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研究是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从“现实的人”出发探索人的本质。马克思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有关人的哲学研究应从“现实的人”出发,主张在人的社会关系和劳动实践中研究人的本质,并在批判费尔巴哈“爱的宗教”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解决人类的问题,消灭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才能真正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推动了哲学史上的理论和思维变革。
关键词:马克思;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继承;超越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3-0155-03
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卢梭曾指出:“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1]关于人的研究历来是哲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哲学家穷其一生去思索的问题,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终结者的费尔巴哈也不例外。费尔巴哈在德国哲学史乃至世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哲学思想是在批判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过程中逐渐酝酿而生的,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也是由此逐渐系统化的。费尔巴哈基于感性自然思考提出“人的本质”思想,认为人的本质是类本质,这一思想的提出成为哲学史上的重要论断,至今赫赫有名。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马克思关于人的思考并不完全和费尔巴哈的思想相同。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并在哲学维度和理论维度上超越了费尔巴哈。
一、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人的自然本质是类本质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深受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的影响,但他并非完全遵循人与动物皆具备自然本质这一观点,而是开辟了新的路径,即从人与动物不同的属性角度,探索人的本质特征。费尔巴哈认为,人与其他动物之所以不同,并不完全因为人具有思维,真正的不同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此处的“有意识”指的是关于“类”的意识,费尔巴哈认为,人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是作为“类”存在的,世界上的其他动物能够发现个体的感性存在,但是无法认识到自身的类存在,而人类却可以发掘类存在,从产生类意识,进而认识到人的类本质。费尔巴哈认为,人有意识,人的生活主要由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组成。人与外在感性事物发生关系产生外在生活,人与“他的类、他的本质发生关系”[2]27则产生内在生活。对于某一个特定的人来说,类是抽象化的概念,但类又是具体的,可以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个体及其相互联系表现出来。“因为类在无限多的和无限多样的个体中实现自己,并且在这种实现里面显示其本质之无限性。”[2]193
(二)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费尔巴哈在基于批判宗教神学的基础上,深化了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认为宗教的存在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宗教于人而言,是特殊时期的心理依赖,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人类对自然的渴求,当人类的生存成为难题,自然而然会对所谓的神学产生敬畏,敬畏的背后是对生存资料的渴望。人类生存要依赖自然物质,但又想摆脱自然的束缚,人类无法征服自然,便在精神世界想象了一个神,用于和自然做抗争。但人类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人的类本质也在历史长河之中得到无限的发展,人类心中的神掌握着全面的能力,但这份能力实际上是人的能力的集合,是人赋予了神能力,神的存在本质上可以说是人的类本质无限扩张的产物。费尔巴哈说:“人自己意识到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和心。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2]27-28“理性、意志和心”,也被异化为神的能力。由此可见,宗教不过是一个幌子,宗教实际是人的本质异化的产物。
(三)爱的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回归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的本质被异化已成定局,必须从宗教源头开始批判,在批评中找回人的本质,让人能够透过一层层面纱,认清宗教的本质,打破盲目自信的崇拜,从而揭露出人对宗教神的崇拜,只不过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崇拜。费尔巴哈主张,将原本属于人的本质归还给人,而并非将人的本质异化为神的能力,异化总归无法长久,人类也无法在对神的盲目崇拜过程中取得进步。但费尔巴哈并非将宗教视为十恶不赦的,而是批判性的,认为神的宗教无法拯救人,但建立起爱的宗教则可以让人的本质回归。费尔巴哈认为:“对人的爱决不会是派生的爱;它必须成为起源的爱。只有这样,爱才成为一种具正的、神圣的、可靠的威力。如果人的本质就是人所认为的至高本质,那么,在实践上,最高的和首要的基则,也必须是人对人的爱。”[2]315他将爱作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认为爱可以解决一切矛盾,爱作为人的本质回归。
(四)人的社会本质是文化、历史的产物
人的本质从人这一主体中诞生,理应从人这一本身当中去探索人的本质。神所展现的力量,不过是人赋予的,因而神的存在不过是人性的产物,想要真正了解人的本质,还必须摒弃神的思维,从人的角度出发。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当人与他人发生联系,便可以在与人的联系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点与缺点,即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中更好地认识自己。人受到社會文化和历史的制约,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是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费尔巴哈认为,“直接从自然界产生的人,只是纯粹自然的本质,而不是人。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2]274人除了具备自然本质,也具有社会本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但费尔巴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的区别,也没有形成独立的论述体系。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继承
(一)对唯物主义思想的继承
费尔巴哈基于唯物主义视角,解释和探索人的自然本质,认为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并不是宗教的神所创立的,自然界作为客观存在,对人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需要依赖于自然,在自然中谋求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费尔巴哈抨击黑格尔思辨哲学,他不认同黑格尔所说的人的意识是第一位的。费尔巴哈认为,人有意识,首先是人的存在,人的意识并非是天然产物,而是人发现了人的类本质,有意识是人的一种能力,思维也是一种人的能力。费尔巴哈指出:“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于思维。”[2]115马克思对此表示高度认同,认为其打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束缚。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重新认识了存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对从“现实的人”出发的继承
