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苏州中考数学压轴题的分析与思考

2021-08-16 05:55柳月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215100
中学数学月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四边形课本习题

柳月明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 215100)

2020年苏州市中考数学压轴题(第28题,满分10分)是一道动态型综合题,涉及的图形有三角形、四边形、圆,涉及的知识点有相似、全等、二次函数、勾股定理等,涉及的方法有面积割补、函数建模、以静制动等.此题源于课本的习题,又加入圆进行了变化创新,让学生觉得似曾相识,同时又有变化和深化,可见命题者独具匠心,是一道受到师生普遍称赞的好题.

1 原题呈现

如图1,已知∠MON=90°,OT是∠MON的平分线,A是射线OM上一点,OA=8 cm.动点P从点A出发,以1 cm/s的速度沿AO水平向左作匀速运动,与此同时,动点Q从点O出发,也以1 cm/s的速度沿ON竖直向上作匀速运动.连结PQ,交OT于点B.经过O,P,Q三点作圆,交OT于点C,连结PC,QC.设运动时间为ts,其中0

图1

(1)求OP+OQ的值.

(2)是否存在实数t,使得线段OB的长度最大?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求四边形OPCQ的面积.

2 似曾相识,意料之中

通过和课本中习题的对比,发现此中考题主要是由课本习题改编而来.

2.1 题目来自于课本

如图2,如果去掉圆的部分,就能发现该题来源于课本的三个地方:

图2

苏科版七下《证明》一章中的实验:画∠AOB=90°并画∠AOB的平分线OC.(1)把三角尺的直角顶点P落在OC的任意一点上,并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OA,OB垂直,垂足分别为E,F(图3).度量PE,PF的长度,这两条线段相等吗?(2)把三角尺绕点P旋转,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交OA,OB于点E,F(图4),PE,PF相等吗?

图3 图4 图5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2.4线段、角的轴对称”中的习题2.4第11题:七年级通过实验可以得到PE=PF的结论,现在请你证明这个结论.

苏科版八上第二章“2.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中的习题2.5第12题:如图5,在△ABC中,

∠ACB=90°,AC=BC,D是AB的中点,点E在AC上,点F在BC上,且AE=CF.求证:DE⊥DF.可以发现,图2与上述教材中的图3—5基本类似.

2.2 方法来自于平常

第(1)问,连结AC,通过证明△CQO≌△CPA即可得OP+OQ=OA=8 cm.而三角形全等是证明线段相等并将线段进行转化的常规方法.

第(2)问,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OB,建立二次函数的模型,用二次函数的最值来求解.这也是一种常规的方法.

第(3)问,方法一,把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OPQ,△CPQ,即可求解.方法二,由△CQO≌△CPA,把四边形转化成三角形△CAO.这些转化方法是常用的求面积的方法.

2.3 变化来自于课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本题第(1)题就是考查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根据图形和已知条件直观发现OP+OQ的长度是一个定值.本题的第(3)题也是考查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通过分割发现四边形的面积是个定值.本题第(2)题通过构造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变化中的最值问题.

3 精彩在改变中

研究此中考题,发现命题者经过思考进行了适当的变化,主要突出能力的考查.

改变1 变旋转为动点.把三角尺的旋转改为两条边上各有一个动点,通过适当的变化,来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

改变2 改直接证明线段相等为求OP+OQ的值.在问题设问上进行了变化,加深了难度,进一步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

改变3 加入圆.这是本题的一大亮点.加入圆后,图形变得复杂了,圆中的知识可以综合利用起来,更能考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改变4 加入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在这里的变化中加入二次函数,可谓合理恰当,增加一定难度,从而考查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

4 中考复习建议

对该中考综合题的研究分析启示我们:在应对中考复习时除了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图形、基本方法,还要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变化,才能驾驭中考中的较难题.

4.1 以教材为本

既然题目来自于课本,就要立足课本.一是把课本上的题目弄清楚、想明白.弄清楚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想明白解题的方法和解题时涉及的数学知识点,熟悉题目的图形和图形所隐含的信息.

4.2 以常规方法为要

数学方法有很多,但要注重常规方法的训练和掌握,比如分析与综合、化归、建模、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突出方法,在解题结束后要注意归纳方法、反思方法,做到真正掌握方法,形成有法可依的解题规律.

4.3 以深化为策

因为是面对中考,而中考中不会碰到一模一样的题,尤其是中考的较难题,所以变化是常态的.但是变化不是凭空发生的,常常有其背景和原来的模型,而背景或模型基本来源于教材,因此要基于教材进行深化.

·图形深化

比如从三角形变到四边形.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但是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之后就能和平行四边形联系起来,这种变换是很巧妙的,也能使问题更加深入.例如,如图6,△ABC中,AB=4,AC=7,M是BC的中点,AD平分∠BAC,过M作MF∥AD,交AC于点F.求FC的长.

图6 图7

如图7,倍长FM后构造了FBEC和AGEF,得FC=BE,AF=GE,FC=AC-AF=7-AF①,BE=BG+EG=BA+EG=4+GE②.联立①②解方程组得AF=GE=1.5,FC=5.5.

·条件结论深化

图8

把等高三角形的面积比转化到了底之比,利用了等腰三角形知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加大了难度,深化了问题,可以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问题深化

图9

·小题组合

综合题顾名思义就是由许多元素综合起来组成的题目,这些元素是基本知识点、基本图形、基本方法,因此平时注意对一些课本小题目的研究,找到联系,有机组合,就可以编成综合题,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图10

图11

这两题有较多共同之处,知识点上都用到三角形相似的判断及性质和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复习题21题进一步加入了函数关系式及二次函数的最值,难度随之加大.图形方面还是在三角形、四边形上面展开.方法上还是常规的求面积就作高,复习题21题第(3)小题通过二次函数最值探索大小关系,是比较新颖的方法.

当我们把这两道题组合起来看,可以发现苏州市2018年中考第27题就来源于这两题.

(苏州2018中考27题)如图12,在△ABC中,AB=4,D是AB上一点(不与A,B重合),DE∥BC,交AC于点E,连结CD,设△ABC的面积为S,△DEC的面积为S′.

图12

图13

此题的第(1)(2)问研究了三角形的面积,涉及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上面的课本习题非常相像;第(3)问从三角形拓展到四边形,是对问题的进一步深化,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年年中考年年考,中考题目年年变,但变是基于课本、基于课程标准的,所谓百变不离其宗.因此,我们只要立足课标、研透教材,善于在课本原有题目上进行条件的变化、结论的变化、图形的变化、方法的变化,就能改编出好的题目供学生思考训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猜你喜欢
四边形课本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圆锥曲线内接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四边形逆袭记
4.4 多边形和特殊四边形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