻国所重。”二是奉命出使之意。《宋史·田景咸传》写到:“每使命至,唯设肉一器,宾主共食。”三是任务。《三国演义》第八回中写道:“但有使命,万死不辞。”后来把使命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
所谓的使命感,就是对人生使命的认识。具体而言,指人对一定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是一个人对自我天生属性的寻找与实现。马克思曾经说过:“作为一个确定的人,现实中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真实联系而产生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使命的。而且这种使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你是否愿意接受,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是否感觉到它的真实存在,这种使命伴随人出生而降临到每个人身上。
笔者基于前人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出使命感对于公安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特别定义:对于公安大学生来说,使命感则表现为对人民警察这份职业的强烈认同,对自己未来的警察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规划,怀有对党忠诚、勇担责任的强烈意识,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强烈意愿,为我国公安事业贡献力量的奉献精神。公安大学生在被公安院校录取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名预备警官。因此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公安大学生使命感的养成更早,且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时代性、社会性。
习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述,指明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公安院校作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以及法治公安建设的重要力量,需要将宣传思想工作以及意识形态工作置于重要地位,严守政治纪律,筑牢忠诚警魂,培养和强化公安大学生使命感。[2]对于公安院校而言,使命感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环节,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将公安院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新时代的到来给公安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公安大学生要担负起更加重大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这就需要加强公安大学生的使命教育,使公安大学生认识到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关系,从而努力将自己培养成新时代公安铁军的坚实后备力量。
1.顺应新时代的要求。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提出我国要在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35 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2050 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给新时代公安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安大学生只有心中负有使命感,才能将个人职业理想与新时代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做到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
2.满足国家富强的需要。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大学生在各行业、各岗位上担负起相应的职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成绩,中国梦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公安大学生作为未来公安队伍的预备警官,更是圆梦道路上的中坚力量。习总书记在全国政协2021 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公安大学生所肩负的使命感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决定作用。
3.契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代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接续奋斗。这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使命教育,勇于担负起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寄予了高度的期望,2018年9 月10 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公安大学生作为未来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预备力量,培养和强化使命感十分契合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4.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公安院校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公安院校提高政治站位,维护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党和国家培养公安队伍和国家社会发展的预备力量和中坚力量。我国人民警察是国家重要的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力量,主要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惩治违法犯罪。培养和加强公安大学生的使命感,为我国公安队伍不断输送新鲜血液,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公安大学生的使命感的强弱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影响在公安实战工作中的工作行为、绩效以及整体警察形象。使命感强烈的公安大学生,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对自己的在校生活与未来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规划。他们在校期间会认真学习文化知识,练习警务技能,参与警务研究,积极锻炼身体;在校外他们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会通过参加基层派出所实习来学习接处警等方面的警务知识,培养警务实战能力,提升警务技能。这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比较强的自律性和计划性,可塑性很强,容易脱颖而出成为新时代警务人才。而使命感缺失的公安大学生,对警察这份职业则没有强烈的认同感,对自己未来更没有明确的规划,往往会相信从公安院校毕业都能获得一份“铁饭碗”,会选择“混日子”的心态来敷衍应付学习与生活,虚度光阴,没有上进心。这类同学不仅不能在学习和生活上有所进步,反而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无法成为未来的人民警察。
