奂正菊
摘 要: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一定程度上是這个人修养、品行、格局、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而幼儿时期是培养他们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他们的年龄小,社会情绪发展、认知能力发展不成熟,因此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弱,言行举止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所以,幼儿教师需要通过引导、教育,帮助幼儿学会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
幼儿在幼儿园中其实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了多少科学知识,不是会背诵多少首古诗,不是掌握了多少英文单词,而是在幼儿园中对世界、社会规则有了初步的认知,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幼儿教师需要重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帮助幼儿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会规范自己的言行。
一、教师要言传身教,给予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幼儿学前教育阶段为3~5岁,在这一阶段,他们对外界的所有认知都是来自周围的亲属与教师同学,因此他们自身的行为习惯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而教师与家长幼儿行为习惯在养成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教师。幼儿天生对教师有着尊敬、喜爱之情,因此他们会观察教师、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师自身对幼儿的态度、性格、穿着、个人品行、为人处世等都会对幼儿的成长起到一定的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因此,幼儿教师需要用自己的行为、言语给幼儿做出表率,要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语言和思想。这样,幼儿才能够在教师积极、正面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以故事、游戏为载体,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幼儿在三岁左右时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在这一阶段,如果成人要求他们做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事情,他们就可能会产生抗拒的心理和行为,拒绝成人的要求。这时,如果成人再对其进行说教或者指责,反而会加剧这种抗拒心理。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采取言语、强制的方式,告知幼儿应该饭前要洗手、要与他人分享玩具、要好好睡觉等,或者在幼儿看电视时强制性地关闭电视。这些行为虽然在短时间内达到成人的要求,但是时间长就会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如幼儿喜欢曲折离奇的故事,喜欢做游戏,教师就可以给幼儿讲解绘本故事,幼儿在聆听故事时,就能够了解怎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如教师希望幼儿能够与他人分享,就可以给幼儿讲述《全都是我的》这一故事,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对故事中的花袜子小乌鸦的行为和思想有了自己的判断,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就能够让幼儿了解到不能占有别人的东西,而是要学会分享。对于幼儿而言,故事能够给予他们启发,让他们能够自觉地将故事中的行为习惯应用于生活中,而且这个过程更加愉快。
三、加强宣传,让幼儿对行为习惯有正确的认知
幼儿自身的性格不同、家长的修养不同、家庭教育方法不同,因此导致了不同的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会存在不同的行为表现。而且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对很多的行为缺乏正确认知,他们无法甄别这一行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因此,教师需要在幼儿园中对正确的行为习惯进行大力的宣传和表扬,对于不正确的行为习惯,要及时制止并纠正,这样才能够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明辨是非,了解怎样的行为是正确的,怎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如在幼儿园中,有小朋友关心他人、帮助他人、遵守规则、懂礼貌,教师可以表扬小朋友。对于不遵守规则、抢玩具、骂人的行为要给予纠正,并告知所有的幼儿,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这样,幼儿在幼儿园这一教育环境中会逐渐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大家认可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大家不喜欢的,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够明辨是非,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通过加强训练,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的行为非常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需要幼儿通过不断的训练,练习和巩固才能够形成。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的年龄小,喜欢观察、模仿他人。如小明在吃饭前会主动洗手,但是如果在家庭中或者在幼儿园中,其他人没有这样的习惯,那么小明也会受到影响,进而改变自己饭前洗手的习惯。所以,教师必须要不断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强化,要在幼儿园中反复示范、告诫幼儿应该怎样做,不断强化他们的行为和意识。
五、加强家园合作,引导家长参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家庭教育需要配合学校教育,如果家长不配合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就会使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告诉幼儿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引导幼儿在幼儿园中自己穿衣、吃饭。但是当幼儿回到家庭中,如果家长没有配合幼儿园工作,而是包办幼儿的所有事务,给幼儿穿衣、喂饭,就会让幼儿的认知产生偏差,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六、结语
综上所述,家长需要配合幼儿教师,让幼儿在幼儿园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教师也需要采取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逐步引导幼儿、教育幼儿,给予幼儿积极的影响,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吴彤彤.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要点分析[J].现代交际,2019(7):127-128.
[2]王品玲.探析学前教育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策略[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25(2):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