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涛
[摘 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文章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三峡》为例,论述如何运用文言文教学“四读法”来引导学生感知内容、品味语言、体悟情感、积累语言素材。
[关键词]以读为本;文言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9-0016-02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方法的探究从未断绝。如朱熹曾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是积累语言素材、培养情感的有效手段。文言文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相关的内容,并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师在组织文言文教学时,应吃透“两本”:一是“文本”,这样才能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给学生指引一条理解文意的道路,使学生更容易与文章展开对话;二是“人本”,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只有吃透“两本”,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自觉地将“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我发展。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三峡》一文的经验,谈谈文言文教学“四读法”的应用。
一、通读感知法——写什么
学生看到课文,总是会先通读一遍, 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三峡》是一篇文言文,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所以在初读文章阶段,笔者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其内容。1.听读,读准字音。如听读阙、曦、襄陵、沿溯、御、素湍、飞漱、属引、哀转、绝山献等,让学生掌握难读的生字词,为接下来的读准、读顺文章打下基础。2默读,对照注释,读懂文意。笔者结合课后练习,解释重点词语:重岩叠嶂、夏水襄陵、乘奔御风、素湍绿潭 、绝山献、飞漱 、清荣峻茂等。通过解释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3.吟读,读准节奏,感受文章的音韵美。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探究文章语句的特点:多用四字对偶句,又兼用散句。这样便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四字对偶句一般二二停顿,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散句要根据意义来停顿,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了前两次“读”的铺垫后,学生通过有节奏地吟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笔者通过反复的、不同形式的“读”,既构建了真实的课堂,又凸显了“以读为本”的理念,还提升了学生对“读”的重视度。
二、细读品语法——如何写
教材中的文章充盈着各种美。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与鼓励学生研读这些文章,有效地发现美、赏析美、品味美,從而提高语文阅读兴趣与能力。“细读品语”阶段最能反映教师的创造力,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讲解与分析,代替学生的个性阅读。为了让学生深入地品味《三峡》所展现的山水美,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三峡很美,那你觉得美在哪里呢?请用“三峡美,美在__________,你看__________________”句式谈谈三峡的美。
示例:三峡美,美在重叠的山峰,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阳光。
学生通过细品课文,找出三峡不同角度、不同时段的美,并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问题二:作者如何把三峡的美描写出来?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让阅读更加深入,从而归纳出写景的一般技巧。
1.抓住景物特点,从各种不同角度写景。如“清荣峻茂”简练传神的四个字,展现了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美好画面。
2.以动静结合的方法来写景。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图。
3.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的特点。如“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夏天水流速度之快。
4.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来写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肃杀的秋意,使人心生凄凉之感。
三、品读悟情法——如何读
有了前面的“读”,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的语言特色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会产生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需要。这时,笔者便放手让学生自己品读。
讲到“至于夏水……不以疾也”时,笔者先请一个学生进行朗读,再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夏水汹涌湍急,朗读这部分内容时语速应较快,语调要高昂,重音应该放在“襄陵”“急宣”“千二百里”“疾”上。又如,朗读“春冬之时……良多趣味”这部分内容时,应读得轻松、优美。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着朗读,再进行示范读,通过比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表达的情感。
四、诵读积累法——如何背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语言素材的积累。学生在理解感悟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能发展他们的语感,丰富他们的语言素材,从而达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花的境界。因此,笔者常将背诵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充分体悟到了文章的美的基础上,就会产生背诵的意愿,从而会自觉地将一些优美的文章段落熟读成诵。
在《三峡》一文的教学中,通过几个层次的“读”,学生领略了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了作者精美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笔者精心设计了板书,把文章脉络、景物特征直观地展示了出来。这样,通过板书来指导学生有序地背诵课文就水到渠成了。
三峡
山势 夏水 春冬 秋水
连 急 清 枯
高 速 茂 凄
笔者趁学生热情高涨,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古筝曲《高山流水》。在文曲相映成趣的情境中,学生兴致盎然,很快就把课文背诵了下来。
要想运用好文言文教学“四读法”,教师便要根据文章体裁、写作特色、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合理地组织和安排“读”的过程,将“读”进行到底。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在文言文的大花园中品甘尝香、闲庭信步。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