1.满足公安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新时代公安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和未来公安队伍的预备力量,对其加强使命教育是公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政治建警作为公安队伍建设的“灵魂工程”,积极推进政治建设,是确保公安机关牢固构筑对党忠诚政治灵魂的有效路径。只有当代公安大学生思想上铭记使命,刻苦学习,不断增强履行职责的本领,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将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肩负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2.保证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纯洁性和可靠性。在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整体要求下,使命感教育能够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预备警官明确了正确方向。公安院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民警察的摇篮,通过忠诚警魂教育有利于培养公安民警的职业操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严明政治立场,从源头上保障公安队伍的纯洁性和可靠性。
3.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和工作效率。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公安院校的学警,将使命感时刻牢记心中,清楚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对在校时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效率有极大的激发作用,促进公安大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专业知识,锻炼工作技能,为未来走上公安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牢记宗旨使命,忠诚履行职责,勇于担当作为,甘于牺牲奉献,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利益做出更大贡献,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新时代公安机关肩负的“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公安院校学生招录的特殊制度性以及警校学生作为一名预备警官的特殊角色定位,都决定了他们除了需要具备普通院校大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政治素质外,还应当具有更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从客观来说,他们也是一名新时期的大学生,是独立的特别的个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多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有很高的可塑性。在目前看来,相当一部分的公安院校大学生缺乏应有的使命感。他们并没有因为“预备警官”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而产生积极向上、不断进步的内驱力,对警察这项工作也没有太强的职业认同感,自身的思想和悟性并没有达到一名公安大学生应有的高度。也有部分公安大学生自认为对公安事业具有高度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实则对其的定义缺乏自己的认知,自身的使命感并不够强烈,存在盲从性和“口号”性,这些都会影响警校学生自身以及警务职业的更好发展。
江苏警官学院“公安院校大学生使命感研究”课题组经过长期的走访调查以及学术研究下,结合其他职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初步总结出影响公安院校大学生使命感的几大主、客观因素,列举如下:影响公安院校大学生使命感的主观因素:对警察职业的认同、对公安院校生活制度的感受、对时事政治的关心程度、对人情与法律的认识、对于我国监察体系的信任程度等。客观因素:年级、地域、学科专业、家庭背景、政治面貌等。为了更加直观的了解现阶段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使命感现状,针对影响使命感的主、客观因素,制作并发放“关于警校生使命感认同以及政治态度若干问题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80 份,回收有效问卷356 份。经过课题组对问卷结果数据的量化分析,总结以下数据结果:
公安院校大学生对于警察职业的认同感,是使命感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一名警校生对于警察职业的认同感越高,越有利于使命感的形成和内化。反之如果对警察职业没有认同感,失去了职业热情与希望,则不利于他们形成相应的使命感,即便是形成了使命感的雏形,也会在日积月累中被消磨殆尽。如表1,在Q2 中对于警察的印象中,接近一半的被调查者都没有对警察建立良好的形象观念,甚至还有一小部分人对这一职业有厌恶的情绪。在Q3对于为什么来到警校这个问题的回答时,有285(80%)名被调查者选了(1):家人及亲友的建议;有195(55%)名被调查者选择了(4):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有106(29.8%)名被调查者选择(2):考分不理想,只能将就考上警校。也就是说大概30%的被调查者都有出于被迫的意愿来到公安院校。
在这106 名被调查者中,有26 名被调查者表示“后悔来到这个学校”,占其中24.5%,有50 名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过一天是一天”,占其中47.2%。在这部分被调查者中,接近四分之三的被调查者没有对学校的生活表达出积极的态度。有106(29.8%)名被调查者选择了(8):警察打击犯罪,匡扶正义。有51(14%)名被调查者选择了(5):警察威武帅气。有42(12%)名被调查者选择了(7):警察工作刺激、有挑战性。这部分调查者来到警校的有一部分是出于对警察职业的喜爱和危险性的向往。
大部分公安院校大学生经过高考的层层选拔,脱颖而出,在主观自愿或者家长的建议下选择了警校。他们对学校生活制度的初步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使命感形成的物质基础。对学校生活制度以及不同于其他一般院校的警务化管理制度接纳程度越高,那么使命感形成的过程也就越顺利,反之则越困难。
在Q4 对进入警校的感觉中,在这54 名表示后悔来到这个学校的被调查者中,有40 名被调查者表示“不是自己心仪的学校”,有38 名被调查者表示“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自己过着没有尊严的日子”。
在Q10 中,对于警务化管理有68 名被调查者觉得非常必要,有94 名被调查者觉得有点必要,有98 名被调查者表示不反对,有67 名被调查者觉得没必要,有29 名被调查者觉得没什么必要,这些同学分别占总被调查者的19%,26%,28%,19%,8%。
这表示公安院校学生对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的反对,体现出在一定程度上警务化管理并不合学生心意。这应该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对于人性化管理的实施方面还应该进行相应的创新和改善。
