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巍
摘要: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通过政策和文献综述,厘清乡村产业的概念和内涵,梳理乡村产业体系并阐明其与国外“六次产业”等概念的异同。以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先行区为例,聚焦上海大都市圈,探讨新发展格局下其乡村产业发展的独特意义、特征和趋势,并提出围绕提升“科技含量、价值含量、绿色含量、特新含量”的高质量发展策略和加强区域、国际合作的一体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乡村产业;科技含量;价值含量;绿色含量;特新含量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1.04.007
一、乡村产业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乡村产业的内涵解析
1.乡村产业是“姓农、立农、兴农”的产业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国务院于2019年6月17日发布乡村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乡村产业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并提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场导向、政府支持;融合发展、联农带农;绿色引领、创新驱动”的基本原则(图1)。[1]相关部委先后发布发展规划以及土地、科技、人才、资金等支持政策,逐步建立国家层面乡村产业体系的制度框架。
2.乡村产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2015年中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的发展环境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新目标,即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更加强调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以及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2]
3.乡村产业以“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来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并发布《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3]国家相关部委先后组织开展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农村一二三產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2019指导意见》提出力争用5~10年时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的发展目标,提出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1]
4.乡村产业可形成“4+2”产业体系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2025年,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根据《2019指导意见》,笔者认为乡村产业体系可划分为“4+2”产业体系(图2),即4类传统提升型产业和2类新兴培育型产业,前者主要指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后者主要指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传统提升型产业以乡村耕地及生态文化资源为依托,围绕农产品、文化产品、生态产品开展,进一步做强、做精、做优生产、加工、流通和体验消费活动。新兴培育型产业以品牌化运营、品质化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赋能农业农村,培育和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加强城乡融合发展。
(二)“乡村产业”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六次产业”与“新六产”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提出了第六产业概念框架,以农户为主体来和二次产业、三次产业进行融合,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的“地产地销”。核心思想是将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通过产业融合尽可能地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或服务价值带回农业领域并留在农村。[4]
在国内的研究和实践中,基于“六次产业化”理念,崔振东(2010年)、徐哲根(2011年)、关鑫(2020年)等学者,总结提出了“新六产”理论,将“新六产”定位为农业产业融合的“升级版”,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与新业态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要素为支撑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比日本“六次产业”基本理论,我国学者提出的“新六产”更加强调新技术运用和全要素支撑。[5]为乡村产业概念提出和体系完善提供了有效借鉴。
2.“乡村产业”的特征解析
乡村产业概念在相关农业产业融合概念基础上,与我国实际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紧密结合,并随着发展环境变化和战略实施不断丰富其内涵。其主要特征体现在:
第一,生产方式的多样性。结合我国各地乡村资源禀赋差异性较大的特征,乡村产业的外延更广。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种养业的同时,又鼓励小宗类、多样性特色农产品及各类乡土资源的多功能拓展和价值转化。
第二,城乡要素的流动性。针对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乡村产业更强调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鼓励实用人才返乡入乡,用现代生产方式、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农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第三,产业载体的集聚性。相比日本以农协组织带动下的家庭生产经营为主的模式,乡村产业更强调以县域经济为融合载体的产业相对集聚。通过“示范园”“先导区”等平台聚集主导产业以及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形成示范效应,加强利益连接,带动多元主体共同发展。
第四,基础功能的保障性。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乡村产业注重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坚持立足国内、办好自己的事,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以国内粮食稳产保供的稳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第五,关键技术的创新性。我国农业发展处于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关键时期,在技术驱动力不断增强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乡村产业更强调关键技术领域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农业发展质量、效益、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二、大都市圈乡村产业发展的意義和定位
(一)国际经验借鉴
1.都市多元功能的承载地
国际化大都市不仅需要有繁华都市体现的建设高度与发展速度,还需要有郊区田园散发绿色健康品质与人文魅力。在都市消费升级的趋势下,高品质鲜活农产品、农业加工食品、城市园艺产品、休闲旅居产品等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6]例如法国巴黎,都市近郊和远郊土地占比50%。除生鲜农产品供应外,乡村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一种独特文化和城市景观。巴黎国际农业博览会成为法国农业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每届10天左右的展期可以吸引来自20多个国家近百万观众、数万名农业专业人士参展。
