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启辉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与逻辑性并存的科目,受知识特点与练习方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思维定式。不过,思维定式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有着双重作用,教师要做的是趋利避害,有效化解思维定式的负面作用,发挥其正面作用,优化数学课堂,为学生学习提供助力。本文主要就如何化解思维定式、优化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定式 化解
思维定式又称惯性思维,是由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后续感知、思考、记忆、情感等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具有正向和反向两种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定式的正向作用,摆脱反向思维定式的束缚,让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深刻与广阔。
一、运用以旧引新策略,唤起学生正向思维
小学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后学内容通常是对先学内容的延伸或概括,教师可以运用以旧引新的教学策略,增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把握其共同特征,唤起他们的正向思维定式,引导学生把之前的学习所获顺利迁移至新知识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小数加法”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回忆整数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让学生计算156+247,使其复习整数竖式计算方法,激起他们已有的知识,唤醒原有认知结构,为新课学习作铺垫。接着,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示一个微信红包截图,呈现两个小数1.56和2.47,引导学生尝试列式计算1.56+2.47,随机挑选同学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竖式,一起观察发现小数加法计算式也应做到相同数位对齐,快捷方法是把小数点对齐,让相同计数单位相加。这样运用以旧引新的策略,焕发学生的正向思维定式,使其很容易受整数加法末尾对齐的影响,帮助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技巧,真正理解算理。
二、利用学习经验技巧,发挥正向思维作用
学生经过学习,或多或少会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与技巧,慢慢形成思维定式。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数学思想方法与学习技巧的渗透,让学生学习新内容时实现正迁移,为理解、掌握与运用新知识提供正向的思维支撑,从而化解反向思维定式。
以“梯形的面积”教学为例,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获得了数学转化思想,了解了割补法在图形面积计算中的应用。教师先要求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课件中动态演示,设疑:如何求梯形的面积?你们准备怎么做?在正向思维定式迁移下,学生会想到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接着,教师为每组准备两个完全一样和几个不同的梯形及剪刀,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选择喜欢的梯形,按照“转化——找联系——推导公式”的思路来研究,使其运用割补法把梯形转化成学习过的图形,并演示推导过程,说出底与高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出梯形面积公式。
三、善于利用对比教学,避免陷入反向思维
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思维定式能够让学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环境条件始终保持不变,当发生变化时,思维定式反而会妨碍他们采用新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化解思维定式,教师需善于运用对比教学法,将相似的知识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找出异同和发现问题,以免陷入反向思维。
例如,在“卫星运行时间”教学时,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设置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5圈、10圈分别需要多少时间?学生用算式计算后反馈结果,着重讨论“114×10”的计算方法。接着,教师提出新问题:那21圈呢?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能够轻松列出算式114×21,教授新算式的计算方法,帮助他们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之后,教师设置以下算式:106×50,160×50;32×606,32×660;70×405,70×450,指导学生在比较中计算,注意区别因数中间是0或末尾是0的具体算法,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使其进一步熟悉算法。
四、巧妙设置教学陷阱,消除反向思维干扰
要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式,教师应结合具体内容巧妙设计一些“陷阱”,敢于让学生犯错,使其认真反思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有效消除反向思维的干扰。
例如,在“小熊购物”教学中,由于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加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教师可先设计一道“陷阱”题:6+10÷2,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可能会按照以往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从而得出错误结果6+10÷2=16÷2=8。这时教师应示范正确计算,先算10÷2=5,再算6+5=11。接着,让学生阅读教材例题,教师讲述:你能帮小熊算一算一共要付多少钱吗?使其开动脑筋思考,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列出多个算式,重点研究6+3×4,让他们先独立计算再相互交流,并与算式3×4+6的计算顺序做比较,发现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随后指导学生探索“乘减”的运算顺序,帮助他们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计算规则。
五、引入一题多解训练,化解学生思维定式
形成思维定式的原因很多,缺乏一题多解也是其中之一,以至于面对同类题目时采用千篇一律的解题方法,虽然能够求出正确答案,但思路单一、缺乏创新。引入一题多解的訓练,面对同一题目,鼓励学生找出更多的解题方法,可以使思维变得愈加灵活,从而化解思维定式。
例如,在“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时,讲完教材内容后,可设置练习题:一架飞机在规定时间内从甲地飞往乙地,假如飞机速度是800千米/小时能早0.5小时到达,假如飞机速度为600千米/小时则要迟到0.5小时,那么规定时间是多少小时?甲、乙两地的距离多远?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多种解题方法:(1)600×0.5+800×0.5=700(千米),800-600=200(千米),700÷200=3.5(小时),800×(3.5-0.5)=2400(千米);(2)600×(0.5+0.5)÷(800-600)=3(小时),3+0.5=3.5(小时),700÷200=3.5(小时),800×3=2400(千米);(3)800×(0.5+0.5)÷(800-600)=4(小时),4-0.5=3.5(小时),600×4=2400(千米),让学生深化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思维定式是一把“双刃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客观看待并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化解反向思维定式的同时尽量实现正迁移,在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万杰.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式有效化解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05):161162.
[2]周艳红.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式的巧妙应用探讨[J].学周刊,2020,(03):18.
[3]何继华.“思维定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突破[J].课程教育研究,2013,(2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