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蒙克绘画中的语言特征与情感表达

2021-08-11 12:18尚诚
收藏与投资 2021年7期
关键词:绘画风格语言特征蒙克

摘要: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版画复制匠,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蒙克在绘画中运用的情感表达方式是独一无二的,他在绘画中对死亡、爱情和病痛的描绘总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蒙克风格的形成和绘画中的语言运用,如笔触、光影、色彩和他对生命、爱情、死亡等主题的独特表达方式,来探讨蒙克在绘画中所运用的独特的绘画语言和情感表达方式。

关键词:爱德华·蒙克;绘画风格;语言特征;情感表达

一、蒙克绘画风格的形成

蒙克一生都在经历病痛、死亡和动荡。他有着不幸的家庭、悲惨的童年和充满爱恨纠结的成长经历,他是命运的歌者,命运却一次又一次将他推向深渊。他用色彩描绘了他惨痛的一生。在日记中他曾写道:“我的一生都在一个无底深渊边行走,有时我试着离开我狭窄的小路,加入那涌起旋涡的生活主流,但我总是发现自己被无情地拉回到深渊的边上……我曾试图把这些忧虑表现在我的艺术中,要是没有忧虑和痛苦,我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痛苦和压抑可以说是笼罩在蒙克画作之上的一层滤镜。

(一)“风云巨变”的社会大环境

蒙克出生在19世纪末的挪威奥斯陆—一个长期受中产阶级剥削和基督教徒压迫的“熔炉”。经济和文化因长期的压迫而得不到充分发展,许多艺术家都选择到经济相对发达、学术气氛相对浓厚的国外寻求发展。在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们的精神世界受到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也开始变得压抑和浮躁,许多思想家、艺术家开始关注社会现实,聚焦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世界。

(二)悲惨的人生经历

蒙克出生后不久,一场肺炎疫情暴发了,这场肺炎毫不留情地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蒙克生活在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中,父亲是一名陆军军医,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他还有四个兄弟姐妹。在蒙克五岁时,他的母亲罗拉就因肺结核去世。在这之后,蒙克的爷爷因精神问题去世,奶奶也同样死于肺结核。在接连失去妻子、父母的打击之下,蒙克的父亲精神失常,并开始有暴力倾向,对蒙克进行着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经历这些灾难后,蒙克的家庭就此败落,蒙克和他唯一的姐姐苏菲亚彼此陪伴,度过了艰难的岁月。蒙克14岁时,他的姐姐苏菲亚因肺结核去世。更令人悲伤的是,在蒙克的父亲去世后,妹妹恩格尔也患了严重的精神病,这一系列的打击使蒙克变得抑郁孤僻、敏感多疑,就像他本人所说,“疾病、精神错乱和死亡是滞留在我出生时摇篮周围的黑色天使”,死亡和疾病无休止地纠缠着他的生活。

二、蒙克绘画的语言特征

(一)蒙克绘画中的有力笔触

在蒙克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富有张力的线条。《病中的孩子》这幅画将杂乱的笔触凑成有节奏的线条,尤其是画中主人公小女孩身上覆盖的被子。蒙克将有力的线条层层覆盖在画布上,就像一重又一重的病痛压在这个小女孩的身上,与她苍白又模糊的脸颊形成了呼应。再看画面的右上角,蒙克将许多竖着的线条进行排列,像是倾盆大雨。蓝色的基调充满忧郁,给人一种悲伤压抑的感觉。这些线条垂直压在低头哭泣的母亲背上,暗示命运的艰难与不公。这幅画以有力的笔触,组成聚散交错的线条语言,让观赏者仿佛身在其中,一同感受着这对母女的辛酸和无助。