2.农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大都市圈集聚科技、人才和投资,有潜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如美国小镇戴维斯,距旧金山湾仅2小时车程,总面积仅26平方公里,居民约6.5万人,已成为美国的“农业硅谷”。小城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是世界生物农业与环境科学研究和教育中心。周边有包括美国最大的9家种业公司在内的150家种业公司。小镇源源不断的接受来自硅谷高新技术的助力和相应服务,并以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吸引人才居住生活。
3.现代高效生产的示范地
大都市土地使用成本较高,生态环境约束趋于增强,倒逼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和革新。例如东京都,平均经营1.5亩耕地,所需的农业固定资本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5%,所需农业劳动时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但可获得的农业净产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7倍,成为全国特色高效农业的示范地。
(二)上海大都市圈乡村产业的发展定位
1.围绕大都市居民需求
截至2019年末,上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88.10%。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70 000元。都市人群需求的个性化、多样性特征更为突出,他们对食品数量之外的品质、安全和营养,对乡村生态、休闲、创意、文化功能等有更高需要。[7]另外,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的冲击,对大都市及周边乡村的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城镇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场动力。
2.立足“两个面向”要求
《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立足更高更远的视角和思路来谋划乡村振兴工作。面向全球,对标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目标,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面向未来,在乡村振兴中体现超大城市稀缺资源的价值。“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建设150个左右乡村振兴示范村。涵养乡村,培植乡村亲和性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是上海未来发展的“蓄水池”[6]和新动能。
3.体现“五高”+“五型”特征
《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通过科技装备提升、经营主体培育、特色品牌建设、产业融合增效行动实现“五高”(高品质生产、高科技装备、 高水平经营、高值化利用、高效益产出)。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五型经济”,即创新型、服务型、开放型、总部型、流量型经济。牢牢把握国际大都市经济的特征和优势,是增创乡村产业发展优势的必然路径。
4.融入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
长三角是密度最大的农业示范园集聚区,仅2019~2020年,长三角有9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列入国家级创建名单。同时,长三角又是全国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板块之一,拥有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农业科创方面,拥有多所生物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余所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并成立了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联盟。搭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可有力支撑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三、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先行区案例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基础
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先行区①(以下简称“田园五镇”)是由沪浙毗邻区域5个地缘相近又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组成的乡村振兴发展联盟。所在区域位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北倚G60科创走廊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南向沿湾滨海功能发展带,是杭州湾北岸最大田园绿心(图3)。2019年,五镇共同签署《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先行区五镇联盟共建协议》。其建设已被列入《上海市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并作为乡村振兴板块唯一重点工作,纳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印发《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合作事项清单》(图4)。
“田园五镇”乡村资源各具特色,现代农业优势突出,是大都市的米袋子、菜篮子和高效农业的试验田。节水抗旱水稻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建成国内首个全设施全基质浆果产业示范园;结球生菜365天均衡供应,亩均产量达3.52吨;双孢蘑菇产量占上海地产市场的90%,亩均最高产值200万元,最高收益35万元,是传统种植方式的30倍以上;健康食品加工品日供给上海市区规模超百吨(图5)。
然而,单个城镇乡村产业难以形成集聚优势,对周边和全国辐射能力较弱。第一,高标准农业生产空间相对有限,优质种源和技术应用示范规模有限,重要农产品生产力布局需在区域层面整体优化。第二,受限于小城镇发展能级,环境和配套现状与承担更多功能要求有明显差距,难以吸引资本、人才、企业集聚。因此,“田园五镇”将加强产业协同,提升功能能级,走出一条以城镇为基本空间单元,打破行政边界,协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
(二)乡村产业发展目标
依据《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先行区协同规划》(2020年发布),“田园五镇”将在国家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指引下,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共治善治(Governance)、团队(Group)协作、以绿(Green)生金(Gold),共建都市后花园(Garden)为内涵的“G5+”跨界协同发展之路。突出“创、融、绿、新”,发展高效特色农业,高效“米袋子、菜篮子”等基础功能高效,多元复合功能显著提升,城乡利益联结更加强化,区域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共同建设长三角乡村产业标杆地。[8]
在五镇协同发展目标的指引下,面向“十四五”,各镇结合自身特色,进一步优化乡村产业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以廊下镇为例,依托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镇园合一”,现代农业园区与郊野公园“两园融合”的优势,提出率先形成一二三产融合、五型特色彰显的特色乡村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将围绕“一菇、一菜、一茄、一头猪、一粒米”,聚焦种源农业、智能装备农业、特色农业,融合“都市中央厨房”为特色的健康食品精深加工业、休闲旅居及乡村研学产业(图6)。
(三)乡村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1.创建平台提升科技含量
依据《协同规划》,“田园五镇”将主动融入科创走廊建设,共同搭建農业科技创新平台。围绕智慧农业、生物种源、食品科技、生态循环4大重点技术领域,赋能乡村产业高效发展。[8](图7)
