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艺术市场经历了极为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画家对市场有着不同的态度与看法。本文将中国古代书画市场分为雇佣性市场、自由性市场的萌芽和自由性市场的成熟三个阶段。本文以这三个市场阶段为背景,对不同社会文化影响下画家的市场意识进行分析。
关键词:市场意识;艺术市场;中国画;扬州八怪;徽商
中国的艺术市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画家对市场的态度与看法也随之表现出不同的变化。在《中国古代艺术市场探幽》一文中,李向民与成乔明先生将古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分为了寄生性艺术市场、雇佣性艺术市场和自由性艺术市场三个阶段。在总结其内容与方法的基础上,我认为书画市场表现为雇佣性市场、萌芽的自由性市场和成熟的自由性市场这三个阶段。画家的市场意识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自汉至魏晋—雇佣性书画市场
书画买卖在汉末已经初见端倪,以“佣书”“佣画”的形式满足着人们的审美需求。这时的创造者以画工、画匠为主,他们按照雇佣者的要求进行创作,表现的是一种人身雇佣关系,画工、画匠的个人劳动是这种雇佣关系中用于交换的商品。
到了魏晋时期,书法最先在市场中发展起来,创作主体开始转变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士大夫群体。因为社会动荡,传统的儒家思想不能满足士大夫阶级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于是他们纷纷转向对个人的内在求索,道家逐渐被重视,玄学在此时开始兴起,书法被用来抒写个人情怀,那些直抒胸臆的作品受到了追捧。随着书法市场的兴起,士大夫群体也开始参与市场贸易,书画市场呈现出了自由性市场萌芽的特点。《南史·萧子云传》中的记载便证实了这一点:“(萧子云)出为东阳太守。百济国使人至建邺求书,逢子云为郡,维舟将发。使人于渚次候之,望船三十许步,行拜行前。子云遣问之,答曰:‘侍中尺牍之美,远流海外,今日所求,唯在名迹。子云乃为停船三日,书三十纸与之,获金货数百万。性吝,自外答饷不书好纸,好事者重加赂遗,以要其答。”①在此“交易”过程中可以看出,作品的商品属性已经逐渐被书画家接受,但画家的市场意识在此时还远未成型。一方面是因为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经济萧条,在混乱的社会状态之下,市场发展缓慢,没有促成画家建立市场意识的条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画作本身仍未被定义为商品,在士大夫心中,作品是抒发情感的个人所有物,他们虽意识到了作品所具有的商品属性,但并未认可也无需进行以此牟利的市场操作。
二、由唐到元—自由性书画市场萌芽
唐宋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自唐开始,书画艺术备受皇家推崇,宋时更是成立了皇家画院,集纳了不少人才,培养出如王希孟等技艺卓越的画家。此时的画家主要分为院体画家和文人画家。院体画家享受俸禄,唯一的使命就是创作宫廷需要的艺术作品,根本无需考虑尚未成熟的市场。
在平民阶级兴起和统治阶级的影响下,书画艺术在全社会备受追捧,艺术市场空前活跃。上至宫廷画院,下至北宋汴梁的市集、南宋临安的勾栏瓦子,都反映了大众热切的文化需求。职业画家、中介、画店……书画市场的各种要素纷纷出现。但书画市场表现出的繁华并未吸引文人画家投身其中。宋代开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理学成为此时的正统思想,士大夫阶级接受了儒家“志于道、依于仁、据于德、兴于诗、游于艺”“重义轻利”的核心内容,艺术在这些领朝廷俸禄的士大夫眼中是超功利性的,是聊以自娱的产物,但他们能够了解当时的市场操作,并在对其的观察中表现出了收藏意识。黄庭坚谈道:“古来以文章名重天下,例不工书,所以子瞻翰墨,尤為世人所重。今日市人持之以得善价,百余年后,想见其风流余韵,当万金购藏耳。”但此时的画家主体—文人画家,在文化思想的束缚之下和耻于言商的心态之中,主动和市场割裂开来,与市场保持着距离。
三、明清时期—自由性书画市场成熟
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空前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社会经济的繁荣下,自由性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这一过程中,富甲天下的徽商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徽州商人长期受中原文化影响,接受过一定程度的儒家教育,为了改变其在“士、农、工、商”四民之分中最卑微的地位,徽商通过与文人士大夫接触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贾而好儒成为他们的一大特点。于是,他们不遗余力地购买、收藏书画作品,成为书画市场中最大的购买主体。
此时江南一带远离朝廷,受政治波动的影响很小,并且经济繁荣、交通便利,不少文人、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汇聚于此。画家主体的多样加上徽商在经济上的扶持,画家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表现出文人画家职业化和职业画家文人化的趋势。画家逐渐挣脱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在市场繁荣的诱惑下纷纷开始重新审视市场,在转变之中萌生了初始的市场意识,具体则表现为以下四点。
(一)文人挟以自持的礼乐文艺传统被改变
