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效果实证检验

2021-08-17 09:58谢孟军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马氏居民收入变量

谢孟军

(山东工商学院 国际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一、引言

贫困作为世界性的难题,一直困扰着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联合国提出将于2030年消除世界上各种形式的贫困现象,中国则提出于2020年消除全国的绝对贫困现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我国的贫困问题,并为全球贫困难题的解决做出重大贡献[1]。为了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党和政府始终把扶贫攻坚工作置于异常重要的地位,并在长期的扶贫攻坚实践中逐渐形成卓有成效的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政策[2]。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村的绝对贫困现象普遍下降,我国将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世界银行称中国的扶贫攻坚取得史无前例的成就。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的发展进行新的历史定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来源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萌芽于习近平同志梁家河插队时期[3]。2012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把扶贫开发政策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这是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正式实施的重要起点。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调研时格外重视贫困群众,指出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是“两个重中之重”,提出科学扶贫的重要思路[4]。2013年习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强调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众的不同贫困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提出更为精细化的扶贫思路,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召开座谈会把扶贫攻坚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进行重点说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大扶贫力度,号召彻底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在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人口都能共同步入全面小康社会[5]。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可持续扶贫的重要思想,强调要在扶贫的同时坚决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杜绝扶贫现象中的形式主义[6-8]。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实施9年多以来取得显著成效,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30733元,比2018年增长8.9%,其中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1元,比2018年提高9.6%,不变价格增长率为9.1%,农村贫困人口由2018年的4335万人下降为2019年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3.1%,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奠定重要基础。因此,研究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加快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随着我国扶贫实践的不断发展,新时代扶贫政策也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我国扶贫政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研究兴趣,并为世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和借鉴。现有文献关于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的研究内容非常宽泛,涵盖了扶贫政策的本质、来源、理论体系、时代价值等。大部分成果使用规范分析法进行定性研究,少有文献使用实证分析法进行定量研究,尚未发现有学者构建计量模型对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的效果进行实证检验。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并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借鉴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双差分方法构建计量模型对中国新时代扶贫政策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得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结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正确的政策建议。

二、扶贫政策效应模型构建

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萌芽于习近平同志梁家河插队时期,正式实施于2012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从纵向来看,在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正式实施前,中国未受到该政策的影响,2012年之后中国开始受到新时代扶贫政策的影响;从横向上来看,国外未受到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的影响,中国受到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的影响。我们可以把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的实施看作一项“准自然实验”,受到政策影响的国家作为“处理组”(treatment group),没有受到政策影响的国家作为“控制组”(control group)。Ashenfelter和Card通过构建双差分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对比处理组和控制组的变化来研究政策效应,Meyer对该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拓展研究,这里我们借鉴双差分模型的基本原理研究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的效果[9]。我们用虚拟变量DU表示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是否实施,如果该国实施新时代扶贫政策其值取1,否则取0;用虚拟变量DT表示我国新时代贫政策实施的时间,如果在新时代扶贫政策实施之后其值取1,否则取0。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实施之前中国居民的人均收入设定为IC0,政策实施之后中国居民的人均收入设定为IC1,则政策实施前后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变化为ΔIC1,用公式可以表示为ΔIC1=IC1-IC0.

我国居民收入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需要剔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假设2012年之后没有实施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中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变动量为ΔIC0,则新时代扶贫政策对中国居民人均收入变化的影响δ为δ=E(δi|DUi=1)=E|(ΔIC1|DUi=1)-E(ΔIC0|DUi=1).

由于2012年之后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已经实施,上述模型要求知道同时期新时代扶贫政策没有实施时中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变化情况,因此变量E(ΔIC0|DUi=1)实际上是不可观测的,我们需要寻找和中国比较接近的国家,用该国该时期居民人均收入的变动量来代替该变量。Rubin和Erickson提出马氏距离匹配法来寻找替代国家,马氏距离D的公式表达式为Dij=(Ui-Uj)C-1(Ui-Uj).

当j国和中国的马氏距离D最小时表示该国和中国最为接近,我们可以用该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代表中国未实施新时代扶贫政策时人均收入的变化[10]。如果中国在实施新时代扶贫政策以后居民人均收入比j国显著增加,表示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具有较好的政策效果,我们可以表示为ICit=α0+α1DU+α2DT+δDU×DT+εit.

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处理组和控制组国家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ICi0=α0+α1,ICi1=α0+α1+α2+δ.

ICj0=α0,ICj1=α0+α2.

如果δ大于零表示新时代扶贫政策对中国居民收入的增加有正向推动作用,在回归过程中我们加入控制变量和固定效应最终构建如下计量模型:ICit=α0+α1DU+α2DT+δDU×DT+βXit+Ri+Yit+εit.