(二)蒙克绘画中的浓烈色彩

蒙克作品的画面用色非常浓烈,最为大众所熟悉的《呐喊》就是一例。蒙克本人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深藍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蒙克将这段话高度还原到了画布上:像火烧一样的天空、远处深蓝的海湾、被火焰染红的金黄的湖面,还有最中心捂着耳朵尖叫的扭曲的人。这幅画令人记忆深刻,却并不是因为画面中心呐喊着的人物形象。人类是最敏感的感官动物,首先吸引观众目光的是画面中强烈对比的颜色,“扭曲变形的线条跟色彩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把狂欢与痛苦扭成一团”[1],蒙克将黄、蓝这两个对比色运用得纯粹又极致。他在画面中没有过多地使用灰色,却还是令人倍感压抑,直击观者内心。

三、蒙克绘画的情感表达

(一)对“死亡”的敏感

在《病中的孩子》中,生病的少女是画面的中心人物,她面色苍白,依靠在白色的枕头上,眼睛看向唯一透亮的窗外,手还与坐在病床前痛哭的母亲相握。蒙克表达这个场景,是因为他在这之前因肺结核病痛失了母亲和姐姐,失去至亲带给他的阴影是无法磨灭的,他也将心中的阴影生动地再现到了画布上。画面中的女孩就代表着他的姐姐苏菲亚,而一旁身处黑暗之中的女性则代表他已死去的母亲,蒙克所绘的这个场景,是他想象中姐姐苏菲亚快要去世时看到了已经去世的母亲,她紧握着双手喃喃细语,同时她又看向窗外,暗示已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彼岸。蒙克将这些情绪都处理得微妙、生动,仿佛观赏者就坐在病中少女的床前,面对即将发生的一切,悲伤又手足无措。

(二)对“爱”的纠结

《青春期》是蒙克性意识觉醒时所创作的,那时的蒙克23岁。在很多人的23岁,爱情都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充满活力和激情,渴望爱与被爱,渴望体验爱情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体验,蒙克也是如此,可是年少时母爱的缺失导致他内心充满纠结。在《青春期》的画面正中,一位裸体少女正坐在洁白的床中央,唯美的脸庞被紧张、忧郁的表情充斥着。这幅场景讲述一位少女在午夜醒来,发现洁白的床单上有一片殷红,那是少女初潮所致,目睹这一切的少女慌张地用双手捂住并拢的双腿,似乎想要保护这羞涩又惊讶的秘密。蒙克笔下的少女并不唯美稚嫩,而是惶恐的、忧郁的,甚至带着一丝脆弱,“这正是蒙克的内心,是他对‘爱的纠结和忧虑”[2]。

蒙克对青春期的少女有着与其他艺术家大不相同的感受,爱情在蒙克的世界里也是与众不同的。《吸血鬼》就很好地诠释了蒙克眼中病态的爱情。《吸血鬼》在问世之后备受争议,有人也称之为《爱情和痛苦》。在画面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对相拥在一起的男女,但是却无法判断他们到底是恋人还是其他关系,也无法判断这位红发女性人物是在俯身亲吻埋在她怀里的男性人物,还是化身吸血鬼吮吸着他的血液。蒙克好像就是画面中的这位男性,无助而又虔诚。

(三)对“现实”的呐喊

蒙克是《呐喊》中面容扭曲形象的原型,他目光呆滞,紧捂着双耳,努力张大了嘴巴向着大地呐喊。蒙克也是《嫉妒》中慌张惊讶的旁观者,在目睹树林中亲吻的情侣时十分忧虑和无助。蒙克又化身为《忧虑》中无数的旁观者,他在血红天空的衬托下显得面色苍白,神态却又无比坚定,像是目不转睛地大胆地走向死亡。死亡和疾病的无休止纠缠使蒙克的内心越发纠结,孤僻和抑郁慢慢将他推向无底的深渊,但这个坚韧的少年始终没有放弃爬出深渊的机会,他总会通过艺术的表达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将痛苦和压抑转化为画布上的油彩。蒙克是死亡的歌者,命运剥夺了他体验幸福的机会,他却将自己的感官世界毫无保留地馈赠给了大众。

