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淑 敏
(郑州人民医院急诊科 郑州 450000)
营养支持作为危重症患者整体治疗中的重要内容已经得到了临床医学的广泛关注,危重症患者由于身体代谢速度加快,因此若不及时采取营养支持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但是老年患者由于病理生理改变,不合理的营养支持不但不会加快康复速度,甚至可能加重身体负担,导致肝肾功能损伤[1]。因此需要为患者制定更加科学的营养支持方案,确保老年危重症患者康复期间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2]。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88例我科收治的老年危重症患者,主要针对不同营养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科收治的老年危重症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63~84岁,平均年龄(73.4±8.6)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72.2±9.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观察组通过测定每日需氮量制定营养支持方案,具体方法为:首先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并计算根据中国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关于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指导意见计算每日需氮量,急性期所需氮量20%~25%×体重(kg),恢复期所需氮量10%~15%×体重(kg);热量计算方法,急性期与恢复期每天热卡分别按照100~1100kJ/kg和120~1230kJ/kg供给。肠内营养初始注射速度为30~50mL/h,每6h观察一次营养液消化状况,对营养液潴留量<100mL的患者可以加快输注速度,若潴留量>200mL则需要停止注射营养液。入院第1d注射量为正常供给量的1/3,第2d增加至正常供给量的1/2,之后逐渐增加供给量避免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情况发生。对于供给量没有达到目标量的患者增加肠外营养支持。
对照组采取常规营养支持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体重确定所需能量,肠内营养量初始剂量为2000kJ/d,逐渐增加至6500kJ/d,若患者出现腹胀腹泻等情况,需要调整营养液和注射量,若7d后未达到6500kJ/d可以增加肠外营养支持。
比较两组患者在吸氧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等营养指标的变化。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吸氧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在吸氧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
观察组治疗后Hb、Alb、PA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Alb、PA等指标的比较差异
老年人与年轻人相比具有代谢速度慢的特点,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衰弱程度增加,胃黏膜变薄且运动速度减慢,更容易发生胃潴留的情况,加上原发疾病的影响,容易出现胃肠功能障碍[3]。这对老年危重症患者的预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案。老年危重症患者临床治疗的首要原则是在代谢监测指导下,早期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营养治疗,积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根据测定患者的氮需要量、应激程度、热卡和氮比值计算所需热量,更符合患者的能量需求,避免营养过度或不足。
本次研究中主要采取的支持方式为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刺激胃肠分泌功能,从而保护胃肠粘膜的完整性,同时能够降低胃肠菌群位移的情况,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陈飞翔等[4]通过随机对照观察发现,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相比于采取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来说,体重下降幅度明显更小且血清营养指标明显更高,由此可见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改善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对于肠内营养支持没有达到目标量的患者,增加了肠外营养支持,能够通过多种支持途径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吸氧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治疗前Hb、Alb、PA等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b、Alb、PA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在老年危重症患者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根据每日需氮量制定营养支持方案能够进一步改善老年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从而缩短吸氧治疗时间与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