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任务群”的心理学与阅读学依据

2021-08-16 21:51赵志伟
语文建设 2021年7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学习效率心理学

赵志伟

【關键词】学习任务群,心理学,阅读学,学习效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提出了关于阅读教学的一些新要求,例如“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等,笔者认为这对破解中学语文教学难题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在实际操作时,老师们还会面临许多困难。二十几年来,我国语文教育受制于高考指挥棒,语文教育中知识目标过细,阅读教学违背教学规律,只见字词句不见篇章、只顾教师“表演”不见学生参与的现象很严重。因此,引导学生课外进行“整本书阅读”、课上开展“群文阅读”,是符合阅读教学规律的,也是有教育心理学依据的。本文试图对“学习任务群”在教育心理学、阅读学上的依据展开具体探讨。

一、“学习任务群”的意义

1. 使语文学习成为师生合作的动态过程

“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新概念,提出这个概念的目标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重构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形态和结构体系。笔者认为“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从理论上讲是有依据的,从实际上看是有意义的。

1949年以来,除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以及1978 年改革开放初期有过少数几种分科教材以外,无论是国家统编教材还是有些省市的自编教材,基本都是沿用“单元组成法”。从语言学习角度看,它的好处是:同一个主题,选用不同的篇章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把语文知识按照不同内容,分别插入相关的课文中(例如1963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但是从学习材料的记忆保存的效率看,将不同类型的文章、不同时代的文章置于同一单元中,显然不便于记忆,因为缺乏一条线索。而通过“学习任务群”,教师就可以提供与教材相关的阅读材料,有意识地将语文学习“系统化”。

此外,传统的教材,按知识编排也好,按文章内容选择也好,都是把学生当作一个接受者来看待的,就像数理化教材要使学生学会一样。“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则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动“出击”去完成任务的人,通过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将书本阅读与其他各种学习联合起来,让学生主动“觅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对当前应试教育有一定消解作用

“学习任务群”对当前“应试教育”具有一定的消解作用。为什么是“消解”,而不是否定呢?因为考试指挥棒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现实,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不必借助教育统计,我们就可以发现,近三十年来的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上存在一种“双轨制”:一方面,广大一线教师在认认真真教书、扎扎实实进行应试的“习题训练”,不管语文教育界提出什么新的理念或模式,高考的试题形式决定了平时的训练方式;另一方面,有一部分教师热衷于各种观摩课展示,所谓“做课”,甚至还有“代表课”这种概念出现,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思维”的响亮口号下,满堂串问代替了“满堂灌”,于是一线教师上课,专家点评,热热闹闹。但是在中国,高考是一种“刚性需求”,所以尽管一边是“轰轰烈烈搞课改”,一边却是“扎扎实实搞应试”,这就是现实。专家和教师的积极性并不能替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几年语文教育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从小学到中学,语文学习普遍不受学生欢迎是不争的事实。

提出“学习任务群”这个理念,可以让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知道,语文学习能够采用更有效、更有趣的方法,也能够同高考对接起来,因为说到底,语文素养提高了,应试成绩自然也会上去。

3. 是符合“母语教育”规律的一种尝试

根据日本语言教育家西尾实的观点,母语教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说听言语生活的领域”,也叫“地盘领域”,即儿童从出生到上学那一阶段,主要是学习口语;第二,“读写语言生活的领域”,或称为“用文字表达语言的领域”,它的学习主体由听说转为读写,学习对象是教科书,学生学习它,是为学习别的学科打基础;第三,“文化语言生活领域”,学生已经学会读写以后要在母语学习上继续向前的领域,他们要学习科学的、艺术性的、哲学性的语言。这是一个学生学习母语的完成阶段。[1]应该说西尾实的这个理论也适用于我们的汉语教学。日本战后的语言教学中,对于“阅读教学”就是按照这种阶段性特点设计的:“读,这是‘三基的中心科目之一,向来受到重视。今天,它包含阅读指导、文学教学、读书指导三个方面。”[2]也就是说,小学、初中是阅读指导,目的是学会阅读,掌握读写技能;高中则是“读书指导”,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科学、哲学书籍,培养学生的母语能力。因为“母语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本民族的行为方式与思想的人。外语教学则不同,它是单纯的语言教学,没有培养民族性的目的”[3]。

从以上所引内容可以看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的阅读指导,应该由阅读指导进入“读书指导”,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以后,就应该大量读书、整本书阅读。其实早在1924年,黎锦熙提出的“国语要旨”和吕叔湘后来的相关论述早已有相同的观点。可现实状况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小学到高中,在不断重复同一种模式:阅读分析—习题训练—考试。几乎很难分辨哪些是高中的练习,哪些是初中和小学的练习。结果既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无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更谈不上培养“民族性”。

