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文静
国家是否发展强盛,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密不可分。我国是人口大国,社会公民的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映射出国家的道德标准,会在一定条件下反映出国家的综合实力。但如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相处模式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发生巨大变化,道德领域存在着许多问题,部分公民因没有形成积极道德观而产生诸多道德失范现象,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受到阻碍。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加快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人民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全面提升;亟须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发挥全方位育人效力。
受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公民的自由观念,强化了追求平等的意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中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只强调追求利益至上的消极部分,导致部分社会成员丧失独立判断力,形成消极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见利忘义、诚信缺失、过分追求享乐、贪图享乐,为满足自身利益伤害他人、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公民之间利益冲突矛盾频发,如“毒奶粉”“地沟油”等类似事件频频发生。一些官员为一己私利不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导致各种违法乱纪现象,社会成员的大范围公德意识缺失、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界定模糊,道德情感冷淡,严重威胁和谐社会与文明国家的塑造。
部分社会成员道德观念薄弱,缺乏对道德规范的正确认识,不愿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存在在公共场所中随意插队、为抄近路踩踏草坪、为图方便随地扔垃圾、面对有需要帮助的人群视而不见等行为。更严重的是还存在少部分社会成员表现为对社会存在不满,进而产生报复社会、伤害他人健康的行为。如“安庆步行街”案件、“投资失败,报复社会”等案件都威胁到社会成员的生命安全。部分社会成员自私、冷漠、善恶不分、责任感缺失,面对有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事件发生,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面对公共事件的发生,也有一部分人不配合、不积极响应、不主动参与,认为事情与他们无关,只关心自己的安全。比如,在全国上下都同舟共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存在部分公民拒绝外出戴口罩、拒绝配合测量体温、拒绝上报健康状况、拒绝实施居家隔离政策,甚至辱骂、殴打防疫志愿者等恶性事件,这些表现都直接体现了部分公民道德情感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不平衡。我国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来,从解决国家温饱问题到实施改革开放追求更进一步发展,我国始终坚持的是以物质文明的发展为重点,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法律法规是道德建设的硬性支撑力,但我国针对道德的法律法规较少。另外,我国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除学校中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道德教育只存在于口头的宣传标语上,教育效果并不明显,社会上对道德建设的教育也聊胜于无,道德教育设施不完善、道德教育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再加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消极思想与资本主义自由思想对人们的冲击,使许多社会成员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1],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首先,家庭的道德氛围、道德教育形式、家长的道德榜样示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孩子的道德养成。目前,部分家长受传统教育影响,更偏向于孩子的智力教育,较大程度上认为成绩决定一切,忽视了道德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另外,部分家长受所成长时代影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自身就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缺乏道德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常产生道德失范行为,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道德观引导,这些都为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埋下伏笔。
其次,由于我国对外开放后国外思潮进入我国,社会中各种思想互相碰撞、冲击,我国公民的道德修养难以避免地受其消极思想的影响。目前,网络无处不在,社会成员生活中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为我们获取信息、彼此交流提供了便利,但因如此,网络这个虚拟社会的信息繁多复杂,有好有坏、有利有弊,也会对没有自制力的人群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产生道德失范现象。
最后,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学生的智育与德育的双重任务,但部分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校中没有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没有针对性的道德宣传措施,对道德宣传只局限于校园广播、公告栏标语等形式,缺少实际有效的、系统化的课程教育,也缺少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学生没有系统地接受道德意识和实践行为教育,对道德观没有清晰的认知,致使产生许多知行不一的现象。
道德教育需要他律、自律相互配合,法律法规的制定是道德教育的保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各方面工作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现的是正确的价值导向,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公民的道德意识的培养和建设。但我国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法律不全面,规章太宏观,缺乏系统化、细致化的法律法规,社会中还缺少公民具体道德行为管理机制,公民道德规范体系尚不完善,公民在没有治理体系与法律机制的强制约束,仅靠自身内在自律进行约束是不够的[2]。
公民的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文明水准,社会中频发的道德失范现象是我国全方位发展的阻碍,为解决这一问题,对公民进行道德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
