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模块化建设是语文课程融入专业群建设的重要举措,其整体思路包括设置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模块化课程,推行“必修+选修”的学分绩点制教学管理方式,编写适合模块化课程的新形态教材。实施过程中,五年制高职学校应着力建设“专业群组+模块组”双组融通的教师队伍,推行“专业渗透式”专业群语文课程教学策略,探索“微认证”形成性评价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专业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6-0068-05
【作者简介】孙雁北,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江苏无锡,214028)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语文教学。
一、五年制高职专业群语文课程模块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五年制高职语文服务于专业群建设的需要
五年制高职语文是一门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和工具,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及综合职业素养的主阵地。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语文融入专业群建设是五年制高职校“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教学情况中,语文却成为“副课”,在服务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一方面,多数五年制高职校沿用既有的学科化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语文课与专业课教学相脱离的现象,使得语文课程与学生职业岗位联系不紧密,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满足工作岗位技能所需,极大地影响了五年制高职校的办学品质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打破单一的课程设置模式,将五年制高职语文通过课程模块进行重新构建,使其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服务专业群建设,是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
(二)产业升级背景下,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
当今,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和产业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就要求五年制高职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根据地方区域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实现人才培养从单一的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创新密集型转换。一方面是国家、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低素质与低技能,这种落差造成了企业的用工荒和毕业生就业难的双重矛盾,同时这也是对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设计,将传统语文课程设置成岗位技能需要的不同模块,通过学生对不同课程模块的自由选择,实现其与不同职业技能相关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将语文基础课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专业课学习的实践中,以达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模块化课程的设置在实现五年制高职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其岗位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提升,为解决当前五年制高职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失衡找到了出路。
(三)语文模块化教学是提高五年制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语文是培养五年制高职生人文素养的主阵地,模块化教学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对提高五年制高职生人文素养更为有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择的灵活性。教师可结合职业目标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因需施教,因材施教;学生可根据所学专业和学习实际自主选择所学模块,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在职业情境与工作任务的完成中得到人文素养的浸润与熏陶。二是思想的渗透性。高职生较大学生相比,阅读量较少、知识面相对狭小,一些传统艰深的经典文章对他们来说,学习有一定难度。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中国古典文学阅读”模块化教学,通过趣味性、参与性强的教学设计,将艰深难懂的思想、哲理渗透到高职生实际生活与职业情境中,化思想为行动、化理论为体悟,让学生在实践中渗透思想,逐渐提升人文素养。三是内容的包容性。模块化教学的内容围绕一个主题,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如笔者所在学校语文课程中设置了“职场生活”模块“工匠精神”子模块,不仅包含了经典古文《庖丁解牛》、现代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还囊括了《考工记》节选、《惠山泥韵》节选等,学生对不同时空、不同文体的相同主题内容进行学习,更能产生不同的联想,在培育职业素养的同时,人文素养也得到提高。
二、五年制高职专业群语文课程模块化建设的整体思路
(一)设置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模块化课程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培养五年制高职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将岗位技能所需要的知识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学习模块。学生自主选择所需课程模块,自由组合,实现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无锡机电高职校专业群语文课程将传统的语文课程统整为以语言技能为基础、职场生活为核心、人文素养为拓展的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分设若干子模块,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学习目标也更为明确(详见下页图1)。学生可登录教务选课系统,预先了解语文课程模块的具体设置、所学专业需要的各项语文能力及相关学分设定,以此结合职业规划、岗位要求与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课程模块,并制订语文学习计划。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语文融入专业群建设之中,五年制高职生对语文的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单纯理论学习,而是沉浸在具体的岗位工作情境中,体会语文之“用”。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学习兴趣更为浓厚,岗位适应能力得以提升,增强了五年制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推行“必修+选修”的学分绩点制教学管理方式
在中国特色高水平五年制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大背景下,五年制高职校的各系部可根据专业群岗位需求,设置公共基础课所需学分。据此,五年制高职语文可根据专业群岗位语文需求制定学时、学分标准,[1]不同专业群的学生根据岗位能力需要,以“必修+选修”的方式进行选课。学生通过选择不同的语文课程模块进行学习,修得所需的课程学分,具体参见表1。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的设置,兼顾不同专业群对语文的不同需求,学生在职业情境中学习语文相关知识、习得相关技能,实現个性化、自主化学习。
(三)编写适合模块化课程的新形态语文教材