在费尔巴哈提出研究“现实的人”之前,黑格尔哲学中的“抽象的人”这一论断萦绕在德国哲学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研究打破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开启了研究“现实的人”的哲学体系,将神拉下神坛,将世界归还给人。费尔巴哈认为,人赋予神意义,神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是具有人性的特征。费尔巴哈主张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研究人的自然活动,才能真正认识人的本质。阿尔都塞说:“费尔巴哈发现了人的真实世界,破除了迷信、盲从及谎言,发现了人的真实,并将它重新交回给了人。”[3]马克思赞同费尔巴哈将关注“人”本身取代人的“意识”,也认为哲学研究应该从意识回归到人的本身。马克思认为“当现实的、肉体的、呼出并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成异己的对象时,设定的并不是主体”[4]。马克思所表达的“肉体”的人与费尔巴哈所表述的自然的人一致,继承了费尔巴哈关于“现实的人”的观点。
三、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
(一)从感性自然观到实践自然观
费尔巴哈立足于感性自然观,认为人的意识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形成的,认为哲学就是关于认识自然界的科学。费尔巴哈强调,自然活动和意识活动具有先后性,自然活动居于第一位。费尔巴哈认识到了自然存在对人的意识的作用,但却忽视了人作为主体,对自然存在也能产生反作用。因此,费尔巴哈的感性自然观本质上是属于自然唯物主义。马克思发现了人可以对自然产生作用,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马克思所坚持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历史的、科学的。费尔巴哈虽然认识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但他认为人与动物都是属于自然存在,人的意识也仅仅只能够反映自然,人的意识具有自然属性。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坚信人不仅仅是自然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也具有社会属性,即人也可以是社会人,人的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感性自然观,不再局限于自然层面去探索人的本质,而是将人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层面,将人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现实的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认识、改造自然的产物。
(二)从人的类本质到人的社会本质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停留在感性直观的层面,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关系是复杂的和多元的,而仅仅只是将人的社会性看作是无数个体及其关系的集合。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思想认为,人的本质是由那些使得无数人成为“类”的要素构成的,由此可见,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思想过于理想化,因为人的存在并非是在“真空”之中,而是处于复杂的社会结构之中,人需要在社会之中建立起生产关系,并且人与人也并非完全相同,人的本质不能从人的共性中去总结,但费尔巴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无法脱离社会历史而存在,必然需要在某一社会结构下展开生存资料获取的劳动,这就意味着人需要与社会关系打交道,人不是单纯的自然人,更是社会人。因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被发现的,人的本质也是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被确立起来的。马克思立足人的社会实践,关注人的社会关系,超越了费尔巴哈人的自然本质思想。
(三)从宗教异化到劳动异化
费尔巴哈宗教异化思想认为,神是人的产物,但神却成为控制人、影响人的异化了的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是被奴役的,资本主义制度如同宗教一般,是被人建立起来的,但最终变成了控制人和奴役人的工具。马克思认为,人占用自己的劳动对象本应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劳动和劳动成果成为与劳动者相对立的异化物。马克思指出,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人的本质、人类本身都发生了异化,这是劳动异化的主要表现。人在资本操控下进行劳动生产,劳动结果却不完全属于人,甚至人劳动的越多,反而失去的越多,获得的越少。劳动过程也充满了强迫和无奈,人无法在劳动中实现个人的价值。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人的本质逐渐变成了维系生存的手段,人的自我开始异化。以上种种进一步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异化,资本家和工人成为对立的存在,各个阶级之间异化为对立的关系。马克思将异化理论从宗教层面拓展到了现实层面,从关注神的异化到关注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这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理论的超越。
(四)从“爱的宗教”到社会解放、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爱的宗教”,认为爱可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能够让人与人和谐相处,但他仍未摆脱宗教思维。“爱的宗教”没有现实社会关系的支撑,注定无法真正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只能对宗教异化进行小修小补。马克思透过现象看到了宗教异化的本质,宗教异化实际上是人的异化,要想真正解决宗教异化问题,必须从“人”这一根源出发来探索解决异化的方法。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压榨人的劳动,人受制于资本,要想实现人的解放,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让人与人之间实现平等,才能让劳动异化消失。马克思指出,当人摆脱对“物”的依赖,人才能够真正认清人的本质,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在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会实现,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劳动是自由自觉而愉悦的,没有压迫,人的实践活动成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成果也不再被他人霸占,劳动不会异化,人也将摆脱异化的困境。马克思认为,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在认识上超越自然,这也是能够引导人不断突破限制,推动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动力。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爱的宗教”,为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道路。
四、结语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继承与超越,推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研究的深入與成熟。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研究从自然层面走向社会层面,认识到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导致劳动异化的必然性,提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赋予人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实现共产主义是解放全人类的必经之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研究,真正认识到了人的价值,认识到了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能动性作用,人可以认识自然,也可以凭借人的智慧和力量改造自然。马克思对人的重视,强调人在历史过程中的地位,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现实社会也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62.
[2]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荣震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 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3.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5.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作者简介:郝芮冰(1997—),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单位为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社会科学。
(责任编辑:马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