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讲·深剖·慎思

2021-08-21 13:59徐秋慧周丽光张志军
初中生学习指导·中考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纵坐标平行线矩形

徐秋慧 周丽光 张志军

在辽宁省初中数学学科质量提升暨“聚焦学科课程育人关键问题”教研论坛上,本文作者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中考命题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说题分享,引起与会教师的强烈共鸣。

[原题呈现]

如图1,抛物线[y=ax2+bx]([a>0])过点E(8,0),矩形ABCD的边AB在线段OE上(点A在点B的左侧),点C,D在抛物线上,[∠BAD]的平分线AM交BC于点M,点N是CD的中点,已知[OA=2],且OA∶AD = 1∶3.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F,G分别为x轴、y轴上的动点,顺次连接M,N,G,F构成四边形MNGF,求四边形MNGF周长的最小值.

(3)在x轴下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使[△ODP]中OD边上的高为[6105]?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矩形ABCD不动,将抛物线向右平移,当平移后的抛物线与矩形的边有两个交点K,L,且直线KL平分矩形的面积时,求抛物线平移的距离是多少.

答案:(1)[y=12x2-4x];(2)四边形MNGF周长的最小值为[122];(3)存在,点P的坐标为(6,-6);(4)抛物线平移的距离为3个单位长度.

[原题剖析]

一、整体分析抓脉络

该题共4小题:

问题(1)求函数解析式,是常规题;问题(2)求四边形周长的最小值,难度略有提升,但仍属于常见题型. 所以,问题(1)、(2)意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问题(3)是二次函数与三角形的综合题,难度进一步提升,且需分类讨论,所以它既是本题的第一个难点,也是本题的易错点.

问题(4)是二次函数与四边形的综合题,涉及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需要尝试画出图形,对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都有要求,无疑是本题的第二个难点.

二、逐题破解究对策

(一)问题(1)

先根据线段的比,求出点D的坐标;然后用待定系数法,通过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抛物线解析式.运用了数形结合思想和方程思想.

(二)问题(2)

因为边MN的长为定值,所以只需求出其余三边之和的最小值.先用轴对称变换,将外侧两条边FM,GN的位置转移,把其余三边之和的最小值问题转化成两点之间的折线最短问题,再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求解(如图2).运用了转化思想.

(三)问题(3)

1. 问题解析

本题有两问,一是“是否存在点P”;二是“如果存在,求出点P”. 其中,第一问需要定性判断;第二问需要定量求解.

2. 条件解析

线索一:“点P在x轴下方的抛物线上”.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审视这个条件,由于点D也在x轴下方的抛物线上,因此要分点P在点D的左侧和右侧两种不同位置分别说明.

线索二:“△ODP中OD边上的高为[6105]”.已知三角形的高,不难想到可结合主题干中O,D坐标求其底,于是,很自然地可将这个条件引申为△ODP的面积为[12×210×6105=12].

3. 思路解析

(1)考虑点P在点D右侧,即点P的横坐标大于2小于8的情形.

先估测,当点P运动到右端点E(8,0)时,△ODP的面积是[12×8×6=24],大于12. 所以,这种情况下点P是存在的,故而需定量地求出点P的坐标.

思路1:从“点P是抛物线上一点”着手.

首先,设点P坐标为[t,12t2-4t ],[其中2<t<8];然后,结合已知的O,D两点坐标,用t表示出△ODP的面积;再根據符合条件时△ODP的面积是12,列出关于t的方程并求解. 那么,如何用t表示△ODP的面积呢?

方法1:如图3、图4(这种割补的方法不唯一,仅各举一例),由顶点作坐标轴的垂线,将△ODP割补成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或矩形等已知面积公式的图形.

这种割补直观性强,而且只需利用规则图形的面积公式,同学们使用起来较得心应手. 但其缺点在于,本题中“点P在x轴下方的抛物线上”,位置不确定,而随着点P的位置变化,割补的图形也在变,需要针对点P的不同位置分情况计算. 于是,这种割补在本题中显繁杂.

方法2:如图5、图6,由顶点作坐标轴的平行线,将原三角形进行“分割”.

