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打开数学王国的大门

2021-08-13 15:51潘思思
知识窗·教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问题小学数学

潘思思

摘要:阅读理解能力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必备能力,但数学阅读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忽视。实际上,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小学低段学生数学阅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阅读能力  问题  策略

达·芬奇说:“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然而,语文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因为数学学习离不开阅读理解。可以说,一个人如果学不好语文,往往很难学好数学,毕竟没有足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是无法读懂题意的。

在教学工作中,大部分数学学困生和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基础计算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实际解决数学题目时总是困难重重,他们或毫无头绪,或盲目乱做,尤其是在一年级学生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且非常明显。

对于绝大部分一年级学生来说,数学中的纯计算内容都是没有问题的,即使部分学生计算速度比较慢,但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他们是可以算出结果的。

但是在填空题、文字题等题型中,很多学生往往做得一塌糊涂,究竟应该用加法解题还是用减法解题,他们只能靠猜,订正也是如此,加法错了就改减法,减法错了就改加法。究其原因,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较低,他们无法理解题目的意思,所以出现解题困难或者解题错误。

随着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众多概念、法则、定理、公理,如果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遑论运用自如。

由此可见,数学学习也需要阅读,但是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不完全相同,数学阅读不仅是指数学题目的阅读,还包括数学故事、数学报、数学绘本等各种形式的阅读,以及数学图形、数学符号、数学表格、数学概念、数学法则等多元素的阅读。

一、小学低段学生数学阅读存在的问题

1.识字障碍导致阅读障碍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不足,所以在阅读时无法完整阅读题目,或是题意理解时出现偏差。如在阅读时,有些学生碰到不认识的字就会停下来,一直卡在这个字上,无法继续阅读,即使学生继续阅读,也不能联系上下文猜出生字的意思。

2.阅读方式错误导致阅读障碍

一、二年级学生在读题时,经常出现断句错误,导致无法正确理解题意。甚至有些学生因为一个字一个字拼读拼音,养成了读题时一个字一个字读的错误习惯,无法连字成句,往往读了好几遍也不能读通顺,更无从理解句意。

3.畏惧心理导致阅读障碍

有些学生因为识字量少,或者平时缺乏阅读,在做题时看到题目很长,就产生了畏惧心理、抵触心理或烦躁心理,不愿意去读,然后随便用题目中出现的数字乱加乱减。

4.课外不读导致兴趣缺失

我国知名教育学专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够真正学习好。”

由于数学语言存在较强的逻辑性、符号性和严谨性,所以相比其他学科,数学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眼里往往比较枯燥乏味。而数学绘本、趣味数学书、数学故事书等有趣生动的数学课外读物,恰好可以填补这一不足。为此,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和家长数学阅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和家长数学阅读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能力。

二、培养小学低段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策略

1.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意识

小学低段学生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所以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教师应选择图文结合、带有拼音的阅读材料。在学生刚接触数学阅读时,教师可以选择文字量少一些的书籍,并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书籍的文字量。教师还可以选择App、动画、短视频等阅读材料,实现动静结合。根据这些要求,笔者推荐了以下书单:《从小爱数学》《数学帮帮忙》《天哪!数学原来可以这样学》《奇妙的数王国》《李毓佩数学童话集》《奇妙的数学》《我超喜欢的趣味数学书》《马小跳玩数学》《数学真美妙》《数学星球》……

此外,教师可以设置奖励机制和竞赛机制,激励学生阅读。如学生每阅读完一本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星推荐”,把自己阅读的好书推荐给同学,并向同学介绍这本书的内容,从这本书里获得了哪些有趣的知识,为什么推荐这本书等。不仅如此,学生每读完5本书,教师可以奖励他“阅读小达人”奖章,到期末时再根据奖章数量奖励学生新的课外书。久而久之,阅读便能慢慢成为学生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

2.指导阅读方式,提升理解能力

在阅读前,教师可以布置阅读任务、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阅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一边读一边找出书中的重要信息,圈一圈、画一画、标一标。一、二年级学生经常出现断句错误或者无法连字成句的问题,极大影响了他们对题目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题目的内容,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想、感受或疑问等。

3.趣味数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除了在课外增加学生的数学阅读,教师还要在课内把富有趣味性的阅读材料与教材相结合,传授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认识》时,笔者选择了《从小爱数学》系列绘本中的《星星工厂》作为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并结合教材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把枯燥乏味的数字和数位教学融入有趣的数学故事、数学任务。教学伊始,学生就被星星工厂的故事吸引,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帮助星婆婆记录订单、整理星星,在完成星婆婆的任务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把10个星星装成一袋捆起来就是1个10。计数单位是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一大难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时,笔者选择了《从小爱数学》系列绘本中的《寻找消失的宝石王冠》作为材料,邀请学生当小侦探,破解“怪盗黑星星”留下的线索。学生的好胜心立刻被激发出来,摩拳擦掌地表示一定能破解线索,找到宝石王冠。通过破解线索,学生知道了规律可以按颜色、按大小、按形状、按方向排列,甚至可以把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笔者把有趣的绘本和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在任务中就能学到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教会人们思考,思考刺激智力发育。”当数学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当学生不断提升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时,就能自主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横峰小学)