四、蒙克绘画的价值和影响

(一)蒙克绘画的地位和价值

爱德华·蒙克是一位真性情的艺术家,是命运的歌者,他的绘画作品都是真情流露的现实写照,有嫉妒、有忧虑、有恐惧。他是一位非常擅于运用感官去感知现实世界的艺术家,可以看出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简化主体之外的各种元素,突出主体的精神世界,他的呼唤式表现手法使他在表现主义上越走越远。

蒙克被认为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他对绘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是真真切切、毫不避讳的。他还在世时就已被世人所接受,他的绘画作品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在画中所表现的许多微妙的情感,比如在爱情里的嫉妒和惶恐、在面临死亡时的恐惧和逃避、在青春期时的羞涩和敏感等,都能引起观者的共鸣,也是人们在人生中不同阶段的真实体验。蒙克的绘画描述了人们内心所压抑的负能量,描绘出许多人心中的“炼狱”,那是摄影技术都无法展现的微妙的真相。所以,蒙克不仅成为表现主义的先驱,他也打开了现代艺术的大门,使擅于观察自然的艺术家们又多了一项技能:描绘主观世界。蒙克的绘画对那个时代有着非凡的意义,对巴黎、法国乃至欧洲都影响深远,他的绘画为之后兴起的许多流派解开了情感表达的枷锁。在他逝世之后,许多国家都举办了蒙克的绘画展览。

(二)蒙克绘画对表现主义的影响

蒙克对苦难经历的处理手法为德国的艺术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也引起了一大波热血青年的兴趣,使德国的青年艺术家们对新艺术有了不一样的见解。这为许多新兴的表现主义艺术家铺垫了道路,他们逐渐接纳并遵循“艺术应与人生体验相结合”这一创作原则,慢慢将“表现主义”这条路打通,开拓了绘画的新领域。20世纪80年代,德国出现的新表现主义也受到了以蒙克为代表的表现主义思想的影响,以自我的真情实感为主,运用具有表现力的绘画语言描绘主观世界。以蒙克为先驱的表现主义在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中国也曾掀起轩然大波。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美术馆的外公园栅栏上,展出了一场名为“星星美展”的绘画展览。在“文革”刚结束的那个敏感年代,表现主义就像一颗原子弹在中国的大地上降落,引发了一场关于“自由”的艺术运动。从那以后,中国艺术家的绘画主题也不再局限于“花鸟虫鱼”,也开始解放思想,关注复杂多变的主观世界。最为突出的是画家段正渠,他的作品非常简洁,但人物的刻画却非常有张力,直击人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五、结语

蒙克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的人生遭遇了種种不幸,但在艺术方面,他却是一个幸运儿。这都归功于他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伤痛毫无保留地挥洒在画布上。蒙克用他的画作将观者推向他那充满病痛和死亡的世界,让观者更清晰地体会到死亡的压抑、爱情的纠结和现实的锋利,也让观者的感官变得更加敏捷。正如蒙克所说:“我要描绘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眼睛的线条和色彩。我不是画我所见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我决不描绘男人看书、女人织毛衣。我一定要描绘有呼吸、有感觉,并在痛苦和爱情中生活的人们。”蒙克一生都在描绘内心世界,他不断地用艺术治愈着自己受伤的心灵,不断调动眼睛、耳朵去感受现实。蒙克富有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和他所运用的绘画艺术语言也向世人阐明,通过人的神经、内心、头脑和眼神所表现出来的绘画形象,就是艺术。

作者简介

尚诚,1997年3月生,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画保护与修复。

参考文献

[1]赖星禧.论蒙克《呐喊》的情感交流[J].美与时代,2017(3):70.

[2]徐影.论蒙克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08(14):21.

猜你喜欢
绘画风格语言特征蒙克
树林里那看不见的稻田
“生盐长醋”树与“神秘化糖”果
名画《呐喊》中的人原来不是在呐喊
Zhejiang Publishes Chinese Edition of Edvard Munch: Complete Paintings
浅析梁楷的绘画风格及成因
浅析刘小东绘画风格的当代意味
物流英语的语言特征及翻译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潘玉良油画的艺术特点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