图5中,由D作y轴的平行线,将所求的△ODP的面积转化为△ODK和△PDK的面积之和.这里,先根据点O和点P的坐标求出OP的解析式,再结合点K的横坐标等于点D的横坐标,求出点K的纵坐标;也可以利用OP与x轴所夹锐角的正切值求出点K的纵坐标. 然后,用K,D两点的纵坐标之差表示出左右两个三角形的底DK,即可得解.

图6中,由P作x轴的平行线,交OD于H,与上同理.但这里,要将H的纵坐标(等于点P的纵坐标)代入OD的解析式,以求出点H的横坐标,比图5的方法略微复杂.

方法3:如图7、图8,由顶点作坐标轴的平行线,将原三角形进行“补形”.

图7中,由P作y轴的平行线,交OD延长线于H,将所求的△ODP的面积转化为△OPH和△DPH的面积之差.  这里,先根据点O和点D的坐标求出OD的解析式,再结合点H的横坐标等于点P的横坐标t,求出点H的纵坐标.然后,用P,H两点的纵坐标之差表示出两个三角形的底PH,即可得解.

图8中,由D作x轴的平行线,交OP的延长线于K,与上同理. 但这里,要将K的纵坐标(等于点D的纵坐标)代入OP的解析式,去求点K的横坐标,比图7的方法略微复杂.

方法4:如图9、图10,由某一顶点作坐标轴的垂线段,先将原三角形“补形”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再重新“分割”.

图9中,由点P作x轴的垂线段PG,再连接DG. 这样,先将所求的△ODP面积补形为四边形OGPD面积;再将四边形OGPD面积分割为△OGD和△PGD两部分. 这里,先“补”后“割”,相比前面单纯的“割”或“补”,看上去多了一个步骤,但可用各顶点的坐标直接表示四边形ODPG,△OPG,△OGD和△PGD的面积,进而表示出△ODP的面积,计算量较小.

图10中,由点D作y轴的垂线段DG,再连接PG. 与上同理.

思路2:从“△ODP的面积是12”着手.

对于三边都不在坐标轴上且都不与坐标轴平行的三角形的面积问题,除了“割补法”,还可以利用同底等高的位置变换,将其转化为有边在坐标轴上的三角形的面积问题.

方法1:如图11,过点P作OD的平行线l,交x轴于点M,则△ODM的面积等于△ODP的面积12. 这样,由点D坐标得OM边上的高为6,就可知OM长为4,进而得点M坐标为(4,0). 然后,根据M坐标和直线l的斜率,求出l的解析式. 最后,将l的解析式和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联立,通过解方程组求出点P坐标.

方法2:如图12,过点P作OD的平行线l,交y轴于点M,则△ODM的面积等于△ODP的面积12. 这样,由点D坐标得OM边上的高为2,就可知OM长为12,进而得点M坐标为(0,12). 于是,直接可得l的解析式. 最后,将l的解析式和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联立,通过解方程组求出点P坐标.

思路3:从“△ODP中OD边上的高为[6105]”着手.

方法1:如图13,作OD边上的高PH,则PH = [6105].分别过H,P作x轴、y轴的平行线,构成“一线三垂直”模型. 由O,D两点坐标可知tan∠FOH = 1∶3,tan∠PHK = 1∶3. 这样,结合PH的长,可求得PK = [65],HK = [185];再設FH = t,OF = 3t,于是,可用t表示出点P的坐标[t+185,3t-65];再依据点P在抛物线上,将点P的坐标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从而得解.

方法2:如图14,过点D作OD的垂线段DQ,使DQ = [6105]. 因为点P到OD的距离是[6105],所以PQ[⫽]OD. 用与图13同样的方法把斜线段DQ的长转化为QK = [65],DK = [185],于是可表示出Q点坐标[285,-245]. 进而可求出直线PQ的解析式,再联立抛物线的解析式,就可以通过解方程组求出点P的坐标.

