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风超,孙小明,顾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新疆 库尔勒)
慢性腰痛(CLBP)是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1]。自从首次报道椎间融合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滑脱)。患者的标准手术治疗方法。虽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仍存在一系列并发症[2-3]。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腰椎内最常被诊断的退行性病变之一。椎旁肌肉受累可能是椎间盘突出症病理生理的可能介质,并且会影响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后的疼痛和残疾过程[4]。为探讨研究显微镜辅助通道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接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进行传统开放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实验组进行显微镜辅助通道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接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进行传统开放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实验组进行显微镜辅助通道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男13例,女13例,平均年龄(53.1±4.42)岁;实验组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52.24±3.36)岁。两组之间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禁食,常规进行气管插管、麻醉。对照组进行传统开放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患者取跪俯卧位,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麻醉后进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摘除结束后进行缝合。实验组进行显微镜辅助通道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前期工作同对照组,在患者的患侧切一小口,置入穿刺针,进行位置确定,根据情况置入显微镜,镜下对腰椎椎板附着组织进行剥离,术后对伤口进行冲洗,最后进行缝合。
所得数据首先进行资料分析,分析资料类型以及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是否符合方差齐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各项手术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包括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之间有差异,但是差异经过统计学分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n, %)
实验组的各项手术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切口明显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项临床指标(±s)
表2 各项临床指标(±s)
组别 例数 切口大小(cm)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住院时间(d)对照组 26 5.12±0.93 127.32±13.3267.49±11.438.03±0.37实验组 26 4.38±0.21 97.32±13.75 32.65±5.32 7.32±0.13 P<0.05 <0.05 <0.05 <0.05
传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治疗法是存在治疗后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缺陷[5]。国内外很多研究人员将微创技术应用在LDH治疗过程中,并取得较为良好的临产效果。对LDH患者的长期随访表明,尽管接受了手术治疗,腰痛仍然是该人群(3%~36%)中的一个长期问题[6]。这表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本身的直接后果无关的其他因素(如神经压迫或刺激)也可能导致长期的疼痛残疾和疼痛[7-8]。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之间有差异,但是差异经过统计学分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各项手术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切口明显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显微镜辅助通道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优化各项手术指标,值得用于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