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昆
[摘 要]历史学科因其本身的学科性质,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特征。历史教材中有时会出现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这类内容可称为跨学科文本。由于初中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相对不足,他们对跨学科文本的阅读理解有可能存在困难,这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在564份学生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结合调查结果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初中历史;跨学科文本;问卷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9-0058-04
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最重要的材料。然而,历史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在教材文本中,会涉及很多其他学科的内容,如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焙烧”,是指在低于物料熔点的条件下进行燃烧,这涉及物理知识;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的“西域”,是指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广大区域,这涉及地理知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水稻“育秧移植”,是指先在小块土地上将稻种栽培成秧苗,然后再移往大田插种的过程,这涉及生物知识……我们把教材中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称为跨学科文本。
跨学科文本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跨学科文本能够帮助学生更多地获取历史信息、更好地理解历史内涵。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相对不足,可能会对部分跨学科文本理解困难。出于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本文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探索,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实证参考。
一、问卷调查组织实施
本调查以苏州市立达中学、苏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苏州市南环中学、苏州市平江中学、苏州市胥江中学、西交大苏州附属中学等6所学校的学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580份,回收有效问卷564份。调查形式为每校随机抽取1~3个班级进行纸笔问卷。问卷调查时间为2020年5月至6月。所有参与调查问卷的学生都已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学习。
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一)跨学科文本之历史专有名词
这里所说的历史专有名词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需要借助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加以理解。在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对这类专有名词的理解,是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当问及“嫡长子继承制”中的“嫡长子”是什么意思时(问卷中的非选择题,只要学生填写的答案与参考答案意思相近即判为正确,下同),仅有14.72%的学生填写正确,有22.52%的学生把“嫡长子”理解为“最大的儿子”,忽视了“嫡”的含义。
当问及“尊王攘夷”中的“攘夷”是什么意思时,有71.99%的学生未做填写,仅有3.01%的学生写出了“攘”的意思,仅有1.77%的学生写出了“夷”的意思。而“攘夷”两个字意思都写对的学生仅占1.42%。
当问及“度量衡”中的“衡”是什么意思时,仅有11.52%的学生填写正确。在所有的错误答案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平衡”。
当问及“五铢钱”中的“铢”是什么意思时,有67.38%的学生未做填写,仅有3.19%的学生填写正确。在所有的错误答案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把“铢”理解为数量单位。
当问及“金缕玉衣”中的“缕”是什么意思时,有53.01%的学生未做填写,仅有17.38%的学生填写正确。在所有的错误答案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衣服”。
注:在统计中,由于小数点后数值按四舍五入取值,部分指标百分比总和可能不等于100%,下同。
当问及对“西域”的地理概念是否清晰时,有9.93%的学生选择“十分模糊”,有5.32%的学生选择“比较模糊”,有14.89%的学生选择“一般”。
当问及对“玉门关”的地理概念是否清晰时,有10.11%的学生选择“十分模糊”,有10.46%的学生选择“比较模糊”,有16.67%的学生选择“一般”。
综上得出结论:
1.学生对历史专有名词中的个别汉字理解不够准确,像嫡、攘、夷、衡、铢、缕等,大部分学生未能真正理解其含义,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整个专有名词的准确理解。比如学生也许知道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但不清楚“衡”是指什么,从而也就不清楚秦始皇究竟统一了哪三个方面的标准。
2.西域、玉门关是学习中国古代对外交流时的重要地理概念,几乎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都会对此重点强调,然而即便如此,依然分别有超过15%和20%的学生对此概念模糊(即选择“十分模糊”和“比较模糊”)。
(二)跨学科文本之生活常识
这里所说的生活常识是指教材文本中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众所周知的东西,或者是根据生活经验能够很容易想象的事物。这类跨学科文本一般不会成为教学重点,但是對学生丰富历史信息、想象历史场景有较大的帮助。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当问及能否理解北京人突出的“颧骨”是什么时,有10.82%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理解”,有25%的学生选择“不太理解”。
当问及能否理解北京人使用的“石砧”是什么时,有16.84%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理解”,有33.51%的学生选择“不太理解”。
当问及能否理解嫘祖的“缫丝”是什么时,有15.07%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理解”,有32.8%的学生选择“不太理解”。
当问及能否理解“黍”是什么时,有11.52%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理解”,有20.92%的学生选择“不太理解”。
当问及能否理解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锥”是什么时,有10.82%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理解”,有21.63%的学生选择“不太理解”。
当问及能否理解青铜器“焙烧”是什么时,有10.11%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理解”,有22.87%的学生选择“不太理解”。
当问及能否理解“冶铁”是什么时,有9.22%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理解”,有13.12%的学生选择“不太理解”。
