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芦蒿』新技术研究管见

2021-08-21 04:33戴兴梅张培通
长江蔬菜 2021年12期
关键词:灌云芦蒿轮作

戴兴梅 张培通

芦蒿是菊科蒿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经人为驯化改良成为消费者喜爱的绿叶菜类蔬菜,其清香鲜美、脆嫩爽口、营养丰富,具有清凉、平抑肝火等功效,是一种典型的富硒保健蔬菜。“灌云芦蒿”是江苏灌云县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之一,以日光温室栽培为主,目前种植面积达1.2万亩(800万hm2),667 m2产值连续多年超过2.5万元,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已成为当前发展的优势产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特色和优质蔬菜,因此当前是蔬菜产业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灌云芦蒿”产业需要抓住机遇,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促进芦蒿产业高质量发展。

1 “灌云芦蒿”生产技术现状与优势

“灌云芦蒿”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灌云县一条岭地区,该地区社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但没有工业污染,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灌溉条件逐步改善,有利于生产高品质芦蒿。“灌云芦蒿”主要在日光温室栽培,形成了日光温室芦蒿—番茄轮作高效栽培新模式。

1.1 生产环境控制技术

“灌云芦蒿”主产地在一条岭地区的东部一线,生产基地远离工厂和垃圾处理等可能会影响芦蒿质量的环境;水质资源、土壤和大气无污染;生产过程中切断污染渠道,防止污染物质进入生产基地,确保生产过程中环境质量不下降。日光温室的设计与建造主要参照“寿光三代”,强调适合灌云地区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将平面坡屋面改为圆拱弧面,后墙和山墙采用空心砖墙体,水泥粉刷。在寒冷季节,能够利用太阳辐射维持芦蒿正常生长,造价10万元左右,符合当地实际。

1.2 “灌云芦蒿”日光温室清洁生产技术

该技术是规范、优化芦蒿品质,阻止或切断有害物质进入芦蒿生态系统,为持续、稳定、高效生产芦蒿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一项清洁生产技术,符合芦蒿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和消费者对高品质芦蒿的需求。芦蒿日光温室栽培技术,定植1次收获2茬,2茬芦蒿667 m2产量达1 800 kg,产值2.5万元左右,纯收入1.8万元。第1茬芦蒿,9月定植大叶白蒿品种,采用短茎扦插,利用地上茎腋芽成苗,收获后在促进地上部生长的同时,有效促进地下茎健壮,利用地下茎(或地上部近地面茎的腋芽)生长第2茬。生产过程中需水怕渍、需肥怕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形成“足肥密植、湿润管理、一次调节、洁净采收”的关键技术标准,建立了芦蒿清洁生产技术体系,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包括产地环境质量的源头控制、生产环节的管理和产品质量监测等。

芦蒿大棚栽培

1.3 日光温室芦蒿—番茄轮作模式

“灌云芦蒿”主要采取日光温室种植,连片种植面积1.5万亩(0.1万hm2)左右,连作在所难免。为了有效控制芦蒿连作障碍、预防土传病害、促进作物健壮生长,生产中形成了日光温室芦蒿—番茄轮作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9月定植大叶白蒿品种,收获2茬芦蒿后,翌年3月定植番茄,番茄选用早熟性好、上市期集中的苏粉11号等品种,5月集中上市。该模式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益,更重要的是利用番茄的庞大根系,能够有效避免芦蒿基地发生虫瘿、钻心虫等虫害,改善日光温室土壤条件,实现持续优质高效。灌云县南岗乡一些农户应用该模式种植10年以上没有发生严重的连作障碍,产量比较稳定,技术较为成熟。

2 “灌云芦蒿”生产技术主要问题

“灌云芦蒿”经过1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及明显的技术特色,但与高水平蔬菜基地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从高品质蔬菜生产来看,“灌云芦蒿”生产技术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2.1 栽培模式执行不到位

由于种植户对技术模式的认识不统一,灌云芦蒿采取芦蒿—番茄轮作模式0.8万亩(533.33 hm2),占53%左右。在日光温室内采取芦蒿—番茄轮作的种植户中,误以为芦蒿是水生蔬菜,二者轮作即可防除连作障碍,番茄定植前能够按照要求增施有机肥和进行严格土壤处理的仅为1 000亩(66.67 hm2)左右。日光温室芦蒿持续高效栽培模式执行不到位,导致日光温室土壤质量下降,且不利于春茬番茄形成规模,春茬番茄市场风险加大。

2.2 产品质量档次低

主要原因有4点:一是主要种植品种质量不高。灌云芦蒿选用的大叶白蒿是日光温室高产栽培的适用品种,占灌云县日光温室的98%,但该品种蒿味不浓,且因大量使用化肥促进生长,导致蒿味更淡,没有市场竞争优势。二是品种退化。生产上使用的品种,随着年份的增加,无性变异、种苗混杂、病毒积累等因素引起的种性退化现象越发严重。三是种植密度太大。灌云芦蒿种植密度10万株/667 m2以上,芦蒿细长弯曲,外观长短不一致、粗细不均匀、色泽不正常。四是灌云芦蒿采后处理、包装运输方面的质量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采取冷鲜处理和净菜处理的仅占2%左右。

