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兰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点研究项目“思政课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JSSZZD0029)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1-0089-04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目标;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发布,又明确要求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同年5月,教育部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由此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教育部等主管部门对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育人的迫切程度。高职院校向来重视专业实践教育,也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但如何推进所有学科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一)全面贯彻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理念的重要体现
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涉及思政元素的普遍现象,在推进所有学科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科学构建“课程思政”理论教学体系,同时也要科学构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贯彻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基本理念。
(二)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
在没有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之前,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普遍将各门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课时分为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两部分,同时为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还专门设置了综合实训和专业实习课程,特别强调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这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在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制订各专业课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仅要全面设计“课程思政”的理论教学体系,还要针对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科学构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
(三)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效性不能仅仅依靠挖掘专业理论课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同时也要注重挖掘专业实践课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要在专业课实践教学及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挖掘和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等,比如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专业课实践课堂上了解大国工匠的成长经历及其身上体现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在跟随师傅学手艺的过程中不仅学到师傅的精湛技艺,同时真切感受到师傅身上体现的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
二、高职“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科学构建的基本理念
(一)立德树人理念
立德树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立德和树人的唯物辩证关系。立德强调的是道德养成,树人强调的是能力培养;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标。立德树人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或因果关系,实质上是“立育人之德”和“树有德之人”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针对高校人才培养方面论述过立德树人,这些论述生动地诠释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基本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在充分理解立德树人深刻内涵与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着力培养信念坚定、勇于担当、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
(二)协同育人理念
协同理论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各部分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目的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齐心协力,将整个系统功能最大化,共同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其中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系统。“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引入和坚持协同理论,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中,突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特色,推动构建国家、社会、学校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内外各要素之间的协同育人功能,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效性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高职“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構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尚未在所有学科专业课程全面展开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其积极意义也已有所显现,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尚未在所有学科专业课程全面展开,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各高职院校具体实施计划不同。在制订计划时有的学校先选择几个院系开展,有的先选择几个重点专业开展,积累经验后再在全校推进。由于开展的周期还不够长,所以有些院系、专业、课程还没有开展。二是有些领导、教师政治站位不高,思想上重视不够,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上不主动、不积极,甚至想方设法回避,故意延迟不做。三是部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欠缺。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任务和专业教学任务相对隔离,在专业课教学内容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等,对于有些专业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缺乏统筹科学规划。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下发后,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或主管思政教学的部门都在积极研究构建“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但基本上是在自己部门独立开展研究,很少与各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无差异适用于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统一化,没有针对各专业对应职业的具体特点进行研究设计。而当“课程思政”概念提出后,各专业课教师在针对“课程思政”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一是专业课教师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教师往往是单独挖掘自己所教授课程里的思政元素,单独进行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这样使得本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的思政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二是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内容)选取、设计时缺少与思政课教师深入沟通,使得各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内容与“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差别很大,二者缺乏协同性。
(三)校内外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尚未形成
一是学校党委、职能部门、专业院系和思政教学部门等在构建校内外“实践育人共同体”方面尚未引起高度重视,尚未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科学规划、协同推进的局面;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尚未与专业课实践教学深度融合,“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等也尚未形成协同联动、深度融合的有效机制;三是高职院校与政府、社会、家庭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合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课程思政”建设的氛围尚不浓厚。
四、高职“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
高职院校应当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高度重视,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校内外多方资源,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全面推进所有学科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
(一)高度重视,全面推进所有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第一,高度重视、科学构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提高政治站位,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领导小组,把“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纳入学校议事日程,统筹安排,抓好落实,逐步推进;另一方面,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及思政教学部门也应当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分工协作,同向同行,以形成协同效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内外各类资源的潜在价值。
第二,全面推进所有学科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一方面,所有思政课教学部门继续深化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研究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丰富细化实践教学手段,使其能够发挥带动、引领各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所有学科专业课教师应纠正错误认识,摒弃侥幸心理,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积极参与本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从而全面推进高职院校所有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
(二)统筹规划,科学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统筹科学规划,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需要坚持协同育人,注重在“融会”上发力,在“贯通”中增效。一方面,成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研究中心,组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专家队伍,规划部署“课程思政”总体工作,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另一方面,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推动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既要尊重实践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又要适应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使其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
第二,优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一是要求教师切实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树立“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理念,要深刻认识到每一门“课程思政”都需要发挥一定的实践育人功能,都需要在实践环节挖掘思政元素,要主动承担起实践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二是要求教师全面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及“课程思政”的实践育人能力。“课程思政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综合育人能力,其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和课程思政教学组织能力是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关键所在。”三是要求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做好协同配合,建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联动机制,开展实践教学研究,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度融合。
(三)整合资源,推动构建校内部门之间、校内与校外之间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
第一,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构建校内部门之问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高职院校党委、职能部门、专业院系和思政教学部门要高度重视、统筹整合、科学利用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各部门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一是统筹整合校内现有“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资源,打破因不同隶属关系导致的资源使用不充分的局面,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实践教学基地的利用率。二是进一步加大“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包括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专业课实验实训室建设、团学活动实践基地建设和“课程思政”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三是根据“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需要,重新构思、挖掘各类实践基地的思政價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四是推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校园文化育人工程深度融合。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实施文化育人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利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商业文化、创业创新文化和职业文化等,实现文化育人工程与“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深度融合。
第二,整合校外实践育人资源,构建校内与校外之间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和自身优势,挖掘、整合校外各类实践育人资源,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为“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撑。校外实践育人资源具体包括当地政府红色资源主管部门和各类教育实践团体,本地文化宣传主管部门、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和各类文化团体,行业协会、职业组织和各类企业,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及各类公益组织,当地政府、行业组织及各类企业孵化组织等,从各个维度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