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浩翔
摘要: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博物馆讲解也有了新方式。用短视频传播传统文化,符合现代技术改革与现代文化表现的要求,也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尝试通过“云讲国宝”作品案例,分析短视频讲解的优势与特点,为博物馆讲解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短视频;讲解
随着“互联网+博物馆”模式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将更多的馆藏资源应用于数字化传播平台。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大多数博物馆不得不选择闭馆,如何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博物馆所藏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成了每个博物馆必须考虑的问题。直播方式的出现,为各大博物馆提供了思路。疫情期间,博物馆纷纷推出了云观展直播和大量短视频,为观众普及传统文化。2020年5月18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共同主办的“国宝讲述人(云讲国宝)—全国文博在线讲解直播推介活动”正式启动,B站为本次活动的独家实施平台。主办方共收到千余条参赛视频,有28个省(市、区)的200多家博物馆选派代表参赛,也有众多B站UP主(内容上传者)提交个人作品参赛,向网友呈现了精彩的短視频讲解。火热的短视频讲解,是否会成为未来博物馆讲解的一种新方式?相较于传统博物馆讲解,它又有怎样的优势与特点?本文对此作出了解答。
一、讲解短视频的优势
(一)制作成本低
随着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拍摄、剪辑等视频制作技术的简化与普及,让制作短视频成本大大降低。许多博物馆对宣传教育不够重视,也无法获得充足的财政支持。讲解短视频正符合博物馆“小成本、大效果”的期望。只要工作人员能够挖掘馆内文物特色,学会基本的拍摄方法和推广策略,就能用手机或相机拍摄和剪辑短视频,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二)时间短、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符合大众浏览习惯
传统博物馆讲解受限于陈列展览的内容,可借助的道具十分有限。短视频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展示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切换不同的场景,丰富讲解内容以达到讲解目的。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忙碌,空闲时间非常少,移动网络的普及下,人们越来越适应碎片化阅读方式。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更加热衷于通过观看几分钟甚至几十秒钟的短视频来获取知识信息或者放松身心[1]。
(三)不受时间空间影响、传播效果大
传统的博物馆讲解受时间与场地的限制,听众数量十分有限。1小时的讲解现场最多支持30~50位观众聆听。但短视频讲解却可以不限人数,做到随时播放和回看。优质的短视频点击量可达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对比传统讲解,传播效果显著提升。
二、《云讲国宝》作品特点
笔者研究了《云讲国宝》获奖作品以及点击量较高的视频,发现优质的视频一般会具备以下特点,可作为博物馆制作短视频的参考。
(一)画质高、画风美
随着拍摄设备的不断升级以及制作者拍摄剪辑的技巧进一步熟练,短视频的画质愈趋精细,能让观众欣赏到文物的细节之美。更多的UP主也开始通过精美的妆容服饰来复原古人的穿着打扮,与文物讲解相得益彰。以短视频“把浪漫的爱情穿到身上是种什么体验呢?”(来自UP主:中国丝绸博物馆)为例,讲解员身着清朝女款服饰,讲解了一件以《西厢记》故事为绣制主题的清代女褂,观众在镜头下还能看到其精细的刺绣与人物故事图纹,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二)注重趣味性
“有趣”可能是时下人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词汇。讲解内容是否有趣,也是决定视频能否从浩如烟海的短视频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一部优秀的博物馆短视频作品,往往能立足于馆藏文物或遗迹本身,从藏品中获得灵感,找到与观众有共鸣的视角,发掘有意思的故事,展现有深度的知识,提供有愉悦感的体验,能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有机融合。具体地说,成功的作品应该符合以下三个要求:1.满足观众的好奇心。2.满足观众的求知欲。3.有趣[2]。例如视频《神兽“整容记”》(UP主:讲解猿杜宇),首先以有趣的标题吸引眼球,然后生动讲解了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石犀”是如何经历一步步的文物修复与保护工作才旧貌换新颜的。讲解员用“去角质”“敷面膜”“微整形”等词汇,类比了文物修复的不同步骤。文物修复是观众较少了解的博物馆幕后工作,讲解这一故事本身就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而其中具体的修复手段则满足了观众的求知欲,用生活中时髦用语包装解说,满足了观众的趣味心理。
(三)广泛的包容及吸收
这次《云讲国宝》除了有专业讲解员外,也为非博物馆专业人士开辟了参赛通道。文化明星、游戏开发者、音乐制作人、主持人等各行业人士都参与了文物讲解,他们从自身的专业出发提供了许多新颖的角度。例如UP主“柳青瑶本尊”,通过演奏各种乐器的方式,展现了敦煌乐舞、壁画与各种民族乐器的魅力;UP主“装束复原”以服装秀的形式,展示了二十五套历代装束的特色。可见从自身的专业出发,激发“跨界”的创意讲解方式,能使观众眼前一亮。
三、短视频讲解对传统讲解借鉴意义
短视频是博物馆讲解的一种新载体,它与传统博物馆讲解既有联系又有差别。针对短视频讲解的优势与特点后,传统博物馆讲解也许能从中借鉴一二。例如,注意穿着打扮,在特定讲解场合穿戴传统服饰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讲解时利用平板电脑或小道具,展示更多展品相关信息,引导观众从细节出发观察文物;讲解语言应更加生活化,讲述方式可以更加有趣生动;同时,应该挖掘藏品背后的知识元素,只有深入研究才可能将某一主题讲透彻并挖掘新颖的讲解角度。
四、结语
UP主“雁鸿Aimee”在视频中说:“我眼中的国潮,就是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现代技术改革与现代文化的表达,既有传统的底蕴,又有传统时尚的潮流。”短视频符合现代技术改革方向与现代文化的表达趋势,借助短视频讲解,能达到显著的传播效果。当然,在制作短视频时也应当考虑,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是否过于片面,观众是否能形成系统化的认识,追求趣味性的同时,是否会走向泛娱乐化?在追求大流量的时代,博物馆必须打造高质量短视频,完成从信息思维到故事思维的转变和快餐思维到文化思维的转变[3]。任何一种新的传播方式都存在利弊,但只要清楚认识并加以善用,便能做到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姚莉.浅析新媒体时代短视频的传播策略及效果[J].新闻文化建设,2020(10):120-123.
[2]杨天丽.短视频:新媒体时代下博物馆宣传教育的新阵地[J].东方收藏,2020,132(17):80-83.
[3]张琪.如何打造引人追捧的文物类短视频作品[N].中国文物报,2021-5-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