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实验中学 丁国栋 734000
物理是一门“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学科,物理学不仅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而生活实践中又在时时处处验证着物理学科知识.许多的生活现象、热点问题(诸如:卫星发射、水流星、汽车刹车制动等)都可以在物理中找到相对应的模型.所谓“模型建构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原型)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舍去,以简化或者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的一种科学方法.在中学阶段,很多题目设计的背景都来源于生活中比较简单的案例.一些综合性的题目中,涉及到生活现象多方面的规律考察.“模型建构法”帮助学生将复杂、抽象的物理过程简化为若干学生容易理解的模型结构,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到各个模型之间的链接点,或相同的物理量等,各个击破,准确解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传送带的影子,诸如:超市、火车站、飞机场等.传送带可以将物体从一端运送到另一端,或者将物体从低处运送到高处,它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物理学上以传送带为基准可以构建很多种模型,这些模型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既能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又能联系科学和生活实际,同时涉及运动学、力学、图像问题、牛顿运动定律以及功能关系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强,考查考生分析物理过程及应用物理规律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类型的问题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难点.这些模型的考察往往与运动学、力学、图像问题、做功、能量转化等问题相结合,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程度.
“摩擦力”一直都是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攻克的一个难关.难于摩擦力“动、静”的准确判断;难于摩擦力的计算;更难于摩擦力大小或方向的突变.在传送带问题中,这就是牢牢扼住学生咽喉的一双手.摩擦力突变若不能准确突破,则题目前后不通畅,整体把握也将是错误的.传送带模型中摩擦力突变问题,主要是由于两物体的相对运动引起的,运动速度各不相同,且时刻发生变化,导致同一个研究对象在整个过程中摩擦力方向多次变化.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对这一难点单独提出做必要的加深巩固,让学生提前预知掌握,再进入到题目中灵活应用.
受力分析的过程中要注意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突变,突变往往发生在物体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的时刻,特别要注意到传送带对物体可能是静摩擦力作用.当然从能量的角度讲,此运动阶段不产生热量.受力分析完毕,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若干力进行整合处理,学生可以达到层次要求.对于物体运动情况的分析,在后面两个表格中,通过建构模型、分析类比、小组讨论、知识整合等过程,引导学生做全面的学习.
1.3 找到多物体多过程问题中的衔接点
传送带模型属于多物体多过程问题,如果题目更为复杂的话,若干物体可能都会涉及多种运动形式,而不是单一的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从力学角度,摩擦力的有无、方向突变涉及一个临界点.水平传送带中存在摩擦力为零的特殊位置;倾斜传送带中需要找到摩擦力类型(动或静摩擦力)、方向发生突变的时刻.从运动学角度,两物体速度各自独立的发生变化涉及一个临界点.主要为物、带共速的时刻.能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准确找到这个临界点,将前后过程衔接起来,这将是把握全局,准确解题的保证.
传送带问题中的功能关系特点:(1)物体和传送带发生相对滑动的过程是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过程;(2)这一对滑动摩擦力属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做功过程中力的大小相等,位移不相等;(3)这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是负值,说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摩擦产生了热量;(4)传送带要维持正常运转,必须有外力克服传送带受到的阻力做功而将系统外的能量(电动机消耗电能)转化为系统的能量,通常情况下,这部分能量一部分转化为被传送物体的机械能E,另一部分通过相互摩擦转化为内能Q.
_项目情景1 v0=0 v=5m/s图示 滑块运动情况____先做匀加速再做匀速images/BZ_12_399_516_647_586.pngv0=3m/s v=5m/s情景2images/BZ_12_401_632_649_706.png先做匀加速再做匀速v0=8m/s v=5m/s情景3images/BZ_12_395_747_644_821.png先做匀减速再做匀速v0=50m/s v=5m/s情景4images/BZ_12_389_866_637_940.png先做匀减速再做匀速v=5m/s v0=2m/s情景5images/BZ_12_400_989_648_1063.pngv=5m/s v0=9m/s情景6images/BZ_12_396_1105_644_1179.pngv=5m/s v0=50m/s情景7images/BZ_12_402_1223_650_1297.png先做匀减速再做反向匀加速再做匀速_____先做匀减速后做反向匀加速再做匀速_____先做匀减速后做反向匀加速再做匀速_____
项目图示情景1 v=5m/s v0 images/BZ_12_370_1709_606_1854.png情景2 v0=0m/s v images/BZ_12_373_1950_609_2103.pngv0=2m/s情景3 v images/BZ_12_369_2162_605_2315.pngv0=9m/s情景4 v images/BZ_12_379_2378_615_2531.png___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传送带足够长______若F1>f ,物体无法向上运动,题目无意义若F1 对于两种类型的传送带,我们根据生活中的物理情景建构模型,并对模型进一步细化,帮助学生判断各种情况下物体的运动形式.直观的图示以及规律总结,学生通过分析类比各种模型,也更容易掌握规律.另外教学过程中可将速度的大小量化,给出具体数字,相比于字母定性说明v0与v的大小关系,对于数字学生更容易认知,更简洁的判断相对运动问题. 在处理传送带问题时,教师与学生往往都容易忽略两个问题:(1)传送带足够(或不够)长的问题;(2)摩擦力是否足够大,物、带共速后能否匀速的问题.学生基本上全部遵照老师交给的方法,先做好受力分析、运动情况分析,而后运用动力学相关公式解题.碰到某些临界点,再以冗长的过程加以判断说明.事实上面对这两方面的题目时,提前就能做出判断,为后续的解题节省时间,缩减运算过程,对题目的把握也更加全面.具体的判断方法有: 通常情况下,对于倾斜传送带,都是在做好受力分析后,运用分解法对力进行整合处理,比较F1(重力沿平行于斜面方向的分力)与f(摩擦力)的大小关系,判断摩擦力是否足够大,斜面是否足够粗糙,物、带共速后能否匀速等问题.运用上面的方法,比较μ与tanθ大小关系使得判断更加高效,也为后续的计算理清思路. 在高考中,面对一些综合性强的题目,我们可以充分应用模型建构法解题.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专题知识建构各自的模型,达到熟练应用的标准,最终将一道综合题分解为多个模型,找到模型之间的衔接点,各个击破,即可准确解题.学生虽然基础薄弱,但还是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方法引导,引导学生从繁杂走向简单,从简单中再去认清题目的本质,进而拓展引申,理解生活现象所蕴含的道理.“模型建构法”不可能将每一个专题知识涉及的所有模型都一一建构,在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几种典型模型后,就需要让学生自主对知识升华,进一步理解公式或规律的本质,进而在任何变化多样的题目中灵活应用,能够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进行分析处理,最终体会到“多元合一”的本真思想. “题海行舟本自然,莫让风帆成遗憾”.物理虽难,但也有突破它的切入点.有同行认为“难题讲了也不会做,无效教学!”.不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这是一种思想和方法的获取,也是一个能力提升的过程,而这些对人的一生是很有用的.正所谓学习成绩小智慧,思想精神大智慧!3 模型动力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