在Q7中“在警校学习的文化、理论知识,对以后的警察工作是否有用”,有99(28%)名被调查者表示没什么大用;有18(5%)名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有这么多被调查者觉得在学校学习的这些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派上用处,那么学校有关领导应该考虑在这些学科的存在的必要性,至少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很多学校无法给予的知识和经验。
对时事政治越关心,那么他们形成使命感的外驱力则越大。主动关心时事政治的公安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政治敏锐度,他们自觉了解国家政治以及党政方针,在无形中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和党的指导路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和巩固自己的使命感。
如表3,表4,有一大半的被调查者认为警察工作与政治有一定的关联,但是一半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不太关心或不关心政治,那么这样其实证明了当代警校生确实意识到了政治在警察工作上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政治的敏锐度不够,那么这也证明了一定程度上公安院校的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深入人心。
这个问题虽然对于公安院校学生来说略显尖锐与超前,但对于使命感的形成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只有进行过零星的警务工作实习与见习,并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工作生活。他们对于人情世故与世态炎凉还没有自己非常直观的感受,没有经历过“法大于情”和“情大于法”的艰难抉择。但是他们内心的初步想法对于以后公安工作中的做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他们内心使命感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Q12&Q27:在356 名被调查者中,有37%的被调查者的家庭成员中有国家公职人员,63%的被调查者则为一般工人阶级家庭。少数人(46,13%)会违背法律顶风犯事,按照领导意图办事,给亲朋好友面子;部分人(71,20%)认为应该秉公执法,大公无私,依法办事;绝大部分被调查者(239,67%)认为合适的解决方法是视情况而定,会采纳领导的意见,但是也不会公然违背法律,采取折中的办法,钻法律空子。
那让我们换一种角度看这个问题。家庭成员中有国家公职人员的公安院校大学生中,17%的被调查者选择人情,14%的被调查者选择法律,69%的被调查者选择折中的办法。一般工人阶级家庭的公安大学生,在面对法律与人情时,11%的被调查者选择人情,23%的被调查者选择法律,66%的被调查者选择折中的办法。不难看出,在有父母作为公务员的家庭里,父母的职场经历和处事作风,会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公安机关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和执法机关,在国家规定的职责范围内依法可以行使权威性措施和手段,具有支配和要求服从的意义。对权力有敬畏之心,坚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于公安院校大学生来说,是避免其形成的使命感具有盲从性和口号性,保证使命感的纯粹性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对监察体系信任,对国家法制体系认同,是一名执法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Q19 中,对于“您觉得哪种方式对执行法律监督最有效?”选择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舆论监督的被调查者最多,占39%,其次是选择政府机关的行政监督的,占21%,选择执政党中的纪检监督;执法机关的自我监督;立法机关人大的监督的分别占16%,14%,10%。
在Q51 中,对于“你是否相信我国法院会依法判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选择(1)完全相信;(2)基本相信;(3)说不清楚;(4)基本不信;(5)根本不信的被调查者分别占16%,48%,28%,6%,2%。作为未来秉持公正的警察,还有一小部分被调查者对于现在法院的裁断表示完全的否认,表示说不清楚的被调查者占了近十分之三。
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案例并没有完全公平公正,或者被舆论所控制,或者更有不为人知的黑幕,但仍有四分之三的同学愿意相信法院依法判案。所以这也说明了在他们心中,现在的判案的确会受到舆论的影响,但内心的使命感使得他们仍然选择相信法律的权威,相信“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公安院校大学生虽然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但从客观来说,他们也是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独立的特别的个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多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有很高的可塑性。不同年龄、年级、地域、家庭背景的公安大学生对于“使命感”都会有不同的自我看法和定义。因此,寻求普适的培养方法和途径,对于帮助公安大学生“使命感”的培养、提纯和强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思政课是立足于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思想品德,丰富文化内涵的一系列必修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具有重要作用。而公安院校由于其特殊性,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相对于一般大学来说,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教授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安大学生对自身使命感的认知。1.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政治能力。习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认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2.思政课教师要优化课程设计,增加课程思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少部分同学不关心时事政治,缺乏政治敏锐度。因此,思政课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将时事政治与课堂内容相联系,并且向同学们强调关注时事政治的重要性。同时,思政课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与公安工作相联系,向同学们介绍一些优秀前辈的先进事迹,在学习知识理论的基础上,深化对公安工作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同学的历史使命感。3.思政课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思政课老师可以采用形式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例如举办一些思政沙龙,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田野调查,组织“三下乡”活动,积极引导同学们承担社会责任,牢记社会使命,促进同学们养成集体观念、法制观念与爱国观念,培养历史使命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调查问卷结果表明,有一部分同学对我国法制体系缺乏足够的信任,对公正执法判案存在一定的怀疑。这些同学之所以会产生此类想法,是因为他们缺乏实战经验,没有在实际的公安工作中领会到公正执法的内涵,对法制机关的运行模式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增加公安大学生接触一线公安工作的机会,增强实践能力,是提高公安大学生对公正执法的认识、增强使命感的有效方法。
