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娟 于兴福
摘要: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是世界遗产城市、世界美食之都、世界运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也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近年来,扬州深入挖掘深厚的文化内涵,紧紧围绕做精做深古城保护、做优做细城市建设,在加强古城保护、优化城市设计、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形成了具有扬州特色的古城保护与城市建设新路径。结合近年来扬州城市建设的实际,通过深入阐述扬州在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方面的主要做法、典型案例以及几点启示,以期对新时期加强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古城保护;城市更新;经验与启示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1.04.012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扬州视察调研期间,先后来到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江都水利枢纽,实地察看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等情况,习总书记亲切地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扬州深入挖掘深厚的文化内涵,紧紧围绕做精做深古城保护、做优做细城市建设,在加强古城保护、优化城市设计、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等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本文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重点阐述近年来扬州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的主要做法、典型案例以及几点启示,以期为相关地区城市建设尤其是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扬州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的主要做法
扬州,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世界遗产城市、世界美食之都、世界运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也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文化积淀,扬州在中国古代经历了“兴盛于汉、繁盛于唐、鼎盛于清”的三度辉煌,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近年来,扬州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区域,统筹把握、系统推进,着力做好古城保护利用和城市更新这篇“大文章”,形成了具有扬州特色的古城保护与城市开发利用新路径。
(一)坚持立法先行,抓牢古城保护
近年来,江苏扬州紧扣“建设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定位,在保护和传承扬州历史文脉、发展和弘扬现代文明中,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塑造名城特色风貌,彰显历史文化魅力,加快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独具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充满活力的新兴科创名城。在古城保护方面,2010年扬州市政府就专门出台《扬州市扬州古城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古城保护、管理与利用的原则、范围、措施等事项。在地方立法权下放不久,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就于2016年底出台了全市首部地方性法规《扬州古城保护条例》,使得扬州古城范围界定更加清晰、保护措施更加严密。在具体落实中,扬州坚持把古城、古运河、瘦西湖等“两古一湖”重点区域作为城市的根和魂,从以往按项目设计高度放气球,若在瘦西湖能看到就要降低高度的土办法,到目前推广应用的高科技激光测距,都是为了严格控制周边建筑高度,保证在景区里目光所及范围内看不到任何现代建筑。“十三五”期间,扬州聚焦“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审慎推进古城保护和更新,大力实施历史街区改造和文保建筑修缮利用,累计实施古城保护利用项目投资近10亿元,重点整治南河下、仁丰里等一批历史街区,保护修缮一批有标志性的特色建筑,其中,南河下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稳步推进老建筑利用,修缮汪氏盐商住宅、四望亭和文昌阁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建成大运河盐商文化展示馆、扬州市家风展示馆等一批文博场馆,保留了古城扬州的“历史印记”;持续推进“八老改造”(老城區、老小区、老宿舍、老宅子、老街巷、老市场、老庄台、老厂区),大力改善古城居住环境,使得一大批老小区、老街巷、老厂区 等“旧貌换新颜”。
(二)坚持接续推进,拉开城市框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扬州市委、市政府就首次提出了扬州城市发展“一体两翼”的概念。随着扬州城市的发展,“一体两翼”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2007年,“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大师为扬州做沿江都市区发展规划时,提出了构建“一体两翼”沿江都市区空间形态的战略构想。按照这一规划思路,扬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明确将“一体两翼”沿江都市区建设作为扬州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2011年,在新一轮区划调整中,江都撤市设区,扬州的市区面积由1 024平方公里扩大至2 31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由309平方公里扩大至640平方公里。近年来,扬州积极呼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宁镇扬同城化战略,聚焦拉开“一体两翼”城市框架,加快推进文昌路东西延伸、城市南部快速通道、润扬快速路、328国道拓宽等一批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建设,重点整治改造“堵点”“卡点”,积极打造环古城、环主城区、环城高速的城市快速通道,加强主城区与江都区、仪征市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互通对接,在持续优化主城区建设、全面建成扬州新城西区的基础上,在扬州东部的江都和广陵交界区域成立生态科技新城,统筹推进江广融合区建设,拉开了以扬州市区为中心、以江都区和仪征市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城市框架。
(三)坚持精雕细琢,推动城市更新
近年来,随着扬州拉开“一体两翼”城市框架,通过一大批重大城建项目的实施,扬州城市功能设施趋于完善,扬州西区新城等重点片区形象初步展现。在此基础上,2017年,扬州市委、市政府鲜明提出除了瘦西湖景区、东关街以外,重点在以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为核心的周边区域、以万福大桥为中心的“七河八岛”区域(扬州的一处特殊地形,由七条河流以及由其分割而成的八个岛屿组成)、以江都水利枢纽为重点的“三河六岸”区域(芒稻河、金湾河、新通扬运河三条河流及其两岸地区),再精心、静心打造几个永恒的城市经典。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围绕“打造永恒的城市经典”这一目标,聚焦推进“三河六岸”景观带建设,先后建成了扬州市民中心、扬州东站高铁站、金奥中心等一批城市新地标,以文昌路为主轴的江广融合区城建品质得到全面提升;聚焦三湾湿地公园重点区域,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不但搬走了令老百姓头疼的农药厂、制药厂、化工厂,更建成了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一批地标性建筑,东南片区环境得到显著提升;聚焦江都水利枢纽南水北调“一江清水向北送”,深入开展输水廊道生态保护涵养工作,在调水源头区域划定340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统筹推进生态湿地恢复、林网建设,有效服务了南水北调工程,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生态福利。近年来,扬州重点打造的运河三湾、“七河八岛”“三河六岸”等区域,已成为扬州新的城市经典,赢得了当地百姓和外地游客的广泛好评。