方法3:如图15,过点D作OD的垂线段DQ,使DQ = [6105];过点D作x轴的平行线,分别与y轴和直线PQ交于点F,K,用tan∠QDK = 1∶3及DQ = [6105],求出QK = [2105],进而求出DK = 4,于是可求出点K的坐标(6,-6). 依然求出直线PQ的解析式,与抛物线的解析式联立,再通过解方程组求出点P的坐标.

(2)考虑点P在点D左侧,即点P的横坐标大于0小于2的情形.

从图1中能明显看出,在点D左侧的x轴下方的抛物线上不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但需要给予说明.这种情形与情形(1)相通,三种思路都可行,区别就在于求解后无解.但是要说明不存在,除了定量求解后无解,还可以定性说明. 具体地说,就是求出点P到OD的最大距离,发现比[6105]小即可. 这样,从本质上就转化为二次函数与三角形的综合题中的另一类基本问题——“P在x轴下方的抛物线上,求△ODP的面积的最大值”. 求面积的方法前面已经分三种思路分析过,不再赘述.

(四)问题(4)

平移线段、三角形或四边形,难度已经不小,而这里平移的是抛物线,就使本小题看上去有些扑朔迷离.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以运动变化的视角想出运动过程中的不同情形(如图16、图17),尽量准确地画出相应的图形,再结合所画图形找到恰当的切入点解决问题.这对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类讨论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都较高.

本题的破解策略就在于如何将“陌生的、复杂的平移抛物线问题”转化为“较熟悉的、简单的平移线段问题”.

如图16,当抛物线向右平移的距离不超过2个单位长度时,K在线段AD上,L在线段CD上. 此时,矩形在直线KL下方的部分是△KDL,其面积不足矩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这种情形下的直线KL不能平分矩形面积.

如图17,当抛物线向右平移的距离超过2个单位长度且不超过4个单位长度时,K在线段AB上,L在线段CD上.此时,虽然向右平移抛物线会使直线KL位置发生变化,但它在随抛物线做同样的平移,所以其倾斜程度不变,始终与OD平行. 这样就会发现,本问虽是平移抛物线的问题,但其实质就是平移线段OD的问题.

设抛物线向右平移m个单位长度,则KL就是OD向右平移了m个单位长度的线段,故K(m,0),L(2 + m,-6),可求出直线KL的解析式. 再根据矩形的中心对称性可知,当且仅当直线KL经过对角线的交点(即AC的中点)时平分矩形的面积,将AC的中点H的坐标代入KL的解析式,即可求出m的值,问题得解. 也可以先证得AC的中点H恰为KL的中点,由中点坐标公式列出方程,问题得解.

当然,问题(4)还可以根据“运动的相对性”,视抛物线不动,将矩形向左平移——矩形向左平移几个单位长度时符合条件,就是抛物线向右平移几个单位长度时符合条件.这种思路与上述做法相通,不再赘述.

三、合理猜想寻突破

对于压轴题的最后一问或最后两问,大多数同学常感困惑不已.其实,只要准确作图,大胆猜想,往往就有意外收获,这道题也不例外.

回看问题(3),如图18,观察图中的点,再标出已知点的坐标看一看,不难发现△OCD的面积恰好是12,也就是说△OCD就是满足OD边上的高为[6105]的三角形,而且点C也在抛物线上. 这种种迹象都在告诉我们,点C恰是我们要求的点P的位置. 这样一来,无需添加其他辅助线,无需大量计算,经过简单说理即可得解.

再看问题(4),如图19,考虑平移过程中的特殊位置,不难发现:当抛物线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时,K与A(2,0)重合,L在DC中点(4,-6),直线KL将矩形分为左右面积比为1∶3的两部分;当抛物线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时,K在AB中点(4,0),L与C(6,-6)重合,直线KL将矩形面积分为左右面积比为3∶1的两部分. 显然,由矩形的对称性可知,恰在这两次平移的中间位置,即将原抛物线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时,直线KL平分矩形的面积,问题得解.

猜你喜欢
纵坐标平行线矩形
平行线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特殊点
矩形面积的特殊求法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混”“漏”要不得
从矩形内一点说起
添加平行线 求角真方便
“平行线及其判定”检测题
不可思议的平行线
巧用矩形一性质,妙解一类题
设动点坐标 让动点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