人民有信仰,才可以指引正确的人生方向,引领向上的道德追求。就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而言,正因为有了有识之士,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情况相结合,才得以找到适合我国发展的路径,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继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自己、武装自己,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寻找到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面临的新情况、新困难和新任务的对策。同样,面对我国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从国家到社会到个人都需要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自身,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养成正确的道德观,推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现信仰育人。
树立主流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凝练的价值追求,充分发挥价值观的引领、结合价值观的评判标准、把握价值观的凝聚共识作用,有助于形成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与治理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有助于以主流价值建构公民道德规范、强化公民道德认同、指引公民道德实践,引领人民自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社会综合运用多种渠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好事迹、好典型,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公共场所方方面面。家长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自觉践行价值观的和谐家庭氛围。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责任,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素质教育也不能忽视。建设师德高尚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可以为推动价值观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学生在学校得到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才能将价值观铭记于心、外化于行,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
丰富、正确的教育方式对道德建设具有引导作用,是培养公民形成正确道德观的实践基石。片面的教育方式会间接导致道德失范现象。加强公民道德意识,可通过构建相关渠道来营造道德教育宣传氛围,让公民在浓厚的道德氛围中实现自身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比如:运用新媒体传播关于道德教育的宣传片、影视作品等,社区承担起引导居民形成讲道德、高自律意识的责任,通过各种传统节日、纪念日等时机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培养公民相关的责任意识,让理论认知与实践活动互为助力,进一步强化公民道德认知。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道德教育课程,利用校园广播、公众号加强宣传,定期举办公益实践活动;教师应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身实际行动推动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家长要发挥榜样示范效应,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道德品质的养成,主动遵守道德规范,定期带领孩子参加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在实际活动中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感,形成积极道德意识[3];政府要拓宽公民道德建设与教育的途径,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公民生活各个方面,实现育人目标。
新时代,我国科技发展迅速,网络覆盖几率无穷。首先,政府网络监管部门要率先加大执法力度、治理网络乱象、紧抓网络环境净化、构建绿色网络空间。其次,自觉构建网络正确、正能量脉络,严厉打击网络滥用、网络流量造假等现象,落实各平台责任,运用各网络渠道实时宣传正能量价值观,维护网络正义性。网络空间是人们的共同生活环境,构建正确的良好的网络氛围是每个人的责任所在,要用更好的网络氛围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主体的道德评价能力与道德信念紧密相连,以系统性方式互为促进因子,才能达成有效强化,实现齐头并进的局面。通过道德评价与道德信念的系统构建,以有效强化方式,助力良好的道德氛围的构建,提高公民的辨别善恶的能力,进一步让部分公民改掉恶的习性,形成善的心性。首先,相关部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辖区特殊性,制定相应对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密切联系群众,以此来带动社会建立健康的道德评价氛围,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其次,要培育公民形成敢于担当、勇于批判的观念。现在社会上部分人总想着独善其身,这样就会使社会上道德失范现象越来越多,社会正常的道德评价越来越少。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国共产党要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态度。在社会上我们要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面对不正确的事要勇敢地站出来,需要批评的事就勇敢地批评出来。社会上急需这一群体的存在,更需要那种敢于说真话的人去维护社会正义。公民生活在正义的氛围中,自身的道德意识与素养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公民道德的建设离不开健全的管理机制和良好的道德法制,离不开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一方面,公民要保持自律自觉意识,另一方面,要发挥他律的作用,通过法律法规、监管机制共同协作,提高公民道德意识。我国要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法律措施与治理体系作为一种强制性约束的保障措施,结合社会、学校、家庭思想教育,可以更进一步加大约束公民的行为,共同推进公民道德意识的形成。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只有遵守法律制度,才能塑造人们的良好道德习惯,离开了法律制度,仅依靠自律的作用很小。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就是把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做法、任务形成规范的条例,以此来规范人的行为,并将道德规范详细化,整合转化成相关道德制度要求,建立道德监管系统,对公民的道德行为及时监管、奖惩,激发公民的自觉心。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基石,公民道德水平的高低也是国家文明进程的重要体现。针对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对公民道德进行建设以推动育人进程更是重中之重的工作。我们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合力环境、培养公民意识,完善道德治理体系与法制保障,全方面、多角度地提高公民道德水准,充分发挥道德育人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