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学习任务群”以及“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对现在流行的一些阅读方式是一种冲击,是符合母语教学规律的一种尝试。

二、“学习任务群”的心理学依据

“学习任务群”等概念提出以后,注家蜂起,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的文章还比较少见。笔者认为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以任务群的形式组织阅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1. 任务群的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大范围的背景材料”

加涅说:“现代的研究指出,为了学习任何一项言语信息而进行的教学,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提供和这项信息联系在一起的,或者可以配合起来的更大的有意义的知识。奥苏拜尔认为,新的知识项目可以放在更为综合化的认识结构里。另外一个可能性是,言语信息能转换为视觉形象。我们可以假定,不管这种更大的知识范围的性质怎样,正是这种知识范围使得这项信息最便于寻找和恢复。这对于教学的含义,至少在一般意义上,十分清楚:教师和教学媒介必须在呈现一个或者一组新的学习项目时,分别或共同提供更大的有意义的知识范围。”[4]对于已经开始进入“文化语言生活领域”的高中学生来说,阅读绝不能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读写基本能力的训练”上,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形成了初步的语感,可以“在语言的海洋里游泳”了。例如,教材选了《刘姥姥进大观园》让学生阅读,那么教师就应该给学生提供《红楼梦》中的相关章节;教材选了沈从文的《边城》,那么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供《边城》的整本书,或者提供沈从文的其他作品。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把“新的知识项目放在更为综合化的认识结构里”。简单说就是:“一本书可以带出另一本书”,“一篇文章可以连上另一篇文章”。所谓“群文阅读”也具有这个效用。按照布鲁纳的观点:“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5]以任务群的形式组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组成“结构化”“网络化”的系统。知识只有形成系统以后才容易记忆。

2. 學科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语文学习由“外部动机”转向内部动机

“学习任务群”的提出,可以从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这个角度,提升教学效率。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有认知的侧面,也包括情意的侧面。这个侧面首先是态度的学习问题,其次是想要学习的学习者的准备问题。后者一般地可以放在动机作用的范畴内来考虑。”[6]什么是“动机”?按照心理学的解释:“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但可实现的行动倾向。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的内在动因。”[7]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种动机都是需要的。根据心理学原理,动机必须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上,太弱或者太强都会影响学习。“在这两点上我们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从内部动机看: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削弱了,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渴望成功却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成就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学生(包括教师、家长)的外部动机又太强烈,为了升学、为了使教师、家长满意,而急于求成,出现了种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的做法,反而进一步使学习无效。”[8]

确立“学习任务群”,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师生共同设计学习行为,分析学习任务,提出完成学习任务的策略,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成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学习效率提高了,自然会更有效地形成良性循环。

3. 强调学习中的情境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高中新课标要求:“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随着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开始提倡“项目化管理”,强调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情境性。这也是符合心理学原理的。前面说过,“教育中有三个要素或焦点区域同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师有关,这就是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学习者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是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学习者当然是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生。

什么是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的是人们学习时所做的事情。他们所‘做的,包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知觉、思维、记忆、辨认,也包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写、算、听课和谈话”[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有一种共同的倾向——“教这门学科,我能够做些什么”,但是往往忽视了同样重要的问题——“学这门学科,学生能够做些什么”。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学习,就可以至少从这种表述上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教师仅仅是在提供帮助。对此,教师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因为学习过程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强调学生为主体,容易走向“放羊式”的学习;如果掌控太严,则又容易压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家杰克逊在《教学的未来》一文中针对美国教育界保守派(主张严格控制)与自由派(主张放松控制)的争论说:“要真正地忠诚自己的职业,所有教师都必须具有部分是保守的部分是自由的教学观。”[10]这是需要我们仔细研究的。

关注学习情境是高中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的一个出发点。“情境”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重要的。

什么是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指学习者认识自己,和学习过程得以实现的环境。……学习情境是指任何影响学习者或学习过程的因素或条件。教师是学习情境的一个因素。课堂环境也是。”[11]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行的保加利亚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就是强调情境的作用。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学记》里就已经提出:“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亲其师”“乐其友”,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才能做到。