徽商身为艺术市场最大的收藏者与投资者,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他们追求高雅风流,以文化来修饰自己,因而大兴“养士”之风。明末在董其昌的推崇下,倪瓒的绘画成为社会的收藏热点,以弘仁为代表的新安画派作品显示出了倪瓒的精髓,受到了徽商的追捧。在双方审美追求相似的情况下,画家逐渐不抗拒通过市场来获取个人利益。弘仁就在接受徽商物质支持的同时创作作品以表示“回报”。此时在画家眼中,作品的商品性已经完全展现了出来,他们通过交易来满足个人需求。
到了扬州画派,画家们更是摆脱了“以画为业则贱,以画自娱则贵”这种非功利性艺术观念的束缚。郑燮直接表明“写字作画是乐事亦是俗事,士大夫不能立功天地,安养生民,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并且开出了确切的润格。此时,书画作品在被画家赋予了商品属性的基础上,其价格也被市场精确衡定。
(二)作品面对市场,走向雅俗共赏
传统文人画往往为画家提高修养和怡情悦性的产物,包含着高深的思想境界,体现着个人的精神追求。扬州经济的繁荣使得市民阶级开始有兴趣、有能力去消费艺术品,艺术品的受众逐步增多,不再为上层社会所独享。以往的文人画所表现的超凡脱俗的精神不再适应市民阶级的文化需求,于是“喜新尚奇”成为社会的新风尚。
在这种文化环境下,画家们受市民喜好影响开始改变绘画的内容题材、风格手法,来回应这批新购藏者的诉求。“扬州八怪”一改注重笔墨塑造、表现意境的传统,转而选取花鸟作为他们创作的主要题材。他们的作品造意新奇,用笔大刀阔斧,颜色浓重艳丽,创新了绘画的表现形式,“怪”是他们最突出的绘画语言。
(三)艺术中介为画家的市场化操作提供便利
自宋代开始,画店、画铺就已经出现,艺术经纪人作为一个新兴工作推动着市场的发展。明清时期,此类艺术交易场所已十分普遍,除了负责销售、装裱等工作任务,很多画店老板同时担任着艺术经纪人的角色,书画家与收藏家通过他们建立了联系。这个“中间人”的市场地位受到了画家的认可,他们通过画店展示销售作品,了解藏家的评价与偏好……画家在这种类似初级画廊的流通渠道中运营着个人作品,介入市场之中。
(四)主动地培养藏家
商人位于传统“士农工商”四民之分的末流,社会地位低下。在徽商不遗余力地提升自身地位的同时,画家们也身体力行地回应着这群主要的收藏购买主体。在金农身上就发生过为盐商解窘的故事,显示出了当时画家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对待商人的态度,既帮助徽商化解了窘境,更是在满足徽商虚荣心的同时拉近了自身与潜在买家的关系,展现出了培养藏家的意识。
随着徽商的衰败,扬州的艺术市场也开始衰落。清后期众多画家聚集在上海这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商业城市,海派画家就此繁荣,它的发展进一步规范了艺术市场。在扬州画派画家们的基础之上,海派画家的市场意识更为成熟,他们完善了艺术品价格的制定方式,在团体的互助之下共同开拓市场。同时,除了上述扬州画派画家的市场行为,海派画家还有了一定的推广意识。这种推广 一方面通过传统的人际关系进行,例如王一亭就利用自己的商业人际关系帮助吴昌硕开拓市场;另一方面表现为海派画家对新兴媒体的使用,海派后期新闻出版业开始兴盛,不少画家便通过这个渠道推销自己,刊登宣传广告。海派的画家们已经开始自觉地进入艺术市场,并主动采用一些积极有效的方式开拓市场。画家的市场意识在形成发展中表现出了利弊两面,一方面画家们在与市场的接触中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语言,而另一方面他们又过于考虑市场的需求,极力地迎合买家的喜好,使得艺术再一次陷入僵化的困境。
四、结语
中国画历史悠久,艺术市场的生成变化在无形中也影响了中国画风格的变动。画家主体从最初的画工、画匠变为在朝的文人、士大夫,在市场兴盛之时又变为文人或具有学识涵养的职业画家。画家的市场意识也伴随着这些变革而发生变化,从最初将个人劳动看作商品,到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轻视市场,甚至形成贬低职业画家的风气,再到明清时期画家积极主動地靠近市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市场像一把双刃剑影响着艺术创作,它一方面推动着艺术更新自身的表现语言,而另一方面又令画家过于注重市场价值而忽视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使得画家无法良好地平衡艺术与市场的关系,使艺术走向了僵化。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书画市场的梳理与总结,旨在帮助当下的画家打破对市场的传统认识,为那些被市场乱象所迷惑而无所适从的画家们寻找一个合理、准确的认识市场的窗口,使他们在意识到市场重要性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减少市场对艺术创作的不利影响,进而使艺术的发展道路更加规范。
作者简介
孙莹,1995年9月生,女,汉族,陕西咸阳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艺术管理专业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品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天羽,杨莉萍.由“润例”看海派书画家对艺术市场的影响[J].艺术市场,2008(1):104-107.
[2]成乔明,李向民.中国古代艺术市场探幽[J].民族艺术,2007(3):58-64.
[3]章利国.中国古代的书画市场[J].艺术市场,2003(4):94-95.
[4]徐建融.文人画和士人画[J].国画家,2008(1):9-12.
[5]张长虹.明末清初江南艺术市场与艺术交易人[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2):20-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