潘思思

摘要:阅读理解能力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必备能力,但数学阅读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忽视。实际上,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小学低段学生数学阅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阅读能力  问题  策略

达·芬奇说:“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然而,语文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因为数学学习离不开阅读理解。可以说,一个人如果学不好语文,往往很难学好数学,毕竟没有足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是无法读懂题意的。

在教学工作中,大部分数学学困生和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基础计算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实际解决数学题目时总是困难重重,他们或毫无头绪,或盲目乱做,尤其是在一年级学生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且非常明显。

对于绝大部分一年级学生来说,数学中的纯计算内容都是没有问题的,即使部分学生计算速度比较慢,但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他们是可以算出结果的。

但是在填空题、文字题等题型中,很多学生往往做得一塌糊涂,究竟应该用加法解题还是用减法解题,他们只能靠猜,订正也是如此,加法错了就改减法,减法错了就改加法。究其原因,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较低,他们无法理解题目的意思,所以出现解题困难或者解题错误。

随着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众多概念、法则、定理、公理,如果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遑论运用自如。

由此可见,数学学习也需要阅读,但是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不完全相同,数学阅读不仅是指数学题目的阅读,还包括数学故事、数学报、数学绘本等各种形式的阅读,以及数学图形、数学符号、数学表格、数学概念、数学法则等多元素的阅读。

一、小学低段学生数学阅读存在的问题

1.识字障碍导致阅读障碍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不足,所以在阅读时无法完整阅读题目,或是题意理解时出现偏差。如在阅读时,有些学生碰到不认识的字就会停下来,一直卡在这个字上,无法继续阅读,即使学生继续阅读,也不能联系上下文猜出生字的意思。

2.阅读方式错误导致阅读障碍

一、二年级学生在读题时,经常出现断句错误,导致无法正确理解题意。甚至有些学生因为一个字一个字拼读拼音,养成了读题时一个字一个字读的错误习惯,无法连字成句,往往读了好几遍也不能读通顺,更无从理解句意。

3.畏惧心理导致阅读障碍

有些学生因为识字量少,或者平时缺乏阅读,在做题时看到题目很长,就产生了畏惧心理、抵触心理或烦躁心理,不愿意去读,然后随便用题目中出现的数字乱加乱减。

4.课外不读导致兴趣缺失

我国知名教育学专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够真正学习好。”

由于数学语言存在较强的逻辑性、符号性和严谨性,所以相比其他学科,数学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眼里往往比较枯燥乏味。而数学绘本、趣味数学书、数学故事书等有趣生动的数学课外读物,恰好可以填补这一不足。为此,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和家长数学阅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和家长数学阅读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能力。

二、培养小学低段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策略

1.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意识

小学低段学生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所以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教师应选择图文结合、带有拼音的阅读材料。在学生刚接触数学阅读时,教师可以选择文字量少一些的书籍,并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书籍的文字量。教师还可以选择App、动画、短视频等阅读材料,实现动静结合。根据这些要求,笔者推荐了以下书单:《从小爱数学》《数学帮帮忙》《天哪!数学原来可以这样学》《奇妙的数王国》《李毓佩数学童话集》《奇妙的数学》《我超喜欢的趣味数学书》《马小跳玩数学》《数学真美妙》《数学星球》……

此外,教师可以设置奖励机制和竞赛机制,激励学生阅读。如学生每阅读完一本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星推荐”,把自己阅读的好书推荐给同学,并向同学介绍这本书的内容,从这本书里获得了哪些有趣的知识,为什么推荐这本书等。不仅如此,学生每读完5本书,教师可以奖励他“阅读小达人”奖章,到期末时再根据奖章数量奖励学生新的课外书。久而久之,阅读便能慢慢成为学生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

2.指导阅读方式,提升理解能力

在阅读前,教师可以布置阅读任务、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阅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一边读一边找出书中的重要信息,圈一圈、画一画、标一标。一、二年级学生经常出现断句错误或者无法连字成句的问题,极大影响了他们对题目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题目的内容,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想、感受或疑问等。

3.趣味数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除了在课外增加学生的数学阅读,教师还要在课内把富有趣味性的阅读材料与教材相结合,传授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认识》时,笔者选择了《从小爱数学》系列绘本中的《星星工厂》作为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并结合教材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把枯燥乏味的数字和数位教学融入有趣的数学故事、数学任务。教学伊始,学生就被星星工厂的故事吸引,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帮助星婆婆记录订单、整理星星,在完成星婆婆的任务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把10个星星装成一袋捆起来就是1个10。计数单位是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一大难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时,笔者选择了《从小爱数学》系列绘本中的《寻找消失的宝石王冠》作为材料,邀请学生当小侦探,破解“怪盗黑星星”留下的线索。学生的好胜心立刻被激发出来,摩拳擦掌地表示一定能破解线索,找到宝石王冠。通过破解线索,学生知道了规律可以按颜色、按大小、按形状、按方向排列,甚至可以把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笔者把有趣的绘本和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在任务中就能学到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教会人们思考,思考刺激智力发育。”当数学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当学生不断提升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时,就能自主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横峰小学)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问题小学数学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