五镇已启动国际科技农业合作示范区、“长三角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等载体建设,联合沪浙两地农科院等研发机构,以及以色列、荷兰、比利时等国际种业公司,大力投入节水抗旱水稻、食用菌工厂化生产、3D智能植物工厂、无人植物工厂等研发和应用推广,形成了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先发优势。并联合成立了“乡村振兴农创学院”“新仓1955创新学院”“荷兰羊角村学院”“桃子学院”“蘑菇学院”等创新载体,通过人才培训、创新人才机制、农创大赛等形式,支持农业技术创新,一批青年农创人才“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图8)。
2.深化融合提升价值含量
依据《协同规划》,“田园五镇”将促进一二三产深度交叉融合,依托既有优势产业,优化、延伸、整合产业链条,形成蘑菇小镇、水果公园、健康食品科技园等多个乡村产业融合示范区。[8]
以“蘑菇小镇”建设为例,田园五镇推广“良种培育+工厂化栽培+精深加工+多渠道营销+多元化拓展”全产业链模式(图9)。与上海市农科院合作建立食用菌学研基地,引入龙头企业实施工厂化栽培,并促进农户传统栽培技术提升。发展冷链物流,形成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多渠道营销模式。通过打造蘑菇主题体验园、蘑菇生态农家宴、蘑菇科普教育馆发展体验农业;建设蘑菇营养检测平台,促进蘑菇产业向高端化、营养化发展。同时,标准化生产模式为周边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预计每年可向平湖输出标准化菌种100万平方米,带动菇农创收超过1亿元。
3.统一标准提升绿色含量
根据《协同规划》,“田园五镇”将成立绿色农产品公用品牌,形成合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并通过严格的品牌管理保障产品的品质。同时,以龙头企业、优质合作社、合作联社等为依托,成立产业联盟,建立特色农产品团体标准,深化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强技术、种源输出和技术帮扶,加速传统产业产能升级。[8]
目前,公用品牌“田园五镇”已经发布,授权与管理将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由各个镇负责推荐合格的产品及对象,向五镇联席会议申请区域公用品牌使用。凡符合授权范围的产品,包括“产地要求、规模要求、执行标准、产品质量、产品商标和包装、溯源要求”等。第一批将纳入蘑菇(廊下)、西瓜(广陈)、树莓(张堰)、芦笋(新仓)、蟠桃(吕巷)等特色农产品。
4.协同布局提升新特含量
根据《协同规划》,田园五镇将以特色园区、优质农业产业空间、乡村服务业空间为载体,吸引优质产业主体,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8]廊下以现代高效农业、都市中央厨房为特色;广陈以科技合作、先进农业装备产业为转型方向;吕巷围绕水果产业品牌化发展;新仓围绕数字经济为引领的康养科技;张堰围绕红豆杉、树莓、玫瑰等都市健康消费,促进差异化竞合和优势互补,五镇共同决策产业方向,精准招商,推动新型产业落地。
五镇已成立“田园五镇”乡镇振兴先行区联盟联席会议机制,以镇为前台,市(区)为后台,负责先行区建设过程中项目、重大事项协调、政策支持等工作,以项目为抓手,建立年度项目清单并评估实施成效。
四、结语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我国乡村产业是“姓农、立农、兴农”的产业,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城乡要素的流动性、产业载体的相对集聚性、基础功能的保障性、关键技术的创新性。可形成“4+2”产业体系。
在乡村振兴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大都市圈田园乡村直面上海、杭州、苏州多座超(特)大城市,将从单纯“补短板”到更好发挥自身优势,作为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从基础生产功能向承载高附加值、高体验度功能转化。大都市圈乡村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涉农小城镇既需要苦练内功,建设符合国家导向、体现都市特征、彰显自身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整合优势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又需要主动融入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强跨行政边界毗邻地区、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及国内外开发合作,为提升科技含量、价值含量、绿色含量、特新含量搭建平台,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形成强大竞争力。
注释:
①上海市廊下镇、吕巷镇、张堰镇,浙江省平湖市广陈镇、新仓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 [EB/OL].(2019-06-28)[2021-05-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28/content_5404170.htm.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2021-01-04)[2021-05-20].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1/content_5588098.htm.
[3]马源,梁恒.国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解读及启示——以韩国六次产业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1-6.
[4]冯贺霞,王小林.基于六次产业理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微观数据和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20(9):64-76.
[5]关鑫,姜文来,信军,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新六产”理论与形成路径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9):19-27.
[6]朱敏,何瀟.“过剩之地”:超大城市的乡村振兴——以上海为例[J].党政干部学刊,2019(6):57-63.
[7]高帆.上海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科学发展,2018(10):41-50.
[8]“田园五镇”联席会议,上海城策行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先行区协同规划纲要[R],2020.
Analysis of Rural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Industry in Metropolitan Area
Lu Wei
(Urban Surveyors,Shanghai 200003,China)
Abstract:In 2021, the No. 1 central document was put forward, and by 2025, the modern rural industrial system will be basically formed. First, through policy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rural industry, combs the rural industrial system, and clarifi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it and foreign "six industries". Then, taking the "five rural tow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s an example, focusing on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nique signific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its r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puts forwar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aths of strengthening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round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nt, value content, green content and special content".
Key words:rural Industry;technology content;value content;green content;special new content
责任编辑:许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