其中IC表示居民收入,X表示控制变量,R表示国家固定效应,Y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为随机扰动项。

三、变量与数据

1.变量设定及说明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对中国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根据我们所构建的计量模型,设定居民收入变化为被解释变量,用样本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来表示,新时代扶贫政策为核心解释变量。由于居民收入的变化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1],我们同时加入如下控制变量:资源禀赋、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外贸依存度、政治稳定性、经济自由度、法治完善度。变量含义及符号见表1。

表1 变量含义及说明

被解释变量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资源禀赋数据来源于WDI数据库,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外贸依存度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数据库。政治稳定性和法治完善度两变量数据来源于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世界政治治理指标),经济自由度数据来源于The Heritage Foundation(美国传统基金会)。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和The Heritage Foundation是目前在学术界应用较为广泛的用于衡量一个国家制度质量的指标体系,这两个数据库的所有指标的范围均为0到100,数值越大表示该项制度质量越高[12]。数据分析年限为1978-2019年。

2.马氏距离匹配

我们所构建的双差分模型和样本国家的匹配程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里使用马氏距离匹配法进行样本匹配,从世界上选取与中国“匹配度”较高的国家计算样本国和中国的马氏距离,马氏距离最小的即为最优的匹配国,由于每年的匹配结果比较接近,因篇幅所限我们仅列出2012年、2016年和2019年的匹配结果(见表2、3和4)。从匹配结果可以看出,匹配之前处理组和控制组存在很大差异,匹配后这种差异明显缩小,而且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表示我们的匹配效果较为理想。

表2 2012年马氏距离匹配结果

表3 2016年马氏距离匹配结果

表4 2019年马氏距离匹配结果

四、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效果的实证检验

1.基准检验

为了对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的效果进行定量研究,我们使用双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首先使用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基准检验,基准检验结果见表5,其中模型1和模型2是政策变量的检验结果,模型1没有加入固定效应,模型2加入固定效应。模型3和模型4是全变量估计结果,模型3没有加入固定效应,模型4加入了固定效应。表3中调整后的拟合系数在0.50左右,表示估计结果较为理想,F值进一步表明了估计方法的合理性。具体来看,代表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是否实施的变量DU在所有模型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表示新时代扶贫政策对居民收入的提高有显著推动作用。虚拟变量DT也显著为正,表示实施新时代扶贫政策之后与实施之前相比我国居民收入有显著提高。我们最关注的政策效应变量DU*DT显著为正,表示新时代扶贫政策对我国居民收入提高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从控制变量来看,我国丰富的资源是推动居民收入提高的因素之一,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政治、经济和法制环境为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稳定的宏观环境。

表5 基准检验结果

2.分收入等级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效果是否在不同的收入群体存在不同的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标准把我国居民分为最低收入户、困难户、较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收入户、较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等8大类[13],分别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见表6。表6中调整后的拟合系数和F值表明估计结果较为理想,具体来看,我们最关注的政策变量DU*DT在所有模型中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示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实施以后对中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这与基准回归结果相吻合。从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回归结果来看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最低收入、困难户和较低收入户的相关系数比较大而且显著为正,较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的相关系数显著为正但相对较小,表明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实施后对所有人收入的提高都有正向推动作用,但对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提高较为明显,这也是新时代扶贫政策的实质所在。其他变量和基准检验没有显著差异,这里不再赘述。

表6 分收入等级检验结果

3.时滞性检验

政策实施后政策效果的显现需要一定时间,新时代扶贫政策实施后其效果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滞期,我们从2012年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正式实施到样本数据截止时间进行滞后6年的实证检验,时滞性检验结果见表7。表7中调整后的拟合系数和F值依然表示估计结果较为理想,核心解释变量在不同滞后期的回归结果表现出一定差异,在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政策效果变量DU*DT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符号为正,表示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实施后各项具体政策的落实直到效果的显现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政策正式实施的第二年政策变量的相关系数在10%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在政策正式实施的第三年政策变量的相关系数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在之后的几年效果一直非常显著。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实施后第二年效果开始显现,第三年及之后效果逐渐明显。

表7 时滞性检验结果

五、结语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的发展历程,借鉴双差分模型的基本原理构建扶贫政策效应检验的数理模型,把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的实施看作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马氏距离法进行样本匹配,对新时代扶贫政策的效果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对居民收入提高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同时我国丰富的资源是推动居民收入提高的因素之一,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政治、经济和法制环境为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稳定的宏观环境。第二,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对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提高较为明显。从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样本回归情况来看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最低收入户、困难户和较低收入户的相关系数比较大而且显著为正,较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的相关系数显著为正但相对较小,表明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实施后对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提高较为明显,这也是新时代扶贫政策的实质所在。第三,我国新时代扶贫政策实施后具有一定的时滞期,政策实施的第二年效果开始显现,第三年及之后效果非常明显。新时代扶贫政策实施后各项具体政策的落实直到效果的显现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政策正式实施的第二年政策变量的相关系数在10%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在政策正式实施的第三年政策变量的相关系数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在之后的几年效果一直非常显著。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在为这一梦想的实现而奋斗并取得显著成效,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越来越富裕,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2020年让全体人民过上小康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把扶贫攻坚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贫困问题。目前我国人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显著下降,中国新时代扶贫政策效果非常明显,农村贫困人口从政策实施当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3046万人,6年间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853万人。我国在长期的扶贫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成功的扶贫经验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所借鉴。

猜你喜欢
马氏居民收入变量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封神演义》中马氏形象的另类解读
抱琴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基于马氏距离的舰船装备修理价格组合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