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守羿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在视觉上的“华”与内在能力提升的“实”需要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形态与教学的内容都应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注重教学生成,践行学生主体、探究开放、合作、体验的学习方式,追求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 《小壁虎借尾巴》 教学方法
一、明确概念,由表及里
“华”,华美而光鲜的,即为外形、视觉上的感受。表现为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手段的多種多样,小品、音乐、歌舞等齐上阵,给人“华而不实”。“实”,实有的,具体的,视为内在、能力的提升。讲究内存提升,注重引导学生探索、合作、体验,提升内存思考深度和学习能力。二者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课堂教学形态。
二、具体案例,课堂转型
部编教材有一篇知识性童话文章《小壁虎借尾巴》,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生动、自然介绍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功能。故事总共7个段落,6幅插图,生动展现了故事情节。面对这样的课文,怎样才能让教学变得实而不华?怎么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呢?这是需要教师好好思考的问题。
首先,在开课伊始的读词环节,笔者分了两个层次进行。先是让学生横着读、读后归类,提炼出故事的人物、地点、动词等;然后让学生竖着读,引导学生读出画面来,之后由图入手,让学生知道一篇完整的故事是有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这样,既能训练学生整理、归纳和概括的能力,还能让学生进一步厘清课文的脉络,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铺垫。
其次,小学语文课程大纲、语文课程标准、部编教材均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强调:要重视识字写字的环节,要多识少写。笔者会借机引导学生学习相对应的汉字,通过猜读、加一加、减一减,联想、编故事、微视频等方法来记忆汉字,提高识字能力,同时也能够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
再次,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画汉字、演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与记忆,锻炼他们的绘画、语言表达、创作等多方面能力,充分地发散思。如果孩子理解了文章中重点汉字的意思,那么就不难理解由汉字所带词语的意思,词语的意思明白了,句子就通了,顺了,懂了,那么再到段落的理解,全文的理解就更加不是问题,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字词句段篇,环环相扣。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将教学目标分解的过程,如此才能层层递进,螺旋上升。
最后,笔者抓住课文中的四个“爬呀爬”,让学生体会小壁虎借尾巴的时间久、路程远,紧扣课文最后小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环节。通过设计让学生讲述文中的故事,训练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由开始的复述一小节到复述整个故事,由点到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故事插图,充分体会小壁虎尾巴慢慢生长的过程,厘清故事内容。
当学生慢慢地积累了这些学习知识的小方法,知道了学习的小窍门后,就会慢慢地对语言文字有兴趣,也就会越来越主动地学习语言文字,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的目的。笔者以上的教学设想与教学环节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求知规律,能够引导启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教学的自然生成,同时也践行了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让课堂的教学内容指向运用。
三、华实相间,度字当先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实学生的经验,并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能力等向更深层次发展。运用声、光、电、演、绘和舞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但也必须体现服从教学这个原则。
假如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对于课堂教学,笔者也在反思是“华”过于“实”,还是“实”超于“华”?怎样才能真正地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升,而且是螺旋上升,同时又让学生有兴趣、乐于学,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把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发声至关重要,语文教师要追求语文的学科性,同时也要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走了哪个极端都势必会使课堂留下遗憾。
或许语文教学没有什么真正的模式可循,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应该是适合学生就好。更多时候,语文教学的“华”“实”就在一瞬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国际外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