三、“学习任务群”的阅读学依据

“学习任务群”在阅读学上也有依据。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问题。阅读是基础。有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阅读技能包括四个方面的层次:“(1)字面的理解;(2)解释;(3)批判性阅读;(4)创造性阅读。”[12]所谓“字面的理解,即获得课文内容中一个字、一种观点或一个句子的最初的直接的字面意义的技能。这种阅读是不深的。它在获得意义的阶梯上是最低的”[13]。但它是一个基础,如果没有字面的阅读,后面的阅读(解释、批判、创造)就是空中楼阁,所以中国古代一直强调“通经必先识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因此,阅读中常用词的积累、词汇量的增大十分重要。所谓语感的形成,最初就是要使用一切有效手段,增大学生的词汇量。

1. 有利于学生增大词汇量

按照叶斯泊森的理论,“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里反复出现,容易进入人的编码系统”,也就是容易记住。增大词汇量靠的是大量阅读,而非脱离语境的死记硬背。由此可知,提高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识字,而提高识字效率的办法就是阅读同类题材作品。因为词汇的积累和运用需要不断反复,同一个词出现的机会多,自然就容易记住。须要注意的是,要求学生增大词汇量,很容易落入机械学习的重复训练。“如果学生的学习意向是死记硬背,那么不管材料是否有潜在意义,学习都将是机械的。如果学习材料是无意义的,那么不管学生学习的意向是意义学习还是机械学习,学习都将是机械的。”[14]以“学习任务群”的课文组织形式进行阅读,就可以将“第一层次的阅读”更快纳入“第二、第三层次的阅读”。

须要注意的是,词汇量的增大,在中国传统蒙学教育中采取的办法是“集中识字”,这种办法有一定效率,但是不适合现代的课堂教育模式。

2. 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史”的概念

阅读任何作品,特别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要真正理解它,首先要有“知人论世”的精神,这是个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课文的单元组成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不利于学生记忆,缺乏一条线索。近几年,许多教师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课、研究课,教师不讲作家与背景,见小不见大,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结构是不完整的,因而语言学习的编码是杂乱无章的。缺乏“史”的概念,学生对课文既不能正确理解,也不能有效记忆。既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当然所谓“解释性阅读”也就无从谈起。

“解释性阅读”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之外,还要“进行概括、论证原因和结果、预测结果、作出比较、了解动机,发现其中关系等”[15]。将学习的内容按不同主题分成一个个项目,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来完成,就可以使语文学习由单向的“传导”转变为大家一起进行“概括、论证、比较、发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是引路者、帮助者。这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例如“苏东坡和宋词”这样一个学习任务群,学生和教师需要寻找大量北宋词发展、嬗变的相关材料,并发现其中的关系。养成以“史”为线索的阅读习惯,就可以不断像“滚雪球”一样积累各种语文知识。笔者认为,“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批判性阅读是语文界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但是究竟什么叫批判性阅读,它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什么好处,以什么样的阅读材料作为载体,各家理解并不一致。按照史密斯的观点,“ 批判性阅读似乎应该是一种对课文作出个人的反应,并对读物作出个人的判断”[16],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材或者教师提供的答案。这一点在当前特别有意义。“应试教育”使无数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语文学习已经演变成一种“ 习题训练”。“ 学习任务群”对此提出了挑战,对所谓的寻找“ 标准答案”的训练是一种冲击。例如,有的教师设计了“观察与批判”的主题,然后根据教科书内容组成不同的专题,如“ 名家解读文章”“ 小说阅读理论”“ 小说阅读知识”等,组织学生阅读讨论,以任务驱动阅读,取得了好的效果。[17]批判性阅读作为一种创造性阅读,与以往的质疑所不同的是:以往有些课堂质疑往往是就一篇课文内容提出不同意见,或者某些词语或者某种表达方法等,落脚点在课文的理解上;“可是在创造性阅读中,一个学生離开课文,并另外发表超出课文之外的新思想,获得另外的见解,想发现一个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一个真正的问题”[18]。无论阅读鲁迅的作品,还是阅读契诃夫的作品,或者是阅读《红楼梦》《水浒传》,都可以将课堂向外延伸。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学习任务群”在心理学和阅读学上是有充分依据的。它既有对传统经验的总结、继承,也有新的发展,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个口号。笔者为什么要从这两方面寻找根据呢?“一种新的教育理论,要是它真是理论,当它被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应该产生实际的好处。但是,在大多数教育理论和它们的实践之间,人们难以找到这样密切的联系。”[19]一个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我们应该从理论上充分解释它,在实践上有条不紊地实施它。特别是在现代教育心理学如此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无视有些规律的存在。从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到现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如果我们能够引入这些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语文教学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学习效率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二维码技术的多媒体学习效率分析研究
《线性代数》计算机辅助教学初探
跟踪导练(二)5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