二、扬州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四个典型案例
为更直观、更全面地深入了解扬州在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方面的做法和成效,重点从古城保护、古运河利用、老厂房改造、新城建设等四个层面,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详细阐述。
(一)古城保护的典型案例——扬州东关街
东关街和瘦西湖都是扬州市的城市名片。扬州东关街位于扬州老城区,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000多米,是扬州最具代表性的一条老街,也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扬州东关街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沿街出东门可直达东关古渡。为加强古城保护、更新改造老街,早在2006年,扬州市规划局就先后委托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城市规划和建筑历史方面的专家,对扬州东关街片区保护和修复进行研究评估,全面启动片区规划改造。东关街现存的建筑主要包括明清建筑、民国建筑、现代建筑3种类型。扬州东关街的改造,保留历史风貌是重要的命题。为尽可能地保留修复明清建筑、民国建筑,规划坚持保留、修缮、新建等多种方式进行片区保护与改造。在改造和开发的过程中,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主街区保留、修缮、新建的所有建筑的色彩以青、白、灰为主色调,并与周边建筑、与历史建筑在色彩、材质、造型等方面相协调。特别是在主街区两侧文物保护单位比较集中,传统风貌建筑的空间格局保存完好,串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鱼骨状”街巷体系,保留并沿袭了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特色。此外,保护传承“老字号”也是东关街改造非常成功的地方。三和四美酱菜园、谢馥春香粉店等都是有近两百年历史的扬州老店,在保留修缮传统院落式建筑的基础上,通过新建传统制作工艺的展示馆、展示区,推动了一批传统“老字号”复兴,在传承古城文脉、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古运河利用的典型案例——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
扬州是大运河的原点城市,也是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作为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扬州共有6段河道、10个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大运河沿线城市之最。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南门二里桥运河一带因水势直泻难蓄,漕舟盐船过境常遭浅阻,于是在城南开挖新河,从而形成运河三湾。改革开放工业化后,扬州运河三湾的区位优势明显,先后吸引了农药厂、制药厂、染化厂等80多家企业聚集,厂房林立、环境杂乱,河道水质也很不理想。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下决心启动实施运河三湾片区综合整治工程,整体规划建设以高旻寺和文峰寺为端点、以古运河为轴线、以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为核心,充分彰显水工技艺和运河文化的4A级扬州三湾运河风景区,使古运河三湾实现了“华丽转身”。目前,扬州正在围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进一步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推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非遗文化园等一批地标性建筑,从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进一步提升扬州运河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
(三)老厂房改造的典型案例——扬州“也今东南”
“也今东南”地产项目位于扬州东南新城,选址在1958年建厂的扬州冶金厂旧址。2017年扬州冶金厂开始陆续停产、整体搬迁,进行地产项目开发建设。该项目在总体布局方面,活用“江南巷”的理念统筹居住组团设置,系统融入大社区理念、组团管理模式和独立入户空间,增强归家体验感;在功能重置方面,充分利用扬州冶金厂的历史遗存,注重保留原有老建筑的特色风貌,把现代特色元素植入老建筑之中,真正让老建筑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使城市工业文脉与历史记忆得以延续;在单体建筑改造方面,建筑立面运用参数化的设计手法,重组老建筑立面结构,形成艺术性的镂空质感和穿越效果。项目整体设计注重保留街巷原址及文化元素,尤其是极具传统风貌的大礼堂、大烟囱、月亮门等老建筑,通过建筑单体改造得以保留,成为历史文化的象征与记忆,具有较强的时代感、空间感。扬州“也今东南”项目改变在旧址堆砌“亮点”的传统设计手法,坚持保留城市文化与激发城市活力并重,将工业记忆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打造成了扬州工业地块转为商业地产的新名片,成为有城市底蕴、有工业记忆的复合型社区和文化地标。
(四)新城建设的典型案例——扬州江广融合区
2011年揚州行政区划调整,江都撤市设区。为加快促进江都区与扬州老城区的融合发展,扬州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建城2500周年,重点聚焦广陵新城、“七河八岛”以及相关地区,精心做好总体规划设计,精致精细推进规划实施,统筹推进江广融合区建设。近年来,扬州广陵新城着眼于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严格按照刘太格大师编制的各项规划,先后建成了环球金融城、扬州科技馆、市民服务中心、京杭会议中心等一批地标性建筑,充分展现了扬州城市新形象。为加快推进江广融合区建设,2013年11月,扬州市委、市政府在扬州主城与江都城区接合部设立生态科技新城,充分发挥该区域承南启北的区位优势、改革创新的体制优势、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把江广融合地带作为扬州城市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坚持高起点规划引领,生态涵养与基础设施先行,通过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和功能性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新的城市中心,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有效带动了江都区加快融入扬州主城区。几年来,扬州生态科技新城在空间规划上,坚决打破过去城市建设“马路城墙”的传统格局,注重做到“能高则高、该密就密,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在产业布局上,围绕集聚和服务高端人才,大力推进产业综合体和教育、医疗等功能性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航空产业、科技研发产业、高端服务业,先后引进了中航沈飞601所协同创新研究院、中航研究院研究生院、中航机载共性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集聚了一大批优秀博士人才;在建筑设计上,始终坚持“规划严管、设计放活”的原则,以开阔的思路、宽广的视野推动工程国际性招标,大胆借鉴当代最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引进当代最先进的技术工艺,打造了扬州东站高铁站、扬州航空馆等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建筑。
三、新时期加强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的几点启示