公安院校可利用学生在校的课余时间,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公检法机关,让同学们了解各单位的工作原则,熟悉三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工作模式,聆听先辈的谆谆教诲,学习有关法律知识,以此来增强同学对公正执法的认识,拓展同学们的视野,培养相关方面的兴趣,为同学在校的学习生活指引方向。
公安院校可加强与当地公安机关的合作,让在校学生可以前往自己专业对应的部门学习与交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碰撞。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同学发现自己在学习中有待加强的地方,明确自己专业学习的主要任务,领悟专业知识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公安院校可适当延长公安大学生在外实习的时间,进一步提升同学对警察职业的认知。在公安大学生学习生涯中,实习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实践项目,是警校生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学习必要的警务技能、为今后公安工作打基础的黄金时期。因此,公安院校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学生在寒暑假的实习时间,让学生接触到公安一线工作,提升实战能力,发现社会治安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维护治安、服务人民、公正执法的使命感。
于大学生而言,参加课余活动是一种最受青睐的生活方式。在课余活动中,大学生往往能在收获快乐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集体意识,养成责任感与荣誉感。因此,公安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活动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激发同学们的使命感。
公安院校可以在线下多举办一些课余活动。公安院校可以开设读书报告会、师生座谈会、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诵比赛等活动,弘扬新时代公安工作精神,引起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思维碰撞,让同学们在沟通与交流中增进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与奉献精神。除此之外,还可以多邀请一些优秀的公安工作前辈到学校来开讲座,向同学们讲述新时代警察故事、回顾光荣的奋斗历程、传授实用的工作经验,让同学们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以此来激发自身的使命感。
公安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络平台,加强线上的使命感舆论宣传工作。当前网络媒体以其独特优势已经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5],如果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将会对大学生使命感的养成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公安院校可以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大学生接触较多的平台上发布或转载一些具有正能量的、教育意义的文章或视频,并且鼓励同学积极评论与转发,从而起到一定的教育宣传作用。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围绕公安工作与学习生活开设一些短视频创作比赛、线上征文比赛,以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全方位调动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正面引导同学们养成预备警官应当具有的使命感。
在高校中,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公安院校采取半军事化管理的制度,相比于一般高校而言,公安院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沟通交流的机会更多,日常的管理教育也更加的全面深入。因此应当重视辅导员在大学生使命感培养中的重大作用,加强辅导员与同学的心理沟通,让辅导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感召同学,引导同学肩负时代责任,培养使命感。
辅导员可以多召开主题班会,加强对同学的使命感教育。辅导员可以根据时政热点召开主题班会,例如和同学一起探讨新冠疫情彰显的制度优势、习总书记训词中对公安工作提出的要求、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要精神等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除此之外,辅导员还可以根据具体节日召开主题班会,例如在国庆之际召开有关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班会,在人民警察节和同学一起探讨新时代公安工作精神,通过这种方式充分活跃同学们的思维,促进同学使命感的养成。
加强与同学们的谈心交流,时刻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状况。在大学里,辅导员是学生们最直接的管理者与教育者,承担着对同学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的责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部分学生后悔来到警校或被迫来到警校,不满公安院校的警务化管理,怀着过一天是一天的心态。因此,辅导员有义务加强与这部分同学的心理沟通,积极引导他们适应警务化管理,时时刻刻以预备警官的身份来要求自己,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让警校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结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新时代的公安大学生,肩负的使命更加重要,更加需要心中时刻充满使命感。“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是习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提出的要求。新时代的使命感有新的含义,有新的定义。新时代公安大学生要秉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自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强化使命感,把理想信念作为心中灯塔,并转化为对自己能力的不懈进取和对初心使命的自觉坚守,担负起时代使命,为中国未来的公安事业贡献蓬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