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云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中国创造的一种民族文化,它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并融入个体,它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风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探究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以期能大力发展教育,提升教学质量,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中华传统文化 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丰富思想文化的总体体现,在中华文明不断演进中形成,最终聚集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中华儿女应该理性对待汉语,因为它在本质上反映了一种文化。因此,语文教师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注意相关传统文化的渗透。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进课堂,用传统文化滋养阅读教学。
一、增加经典诵读,熏陶情感
《说文解字》有云:“经者,织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基础。“经”字的本意是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后来被人们引申为真理,也有人将其翻译为四书五经。《说文解字》中又有云:“典者,五帝织书也。”“典”字可以被理解为重要的文献,而“经典”两字则表示那些具有重要含义、蕴含丰富文化知识的大作。古代经典作品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存在,是一种中华文明的精粹产物,它构成了一种纯美的文化体系,这种经典是在时间的考验中形成的,能够开启人类文化和精神的智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读经典、学经典。中国的文化遗产极为深厚,在五千年的长河中,中华文明孕育了无数经典,四大名著举世闻名。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对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二、加强语文阅读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建构学习方法、陶冶情操的过程。语文教育的教与学,向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更是一个十分漫长的教学过程,学生需要不断积累,如同春雨一般,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符合语文学科要求的,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从小就有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想要加深学生对语文阅读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从有趣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入手,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开展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如“经典诵读比赛”“填词大赛”“读后感写作”等实践活动,与阅读教学密切相关,它们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自主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也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更自觉地去关注中华传统文化。但是,现阶段的大多数学生仅仅只是通过课本学习语文知识,单调乏味,收效甚微,这就需要国家教育部进行协助,国家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硬件措施,鼓励教师在课内外开设更多有趣的语文教学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促进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
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各类中华传统节日与阅读教学相融合。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与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元宵节及春节等经典文化作品,并整理在一起,形成一个作品集。然后,教师可以把作品集中分门别类,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阅读内容。教师也可以完善与补充这个作品集,将节日的来源、基本活动和人们对该节日所寄托的情感都记录在作品集中,作为前言,这样就形成了对于这些传统节日的一个完整认知体系,让学生能够重新认识传统节日,继而发扬与传承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将教学分为多个阶段,环环相扣。如此一来,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将知识内化,融入自己的生活行为和日常生活。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启蒙阶段,所以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读写。為此,教师的教学过程不能简单地教怎么写、怎么读,而是要研究汉字的起源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汉字的伟大。同时,教师要把生活真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理解和思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创造有利于阅读和传统文化学习的语文环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学习中,诸多因素会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如语文教材的选择,语文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理解,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推广政策等。因此,教师要想让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就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措施。首先,所有教授传统文化的教师都要深入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正所谓“言传身教”;其次,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语文传统文化学习环境,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最后,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一名教授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很高的传统文化水平,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僵化教学,按图索骥,照本宣科,而应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自身需求的提炼和吸收。
要营造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教师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可以在各个学校开设学习传统文化的课程,把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作品列为学生学业的考查项目,通过与学业成绩挂钩,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完之后有一个很好的总结与反思;其次,教师还可以建造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建筑和事物,让学生耳濡目染,逐渐习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传统文化博物馆、传统文化历史长廊等。同时,教师还可以举办具有吸引力的汉服文化交流会、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等活动,让传统文化深入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旭明.以求真务实精神促进语文教育健康发展——兼论真语文理念及其指导下的课堂教学[J].语文建设,2018(34).
[2]石庆文.浅谈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7(28).
[3]刘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6(20).
[4]曾志辉.立足传统文化 提高语文素养——论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4).
(作者单位:江西省东乡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