人文历史和自然文化遗存是一个城市的根与脉。在大拆大建的城市发展模式下,城市建设的脚步决不能一味追求快,决不能丢掉城市的历史文脉,而是需要找准古城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平衡点。新时期,扬州在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做法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能够为相关地区加强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总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要突出规划引领,高起点编制总体规划
2000年以来,扬州邀请古城保护和建筑历史方面的专家,先后编制实施了《扬州明清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及四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持续推进古城和古运河保护,全面展现古城的传统格局和总体风貌,全面保护各类文保建筑,全面维护古城的街巷肌理,全面改善老城区居民的生活条件。这些高起点规划,为扬州加强古城保护划定了界限、提供了依据。新时期加强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要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紧扣各地实际情况,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坚持“彰显特色、延续文脉、修旧如旧”的原则,以国际化视野、专业化精神高起点编制古城保护规划,统筹抓好古城保护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并从严抓好各项规划的执行。
(二)要突出法治保障,高标准加强古城保护
古城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工程,也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民生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可循。近年来,《扬州市扬州古城保护管理办法》《扬州古城保护条例》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扬州在加强古城保护方面,坚持立法先行的做法,有效保障了规划实施“不走样”,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新时期加强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迫切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能力水平,坚持立法先行、法治保障,探索制定实施符合地方特色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性规章,着重明确古城保护的范围、内容、对象,明确责任主体,规范保护行为,界定法律责任,为加强古城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法律依据和根本保障。
(三)要突出系统谋划,高质量打造城市经典
城市是一个有历史文化、有特质内涵的有机整体。散落在城市里的历史遗存、文物古迹,与周边环境息息相关、与地方文化紧密相连。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需要放在整个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中来考量、去谋划,进行系统性、整体性规划打造。比如,法国巴黎是跳出古城在北边建设了新城,而扬州是四周包围古城建设新城,构建了“一体两翼”的城市发展格局。这两种不同的古城保护和新城建设模式,都没有把古城和古迹孤零零看待,而是坚持与周边融为一体来系统谋划,这样既留住了城市文脉,也打造了一批城市经典。新时期加强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需要坚持系统谋划,把延续历史文脉、保持城市特色作为根本追求,既要注重保留具有时代元素的历史符号和文化遗存,更要注重打造能够展现城市外在形态与内在特质的城市经典,让历史文化的传承在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中得到体现,真正以“古得经典”“新得现代”传承与展现城市的文化底蕴、精神气质和品位追求。
参考文献:
[1]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毛彬,蒋献忠,徐莉君.触摸老街脉搏,体味古韵重塑——扬州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保护与整治之思考[J].华中建筑,2009(11):107-110.
[3]姜师立.大运河生态文化视野下的美丽中国建设研究[J].中国名城,2021(04):89-94.
[4]李香凝.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探析——以扬州为例[J].智能城市,2019(23):116-117.
[5]张松.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扬州,江苏,中国[J].世界建筑,2014(12):64-67.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Good Place” Yangzhou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and Urban Renewal
Jia Wenjuan,Yu Xingfu
(Yangzhou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Yangzhou225002,China
Yangzhou Guanghui Construction Holding Group Co., Ltd,Yangzhou225002,China)
Abstract:Yangzhou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Jiangsu Province,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Beijing Hangzhou Grand Canal. It is one of the 27 cities in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t is a world heritage city, a World Food City, a world canal city, and a cultural capital of East Asia. It is also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It is known as "the first city of China's canal". In recent years, Yangzhou has made a long-term exploration in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city, optimizing the urban design, and promoting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closely focusing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c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forming a new path of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ancient city with Yangzhou characteristics. In November 13, 2020,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said,“Yangzhou is a good place”.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Yangzhou's urban construction in recent years, through in-depth elaboration of the main practices, typical cases and some enlightenment of Yangzhou in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and urban renewal,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trengthening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and urban renewal in the new period.
Key words:ancient city protection;urban renewal;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責任编辑:逯 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