2.3 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灌云芦蒿”生产投入品监管不到位,近50%的农户各行其是,不严格执行技术标准。生产上经常暴发多种病害,但近50%的种植户病虫防治技术应用不规范,产品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60%以上的农户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只用1次赤霉素调节,少数农户芦蒿全生育期使用的营养剂叶面肥在3次以上,产品质量安全存在较大风险。

2.4 设施标准不统一

经济实用型日光温室的标准为:后墙高3 m,脊高3.7 m,跨度11 m,长100 m左右;屋面为圆拱弧面,提高骨架的承载能力,便于压膜线压紧塑料薄膜;利用日光温室卷帘机。“灌云芦蒿”发展过程中,设施标准执行不严,有20%左右日光温室高度不够,有30%左右的日光温室太长,有50%左右的覆盖材料保温性能不够,栽培设施不规范,对生产技术的落实十分不利。

芦蒿—番茄轮作栽培

3 “灌云芦蒿”创新技术研究建议

科技创新是“灌云芦蒿”的核心竞争力,由于芦蒿是小作物,国内外生产适用的技术很少,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研发新型高效实用栽培技术。“灌云芦蒿”采用日光温室栽培,是灌云芦蒿的独特之处,应以芦蒿品质为中心进行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合作,为灌云芦蒿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1 提高芦蒿—番茄高效种植模式的应用水平

根据芦蒿—番茄轮作模式的需要,进一步优化芦蒿促早种植技术,力争芦蒿在元旦至春节期间大量均衡上市,一方面提高芦蒿效益,另一方面早腾茬、提早定植番茄。按照芦蒿—番茄轮作模式的技术要求,在定植番茄前增施有机肥,严格进行土壤处理,进一步研究灭菌、灭线虫和降盐等土壤处理配套技术;着重研究开发土壤微生物保全技术,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自控作用抑制土传病害的关键技术,提高土壤“免疫力”;开发利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土壤处理质量的配套新机械,实现芦蒿—番茄的持续优质高效。

3.2 研究高品质栽培配套技术

一是从农业环境技术着手,研究日光温室芦蒿基地土壤环境保全、土壤质量提升的配套技术,全面提高芦蒿清洁生产技术标准的执行率。二是选育“灌云芦蒿”专用品种。针对芦蒿品种退化严重,芦蒿品种研究滞后的生产实际,加强灌云优质芦蒿脱毒组培扩繁技术体系研究、优质芦蒿种质资源发掘利用、芦蒿新品种常规选育,三措并举,加快选育灌云芦蒿生产专用品种,不断培育芦蒿生产替代品种。三是研发芦蒿预冷加工和冷鲜净菜加工技术。芦蒿以鲜嫩茎秆供食用,其初加工技术是提升芦蒿经济价值和拓展市场的重要途径,迫切需求芦蒿预冷和冷鲜净菜上市的初加工技术,包括切段、洁净、包装、预冷及储运。

3.3 强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

根据避免污染、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原则,创新高品质栽培技术,维护芦蒿地方特色,提高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确保安全品质,提高外观品质和保鲜品质。研发高畦栽培沟间洇水的定植方式、肥水运筹技术,促进芦蒿健壮生长,抑制病虫害。研发芦蒿采收前的有机方法(物理方法)软化调节技术,淘汰赤霉素调节技术。研发高品质栽培的配套设施,栽培设施有利于清洁生产、方便操作、省工省力,提升生产基地景观。

3.4 提高生产基地环境水平

严格推行芦蒿生产日光温室建设标准,实行生产基地温室标准化改造,以提高生产设施水平。针对生产基地必须有效处理残枝废叶等有机固体垃圾的实际需要,推广应用“有机物料腐熟技术”研究成果,在生产基地建成有机物料腐熟堆肥场,有效处理、循环利用芦蒿残枝废叶等有机固体废弃物,保护芦蒿基地土壤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针对芦蒿生产过程用工多、劳动成本上涨等实际问题,研究开发芦蒿播种、收获机械。研究新型高效种植技术体系,为配套农机具研究提供便利条件。根据优化分析参数化模型,进行整机模块化设计与开发,优化机具动力选型、动力匹配、传动机构优化设计,形成除叶、整理联合作业机械。

猜你喜欢
灌云芦蒿轮作
芦蒿四吃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芦蒿种植管理四大要点
浅谈灌云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轮作休耕,让土地歇一会儿
耕地轮作效益调查报告
浅谈灌云小麦优化高产栽培技术
灌云豆丹美食节:吸引八方宾客的响亮名片
天下美食话芦蒿
开放包容聚万福 创业创新谱新篇——访连云港市灌云县委书记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