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燕
摘要: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特点,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美育素材,因此地理教学具有美育功能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地理课堂教学为美育融合的主阵地,尺度下感受区域之美,比较中欣赏差异之美,综合中感悟和谐之美,实践中升华情怀之美。通过地理教学让学生感受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培养具备一定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中学生。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 美育 融合方式
《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王国维曾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到:“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成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由此可见,美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时代的教育需要融入较高的美育体验,新时代的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作为国家课程的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特点,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美育素材,同时地理教材也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初中地理教学与美育融合的些许实践与思考。
一、地理教学中的美育作用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1]。由此看出,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地理美育。地理教学具有美育功能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地理学科的目标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美育目标的实现是学科目标达成的一部分,对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家国情怀的学生有积极影响。
二、地理教学与美育融合的实践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地理教学中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中地理教学与美育融合的实践。
1.尺度下感受区域之美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区域有大有小,大到世界、中国、小到一个具体的区域。认识一个区域的整体特征,可以从不同尺度下去感受区域的整体美。
本人设计了一节《区域地理——巧定位》,以尺度为视角,从尺度变化去描述武汉的地理位置。第一步,出示中国行政区划图,指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描述武汉地理位置;第二步,出示南方地区图,关注武汉的相邻位置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关系;第三步,出示湖北省部分地区地形图,评价位置的优越性;第四步,出示湖北省行政区划图,找到与武汉相邻的地级市、自治州,并圈画出位置范围;第五步,出示武汉交通图,描述武汉交通位置的重要性,解释九省通衢的含义。培养学生在尺度的变换中感受区域美的情怀。
2.比较中欣赏差异之美
区域比较是认识区域差异性的基本方法,在对比中感受不同区域和同一区域内部的差异之美。例如在《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一课的学习中,首先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出示了1月份我国东西南北中8个城市的景观图,围绕“冬季各地景观差异”地理现象的感知,“等温线分布图”的研究工具的方法学习,“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地理规律的描述等内容,展开教学过程。感受我国国土辽阔,感悟“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的自然环境瑰丽多姿的差异美。
3.综合中感悟和谐之美
本人以初二地理认识国家部分的一节课《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为例,浅谈如何在地理学习中实现学科素养和地理美育的融合,即在综合中感悟和谐之美。
课堂教学以《千与千寻》动画片为情境,分析动画片中主场景油屋的原型温泉馆的建筑材料、屋顶形态和自然环境(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的关系,通过对多个自然地理要素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的分析,体现地理综合性,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在本课教学中不仅突出了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通过分析日本特色民俗感悟日本民居、民俗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人地和谐之美。
4.实践中升华情怀之美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地理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七年级下册《地方文化特色》一课的实践活动部分制定了2条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四合院、蒙古包模型,从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外观等方面感受不同地域的民居特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感受我国丰富的地方文化;通过观察模型,增强感性认识,比较分析蒙古包与四合院的差异,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形成理性认识,提高思想认知,最终形成和谐,文明,爱国的情感。
三、地理教学与美育融合的思考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教学与美育的融合应该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尝试。
1.充分挖掘地理学科中美育素材
我们要充分发掘地理教材的美育知识,运用艺术形式,使之具有审美价值,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形成地理素养的过程中,无痕地渗透美育,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接触美、感受美,在实践中表现出智慧美、创造美和心灵美[2]。
2.利用课堂教学阵地进行美育渗透
美育必须以教学过程为主要途径,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的各环节力求融入美育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中实施美育教育,给学生创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愉悦之中获得知识。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形成一种愉悦的情绪,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达到既定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素养。
总之,教师要让地理教学过程变成一泓活水,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审美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创设美的意境,充分运用审美的因素去感染学生,必将激起学生的审美感受,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使之既成为美的享受者,又是美的创造者,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就美好人格,享受美丽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李海波.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美育融合路径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0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