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构建生态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良性的互动交流。教师要优化生态环境,为学生合理编排座位,让学生交流不斷深入,让生态信息得以流动,让课堂更开放,更具活力。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生态课堂 构建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生态视角,关注课堂中的生态因子,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构建生态课堂,将枯燥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灵活的方法、多样的手段优化生态教学,让学生亲历调查、讨论、参与的过程,提升道德实践的能力。
一、构建生态关系,促进良性互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构建生态的师生关系,放下权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视角与学生展开交流,帮助学生大胆地展示、表达自我。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优化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递,还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师生彼此依赖、相互尊重,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师生之间的交往要互利互惠,所以教师要以启发性对话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如在人教部编本七上第五课第一框“让友谊之树常青”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敞开心扉,学会主动表达,说说“自己上初中如何才能交到朋友?如果与同学聊天,他们爱答不理,你该如何处理?”通过师生的交流,学生懂得了交朋友的方法。
二、优化生态环境,合理编排座位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场所,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摆脱紧张的学习压力,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愉悦教师身心,提升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要合理编排座位,让学生加深交流。很多班级座位都采用田字型编排,虽然能集中学生注意力,但是无益于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导致很多合作沦为形式,所以教师要秉持生本理念,采用U型、半圆形等座位编排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取长补短,在互教互学中达成教学目标。
其次,在生态课堂中,教师要学会放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合理引导,让他们实现有序学习。如在人教部编本七上第三课第一框“认识自己”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中学生活过得怎样,并用三个镜头描述自己的中学生活。在每个镜头中,自己展现的形象是怎样的?对自己展示出来的形象满意吗?并听听其他学生的意见,说说他们对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彼此分享,认识自我。
三、生态信息流动,构建开放课堂
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只有源源不断地注入活水,才能变得富有生机。教师可以让课堂中的环境、师生、媒体等进行交换,使课堂充满活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关注提升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学生的道德认知,就会使课堂信息缺少流动性,导致课堂变成一潭死水。教师只有让各种信息流动起来,构建生态课堂,才能让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如在教学人教部编本七上第五课第二框“网上交友新时空”时,教师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分析材料,说说吴凡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档案?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网络具有虚拟、平等、自主等特点,从而能突破时空制约,让学生拥有更多结交朋友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加以点拨,让学生对网络形成理性认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停留于课本,教师要为学生拓展、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让课堂因时政的融入而富有生机,更加开放。另外,教师要为学生留有自学、共学的空间,让他们发挥主动性,实现课堂的真正开放。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秉持生态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让课堂变得更有温度,并在构建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让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华东.初中思品课生成性课堂构建的研究[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11).
[2]孙明娟.生态课堂的特征[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4).
[3]吴晗清,孙目.生态学视域下“生态课堂”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西湖路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