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奇 宋永庆
(1.兰考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 开封 475300;2.武警开封支队勤务保障大队卫生队 郑州 475000)
肺气肿是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性的扩张,并且伴有肺泡壁、细支气管的破坏,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1~2],一般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嗜睡、发热等。有研究指出肺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呼吸肌群锻炼可提高呼吸系统功能[3~5],但是老年性肺气肿患者的肺功能极差,往往难以承受呼吸功能训练,康复效果不明显。我院联合吸氧疗法与呼吸功能训练,促进患者肺功能的改善,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6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老年性肺气肿患者147例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符合老年性肺气肿诊断标准,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合并心功能不全、胸腹部和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疾病、恶性肿瘤的患者,排除有粉尘、毒气接触史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3例,男43例,女30例;年龄63~86岁,平均年龄(70.4±4.3)岁;病程3~12年,平均病程(7.8±2.2)年。观察组74例,男45例,女29例;年龄65~89岁,平均年龄(70.8±4.5)岁;病程3~14年,平均病程(8.0±2.3)年。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主要包括补液、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多索茶碱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他啶静脉注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吸氧治疗和呼吸功能训练:(1)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训练;(2)全身性呼吸训练:一边进行呼吸训练,一边进行扩胸等运动,每次5~10min,每日2~3次,每周至少进行5d训练;(3)人工阻力呼吸训练:选一个800~1000ml的气球,首先深吸一口气,含住气球嘴,然后尽力将肺内气体吹进气球,直到吹不出气体为止,每次3~5min,每日2~3次;(4)负荷呼吸训练:患者取仰卧位,于腹部放置一个沙袋,指导患者进行挺腹练习,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初次使用到沙袋为2.5kg,随后逐渐增加,每次5min,每日2次;(5)吸氧疗法:在每次呼吸功能训练前、训练后分别进行为期1h的吸氧治疗,以鼻导管低流量吸氧,1~2L/min,氧浓度30%~35%。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肺部X线片检查显示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的缓解,肺部X线片检查显示炎症有明显的缓解;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者。
治疗后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6.30%(P<0.05)。
表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许多学者认为对老年性肺气肿患者进行系统的呼吸功能训练有助于促进肺功能的改善和肺气肿临床症状缓解,如指导患者进行健身锻炼、深呼吸、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可增强呼吸肌群运动功能,改善肺功能。缩唇呼吸能增加气道内压,促进肺内气体的排出,有效对抗内源性呼气终末压;腹式呼吸则通过腹部的起伏进行深、缓有规律的呼吸运动,调节身心功能,能扩大膈肌活动度,增加肺循环和肺通气量,增加血氧含量;人工阻力呼吸训练则延缓呼气,使气流下降,增高气管内压力,排出肺内的残留气体,改善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现象,减少功能残气量,减少吸入新鲜空气的稀释,使得肺泡二氧化碳分压增加,改善通气功能。而为了提高呼吸功能训练的效果,本院在呼吸功能训练前后均进行1h的低流量吸氧,吸氧治疗使得机体肺泡和动脉血氧分压的增高,增加组织供氧能力,降低红细胞、血液黏稠度,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为呼吸功能训练效果奠定良好基础。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8周后的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在老年性肺气肿的临床治疗中,吸氧配合呼吸功能训练有助于促进患者肺功能改善,提高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