当问及能否理解“苜蓿”是什么时,有24.29%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理解”,有37.06%的学生选择“不太理解”。
当问及能否理解少数民族羯喜欢穿的“青绛色”衣服是什么时,有17.2%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理解”,有30.14%的学生选择“不太理解”。
当问及能否理解“育秧移栽”是什么时,有6.91%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理解”,有18.44%的学生选择“不太理解”。
综上得出结论:
1.像颧骨、黍、苜蓿、青绛色、育秧移栽等事物,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所提及,但学生理解困难(即选择“完全不理解”和“不太理解”,下同)的比例反而较大(普遍在三分之一左右),而对于苜蓿这类普通植物,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不知为何物。
2.对石砧、缫丝、骨锥、焙烧、冶铁等词语,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解,但依然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存在理解困难的情况,甚至个别词语的比例接近或超过50%。
(三)跨学科文本之汉语普通词语
这里所说的汉语普通词语是指教材叙述中的一般性词语,它们与历史学科并非直接相关,属于语文学科范畴。虽然历史教师一般不会对这些词语多加关注,但这些词语是教材文本的基本组成,是学生顺畅阅读教材的基础,不应被简单忽视。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当问及“监察”是什么意思时,有44.5%的学生未做填写,仅有37.94%的学生填写正确。
当问及“徭役”是什么意思时,有50.35%的学生未做填写,仅有4.26%的学生填写正确,有4.08%的学生将“徭役”仅仅理解为交税,有14.01%的学生将“徭役”仅仅理解为服军役。
当问及能否理解什么是“简帛”时,有15.78%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理解”,有29.08%的学生选择“不太理解”。
当问及秦朝派人戍守长城中的“戍守”是什么意思时,有17.38%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理解”,有33.16%的学生选择“不太理解”。
当问及汉朝官员背负薪柴堵塞黄河决口中的“薪柴”是什么意思时,有9.04%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理解”,有16.13%的学生选择“不太理解”。
当问及某画像砖采用鸟瞰手法表现东汉建筑中的“鸟瞰”是什么意思时,有5.67%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理解”,有11.7%的学生选择“不太理解”。
综上得出结论:
1.对于徭役、简帛、监察、戍守等词语,学生理解困难的比例基本都超过40%。其中,徭役、戍守这两个词在历史教材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却还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存在理解困难。
2.对于薪柴、鸟瞰等词语,虽然大部分学生都不存在理解障碍,但依然有10%左右的学生对此选择了“完全不理解”。
三、教学建议
(一)教师不能忽视对小部分学生的关注
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对问卷中的跨学科文本的理解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依然有一小部分学生存在理解困难的情况,对应不同的内容,这一比例从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不等。在调查中,学生还被问及:一些不理解的字词,是否会影响你对教材的阅读?有7.8%的学生选择“有很大影响”,有26.42%的学生选择“比较有影响”。
虽然,对跨学科文本理解困难的学生是少数,并且因不理解的字词而影响教材阅读的学生也是少数,但这样的少数不能被简单忽视。因为教材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材料,对教材文本的阅读理解是历史学习中最为基础的内容,是每一个学生都应完成的任务。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个体,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读懂历史教材。
(二)教师要加强历史与语文的学科渗透
在调查中,学生还被问及:对教材中一些不理解的字词,教师上课会不会讲解?有45.92%的学生选择“总是会讲解”,有31.74%的学生选择“经常会讲解”。
然而,正是在教师“经常”甚至“总是”讲解的情况下,仍有学生对“尊王攘夷”“度量衡”“五铢钱”等重要历史知识存在理解困难或是理解偏差。这说明教师在讲解这些字词的时候,没有真正讲透,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比如讲“度量衡”时,也许教师会重点强调,但其究竟是指哪些方面的标准,教师可能并未解释。而学生对此可能只是死记硬背,并未真正理解其具体的含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遇到跨学科文本中的专有名词时,可以尝试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对诸如“攘夷”“衡”“铢”等学生相对较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解释。
另外,从问卷调查中可知,除了历史专有名词外,其他一些学生理解困难的跨学科文本,也大都和语文有关。比如戍守、徭役、鸟瞰等词语,广大学生之所以不清楚它们的含义,主要还是语文知识积累不够,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叙述的理解。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扮演一下语文教师的角色,有意识地对学生理解困难的字词进行补充解释。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若是在教材阅读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要积极向教师提问,或是自主查阅字典。
(三)教师要加强跨学科资源的利用
在调查中,学生还被问及:对教材中一些不理解的字词,是否希望教师进行讲解?有86%的学生对此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即选择“十分希望”和“比较希望”)。
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能对他们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但关键是,教师应该如何讲解?不可否认,跨学科文本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跨越了历史的范畴”,像本文开篇所提到的焙烧、西域、育秧移栽等,都带有鲜明的跨学科色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跨学科意识,积极利用照片、视频、实物、标本、模型等跨学科资源,向学生进行展示或解释。比如讲解北京人的面部特征时,可以借助人体头部骨骼模型进行讲解;讲解西域时,可以借助中国西北部的3D地图帮助学生理解;讲解张骞从西域带回的苜蓿时,可以直接展示這一植物或标本。总之,教师提高对跨学科文本的敏感度,适当地借助其他学科的资源,可以推动历史教学更好地开展。
注:在问卷调查中,庞骏、韩婷、苏丽丽、吴泰、褚宏达、王明文、金飞等相关学校老师给予了巨大的帮助,特此感谢。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黄倩丽.学科交叉与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2020(11): 25-27.
[3] 张霞,肖明.调查统计方法在教学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60-63.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