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分析法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1-08-13 15:51薛丽娜
知识窗·教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薛丽娜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都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想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矛盾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言语形式的质疑,帮助学生实现对作者言外之意的窥探,从而挖掘出作者的言语表达意义,最终实现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一、矛盾分析法的含义

矛盾包含了语义矛盾、情理矛盾等,教师将作品中存在的矛盾点作为突破口,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阅读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运用矛盾分析法,首先,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教材,把握教学的根本,解读语言、文字及词句等,理解文章的逻辑;其次,教师需要根据实际语境运用矛盾分析法,将文章中的内容与言语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实现对作者撰写所表达意义的窥探,挖掘文章蕴含的真实价值。

二、矛盾分析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策略

1.重视语义矛盾,理解文章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言语的矛盾入手进行研究,用联系的观点解读文章,结合矛盾分析法分析文章蕴含的形式与意义,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内涵。

语义矛盾是指将两个具有矛盾的词语混搭在一起,能够产生对立或者相左的现象。从语句表面来看,这样的方式违背了语言逻辑的发展,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正是因为它揭示了内部事务的发展规律,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能够在特定的言语表达环境下表达复杂的情感,所以是可以让人们理解并符合实际语言逻辑的,能够有效表达作者的情感,促进读者对文章的深思。

如在教学朱自清《背影》时,“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一段中“平安”与“大去之期不远”之间有着一定的语义矛盾。这时,学生就会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父子之间的情感不合已经非常久了,父亲的书信想要表达的就是“求和”。朱自清曾经说过,在写《背影》一文时,他阅读信件也是泪如泉涌,所以学生结合文章写作背景,能够分析文章的语义矛盾,更能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父亲的原谅”,明白作者的悔恨与深情。

2.借助情理矛盾,理解文本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不仅语言表达独到经典,还传递出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如在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时,学生就会发现他的文章中比较善于使用矛盾点来刻画人物形象。鲁迅先生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从鲁迅先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晚的戏非常好看。但是,仔细阅读文章就会找到更多的细节。如从“‘我感到疲惫、在支撑、其余人打哈欠”等描述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在看戏的过程中,没有认为有那么好看,但是文章结尾处又形容其“好看”,所以这两部分的描述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掌握这一情理上出现的矛盾变化,就能够将看戏的过程还原出来,让学生在文章的发展中探究作者对社戏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在看戏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先是轻松,再到急切,最后沉静自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感受到这样一种独特的情感。通过梳理文章中的情感发展逻辑,学生能够还原文章存在的矛盾,调动学生阅读文章的好奇心。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运用矛盾分析法,教师能够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更好地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所以教师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实现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运用矛盾分析法,实现对教学文章的解读。教师只有先抓住教學的重点,才能够促进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林新洪.矛盾分析法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0(12).

[2]李焱.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促进写作的途径研究[J].名师在线,2020(6).

[3]乐梅玉.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方法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6).

(作者单位: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