传统教材的编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本着“先知识、后实践”的教学原则,理论基础薄弱的五年制高职生对理论课的学习兴趣较弱,还影响了其后续对实践内容的学习。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语文课程更是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与专业课学习相脱节。编写适合模块化课程的新形态教材是将语文课与专业课相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所在学校尝试由学校、企业、行业三方共同编写教材,依据专业群建设和岗位能力要求设定教材内容,突出职教特色和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将国家教材校本化,完成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无锡机电高职校语文新形态教材借助“活页式”“手册式”等形式,设置基于工作任务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实践和应用理论知识,使学习从输入走向输出,完成对知识的深度建构。如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编写《中国古代经典诗歌》活页式教材,以网页设计为工作任务,通过对具有代表性中国古代诗歌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为每首诗歌做网页设计,将语文的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教学效果良好。
三、五年制高职专业群语文课程模块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教师培养:建设专业群组+模块组“双组融通”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在语文融入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语文教师既是“必修+选修”模块课程的教学实施者,又是新形态语文教材的主要编写者,这就要求打破以往单一的语文学科组的组别,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一起组建新的教师团队。无锡机电高职校尝试建立“双组融通”的教师队伍,将语文教师按四大专业群分成专业群课程组和语文模块组,通过不同的集群组合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合作开发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课程模块。专业群课程组要求语文教师走进企业,了解专业群建设要求,与专业教师一起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共同开发语文职业教学模块,从语文学科角度助力专业群建设。语文模块组根据专业群岗位需求,通过调研、分析找到不同专业群的共性岗位语文需求与个性化岗位语文差异,开发、组合“必修+选修”的语文课程模块。专业群组+模块组“双组融通”的教师队伍建设以同学科合作、跨专业合作的方式促进了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拓宽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助力语文融入专业群建设的教学改革。
(二)教学策略:推行专业渗透式专业群语文课程教学策略
专业渗透式专业群语文课程教学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职业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是植根于师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多赢策略。具体包含以下教学方法。
分层合作式教学: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学习任务,创设“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学习环境。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专业需要选择不同模块进行学习,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完成本小组的共同学习任务。其流程为选择模块—确定主题—合作探究—发布信息—总结评价。分层合作式教学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职业情境浸润式教学:设置典型工作情境为导向的教学行动,以工作任务引领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与职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设计教学过程,以是否完成工作任务作为检验教学的标准。其流程可概括为:工作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效果评价。如广告设计专业进行“外国经典文学阅读”模块的学习时,创设了为外国经典文学作品设计海报的工作情境引领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整合比较式教学: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职业工作情境进行信息筛选,重新组合,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建立新的学习主题。其教学流程可设计为:沉浸阅读—情感体验—比较重组—创生观点—交流评价。如设计经典课文中的“职场交流表达”“工匠精神”等研究性专题,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比较鉴赏阅读,探究全新的作品主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情感体验,适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学发展趋势,服务专业群建设。
(三)评价机制:探索“微认证”形成性评价策略
正如韦伯所言,学习和评价就像同一艘船的两只桨,应该齐头并进。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模块化课程设置加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课程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多元,但同时也给教学管理和评价带来一定压力。无锡机电高职校采用“微认证”的教学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完善模块化教学考核。“微认证”是当学生掌握某種技能、完成作业或达到课程计划中的相关要求时,就可以获得徽章,并作为一种便携式、可验证和无感知的学习证据。[2]教师预先设置各子模块的量化考核指标,在线上教学平台设置“微认证”插件,设定每个模块的学分比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模块学习任务获得认证徽章,教师可通过学生获得的徽章数量结合线下学习评价指标,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判定其是否通过本模块学习。“微认证”形式的评价策略将学习任务划分为微小、独立的单元,及时、直观的反馈机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将“微认证”的线上评价方式与线下多种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降低结果性评价带给学生的焦虑感,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个性化。
五年制高职生在选择“必修+选修”课程模块进行学习并获得学分的同时,还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学分互换,用其他与语文相关的各类活动成果替代选修课学分,丰富语文的学习形式,依据教务管理部门编写的《语文课程学分认定办法》予以学分认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借助多种形式的形成性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是比赛获奖互认:五年制高职生参加各级各类与语文相关的比赛获得奖项名次的,均可提交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进行学分认定。教务管理部门根据比赛的难度和学生获奖等级给予相应学分,如“文明风采”征文演讲比赛、“文明风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创业比赛等。
二是实践学分互认:鼓励学生通过参加校内、校外、社区、社团等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语文的各项能力,将语文学习从学校推广到企业、社会和生活中。教务管理部门根据实践成果的不同形式和等级给予学生相应学分,如话剧社话剧汇报演出、劳动礼仪值周的优秀事迹宣传、企业招聘会的就职简历撰写等。
三是1+X证书制度中X证书互认:1+X证书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在语文课程考核中融入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换学分制度。教务管理部门精选并认定各专业群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根据资格等级和过级率认定相应学分,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导游资格证、软件技术专业的网页设计师证书等。以证促教、以证促学,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窦菊花,何高大.公共英语课融入专业群建设路径及效果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5):56-60.
[2]汪维富,闫寒冰.面向开放学习成果的微认证:概念理解与运作体系[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6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