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出规律·导出规律·理解规律

2021-08-13 18:18汪浩浩
知识窗·教师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被除数除数算式

汪浩浩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中先是安排学生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竖式笔算方法,贯穿“定位—试商—调商”的思维主线。但这里,列竖式计算不是最合理、最简捷的算法,合理利用“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成倍变化时,商不变”的规律对除法算式进行等值变形,进而口算求商可以真正体现“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成倍变化时,商不变”规律的价值。对于这样重要的计算规律,教材是安排學生通过计算、观察算式组,进而引导学生发现“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成倍变化时,商不变”的规律。这样的处理未尝不可,但笔者认为,这种教学过程“静”的成分太多,对于学生理解和内化“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成倍变化时,商不变”的规律还有所欠缺,所以教师还需要“动一动”学生的理解。

一、智选房间号

上课伊始,笔者并不急着给学生出示课本中的题组,而是设置了学生容易理解的分物游戏,引导学生开启对规律的探究之旅。

教学情境:有①②③三个房间,各有对应的人数参与分钱活动,其中①号房间钱数120元,分钱人数5人;②号房间钱数110元,分钱人数5人;③号房间钱数120元,分钱人数10人。如果你是其中一个房间内参与分钱的人员,选择哪个房间能分到最多的钱?并列出算式。

解析过程:因为120÷5>110÷5,120÷5>120÷10,所以选①号房间。

二、智变房间号

有了上述的认知回顾,学生对总钱数(被除数)、人数(除数)、能分到的钱数(商)有了清晰的认知。接着,笔者出示了如下房间信息。

教学情境:有①②两个房间,各有对应的人数参与分钱活动,其中①号房间钱数120元,分钱人数5人;②号房间钱数120元,分钱人数5人。如果你是其中一个房间参与分钱的人员,你将选择哪个房间。

解析过程:120÷5=120÷5,所以任选1个房间即可。因为不影响每人分得的钱数,故可以自由选择。添加一个组装信息,把两个房间合并,即钱数上升至240元,人数上升至10人,每人分得的钱数会不会变?根据生活经验,学生能判断出每个人分得的钱数不会改变。此时,教师再介入,让学生计算120÷5和240÷10的商,发现商都是24。

学生扩充样本,再依次增加这样的房间、合并,理解商数不变,并列式计算验证:120÷5=24,

240÷10=24,360÷15=24,480÷

20=24……

在发现规律的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除法算式进行计算或口算,看看学生会怎样选择。如有的学生选择240÷10,那么教师可以追问这样选择的原因——直接看出240÷10的商是24。在有生活体验支撑的前提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算式的前后联系,探究出“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成倍变化时,商不变”的规律,扣住同乘同除等关键字眼。

三、智定房间号

在智变房间号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房间数少了不利于口算得商,房间数多了也不利于口算得商,恰好是唯一的选择。接着,笔者出示如下信息。

教学情境:有①号房间钱数是200元,人数是25,请学生根据分配人数25个,来自行增加同质房间数,经过尝试学生会选择4间这样的房间,进而将原钱数提升到200×4=800元、人数由原来数提升到25×4=100元,原式计算200÷25改换成计算800÷100=8(元)。具体格式书写过程如下:

200÷25

=(200×4)÷(25×4)

=800÷100

=8

类似的教学案例还有3000÷125,让学生智定房间数,根据125×

8=1000,学生会选定房数为8间。对应的计算过程如下:

3000÷125

=(3000×8)÷(125×8)

=24000÷1000

=24

学生只有理解了,才会应用,才会寻找同乘或同除的数。教师用故事的形式来讲解“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成倍变化时,商不变”的规律,起点低而不俗,若是后期学生忘记了探究结果,再重复故事、重拾规律,也比单纯地算式推理来得轻松、自如和深刻。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

猜你喜欢
被除数除数算式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除法中的数学问题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被除数可能是多少
巧求被除数
商和除数可以交换位置吗
错中求对
如何在除法估算中求近似数
想一想,填一填,分一分,摆一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