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治疗对武汉市某三甲医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2021-08-20 00:50周丰勤王伟仙
医学与社会 2021年8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乙型肝炎生命

周丰勤,王伟仙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30;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武汉,430022

慢性乙型肝炎属于身心疾病,大量的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1],患者的心理问题对其生活各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是一个综合评价健康水平的指标,主要包含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健康状况[2]。以往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命质量比普通人群低[3],而其也被认为是影响肝病病程的重要因素[4]。积极心理治疗在跨文化、历史的基础上评估人的心理问题,关注冲突和苦恼的积极方面,主要是通过患者自己观念的积极转变而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5],其操作性、实践性强,在很多领域均已取得较好效果,但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却少有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积极心理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为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命质量提供新的方法及建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6月在武汉市某三甲医院感染科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于2015年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能够并且愿意参加心理治疗,且既往无精神疾病史;④随访依从性良好,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类型肝炎、HIV感染和血液系统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或肝硬化者;③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④怀孕期或哺乳期妇女。将该科室病区A的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设为干预组(60例),同期在该科室病区B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设为对照组(60例),该科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方案一致。

1.2 研究方法

1.2.1 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①卧床休息,适量活动,以不感到累为度。②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③遵医嘱完成治疗与护理。④讲解疾病相关知识。⑤提供心理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5个阶段的积极心理治疗,具体步骤如下:①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让患者描述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感到烦恼、什么情况下感到愉快以及存在的症状,干预者给予积极的解释。干预者在这个阶段帮助患者重新学习,使其从其他角度看待引起冲突或不良情绪的事情[6]。②调查阶段:开展结构式访谈,让患者指出不良情绪,帮助其寻找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与疾病的关系,让患者重新认识自己,使其可以控制和改变自身的情绪。③鼓励阶段:肯定患者思想上的良性转变并指导其保持,帮助患者强化积极品性,并注意与疾病相关的不良品性。④语言表达阶段:让患者表达自己心理和行为上的转变,重建新的、更为可取的人际交往方式。⑤扩展目标阶段:每周总结一次,让患者不转移冲突到其他事物,而是去追求新的以前从未体验过的积极情绪[7]。干预时间为3周,由专人(该院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护士,在研究方案确定后接受专业培训,通过考核后进行本次课题的相关工作)负责实施,一周2次,一次30-40分钟[6]。

1.2.2 评价方法。收集两组患者入院当天人口学及疾病相关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婚姻状况、病程、病情程度、月收入、医疗保险情况、住院时间、人格特征。采用慢性肝炎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 for Chronic Diseases-Chronic Hepatitis,QLICD-CH)对研究对象在入院当天及入院3周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共性模块29个条目和特异模块18个条目,共计47个条目,其中共性模块包括生理功能(10个条目)、心理功能(11个条目)、社会功能(8个条目)3个维度[4,8]。所有问卷均由专人发放,采用统一指导语对每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前的指导,现场填写和回收,剔除缺项、漏项等不合格问卷。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按照1∶1匹配对照组和干预组,以达到随机化标准。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计算过程中将卡钳值设定为0.02。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中,干预组有2例患者问卷不合格,2例患者出院后未能按时完成问卷填写和回馈;对照组有3例患者问卷不合格,4例患者出院后未能按时完成问卷填写和回馈。最终共纳入109例患者,其中干预组56例,对照组53例。见表1。

表1 PSM前两组患者人口学及疾病相关特征比较

2.2 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PSM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人口学及疾病相关特征中,文化程度和病程分布不均衡(P<0.05)。按照1∶1匹配,共匹配45对患者,PSM后两组患者人口学及疾病相关特征分布均衡(P>0.05)。PSM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入院第1天时,两组患者生命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21天时生命质量各维度评分均升高,干预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的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生理功能和特异模块评分升高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患者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3 讨论

结果显示,入院第21天两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与入院第1天比较均升高,说明积极心理治疗使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改善。入院第21天时,干预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的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积极心理干预对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优于常规心理干预,尤其是在心理和社会功能方面。

3.1 积极心理治疗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功能得到改善

作为心理治疗的新方法,积极心理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人群,为身心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并取得了满意的成效。Bolier等对积极心理干预的Meta分析显示,积极心理治疗方法可有效提高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有助于减少抑郁症状,且效果随干预措施的持续时间延长而提高[9]。Schrank等的研究结果显示,积极心理治疗对精神病患者的症状和抑郁情绪有积极影响[10]。李金娜等对银屑病患者实施5个阶段的积极心理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抑郁、焦虑、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均显著降低,社交回避的倾向有明显降低,由社交产生的苦恼明显减少[11]。林英等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实施5个阶段的积极心理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水平显著下降,临床疗效和复发率均获得改善[12]。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13-17],5个阶段的积极心理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外伤致盲患者、养老院老人、高三学生等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慢性乙型肝炎的传染性、易复发等特点以及社会上对乙型肝炎患者的歧视,对患者都是不良刺激源,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心理状况。国内外的研究均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Valizadeh等对18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定性研究表明[18],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悲伤、愤怒、焦虑、恐惧、自卑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对患者的机体健康和病情发展有极大影响[19],因此有必要实施以心理护理为重点的健康干预措施以及通过医疗中心和大众媒体实施有关肝炎的教育和咨询方案。Taheri等对27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定性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20]。本研究应用积极心理治疗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使患者重新认识自己,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认识到事物的积极方面,激发自身的积极能力,使其原有的观念被新的积极观念所代替[6],最大程度地消除其消极心理,改变患者的认知[9],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去感知周围的环境,并不断强化积极的体验。积极心理治疗促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产生积极心理反应,使其心理状况得到改善。

3.2 积极心理治疗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社会功能不断增强

积极心理治疗关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积极的感官体验、积极的品质,旨在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21]。在患者表达自己心理和行为转变的过程中,患者每天记录的3件喜事或自己所感激的事情,帮助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产生积极的体验,重建新的、更为可取的人际交往方式,解决患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社交难题[19]。在扩展目标阶段,每周一次的总结,让患者体验以前从未体验过的积极情绪。积极情绪则使患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状况,使其以更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以及周围环境,产生积极的适应性情绪-认知-行为螺旋[22],使患者在人际交往中感知到更多积极的反馈,使其能更好地与人交往,患者的社会功能也不断增强。

4 结论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治疗在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方面优于传统心理干预。积极心理治疗操作性及实践性强,医护人员在治疗和护理患者时,可将其融入临床工作中,及时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的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从而提高其健康状况。本研究由于实际操作中各种主观以及客观因素,只进行了为期3周的干预,因此长期干预效果不确定,后续可不定期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进一步完善干预方案。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乙型肝炎生命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
国内发展“婚外恋”心理治疗模型的思考
散瘀消癥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