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婷婷
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有目的地进行学习,不需要他人的监督或者催促。目前,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是强制性要求学生要按照自己上课的步调走。这样,不仅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效率。
一、促进自主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兴趣
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不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中,教师应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提问后,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教师不要批评,而是应表扬他勇敢发言的精神,然后用温和的态度纠正他的错误。教师通过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一句话来表达对学生的肯定和赞扬,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探究心理,创设情境
要想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必须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尤其是创设情境。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时,教师可以在PPT上展示几张草塘图片,然后问学生:“这是一个位于北方的草塘,大家亲眼看过草塘呢?”接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一个词形容课件中展示的草塘。然后,教师再次提问:“那么,为什么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是说它可爱,而不是美丽呢?”这时,教师通过创设图片和提问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从而保持了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
3.鼓励学生发表见解,促进思考
语文是一门可以从多角度诠释自身特点的人文学科,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多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和意见的机会,对于教学任务中的重点字词、段落和文章中心,要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讨论中对文章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如在教学《麻雀》中老麻雀从树上落下的段落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老麻雀要掉下来呢?”然后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与交流,并主動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见解,并赞扬他们踊跃回答的态度,最后给出答案。如此一来,学生既可以动脑思考,又可以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发言获得快乐与自信。
二、促进自主学习,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提供自主空间,分设小组讨论合作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将自己从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尽可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学习小组,通过组内合作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教学《古诗三首》时,教师要给小组设立目标,包括朗读三首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句,然后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学习,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同时,教师要注意给每个小组设置一个有责任心的组长,监督组员的学习过程和质量。这样,学生能在热烈讨论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2.及时答疑解惑,让学生学会质疑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陈献章也说过:“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教会学生有目的地提问,同时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将有深度的问题分享给其他学生,引导他们在课后寻找资料,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在发现问题后会产生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促进自主学习,需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课程内容,还要学会如何学习。因此,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教授课文知识,或者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实践证明,当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时,就能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从而获得成就感和喜悦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创设课堂情境、设立小组和答疑解惑等策略,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17B17J1YZ54。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新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