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的“四要”与“四不要”

2021-08-11 11:51李安峰李绪青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7期
关键词:四要四个自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李安峰 李绪青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主要载体,也是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平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要做到“四要”,即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四不要”,即不要立场不稳、信仰不真,不要史观不正、引导失误,不要信口开河、言过其实,不要缺乏自信、没有底气。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四要”;“四不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7-0014-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帮助新时代大学生认清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内在规律,增强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主要依托。在新时代,不断加强“纲要”课程教学和学科建设,教师要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要”与“四不要”,厚植这门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功能。

一、学思践悟:在“四要”上下足真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纲要”课是围绕“四个选择”,向大学生系统地讲述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教师必须在“四要”上下足真功夫。

(一)学而不厌,实实在在地“真学”

学习好中国近现代史是每一位“纲要”课教师的基本能力要求,如果不能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真正准确地把握好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线索和规律,就不可能向广大学生讲透“四个选择”,进而可能导致偏离课程的核心目标。教师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可以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和“两大历史任务”的提出,最直观地感受先进的阶级为挽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不懈探索,认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成为人民最终选择的内在逻辑,以此真正上好“纲要”课,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纲要”课教师应端正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态度,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学,并养成一种学习习惯,摒弃学而不精、不思和照本宣科的机械学习,真正把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作为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和增强工作能力的最佳途径。在认识上,教师要明白学习的初衷、价值和意义,认识到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是培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在方法上,要全面系统而有重点地学习,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要把握主流和本质,认清重大历史事件的实质,汲取规律性的认识;在态度上,要摆正心态,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真学,拿出精力、挤出时间,要有吃苦的精神,让学习常态化,持之以恒;在学习中,教师应该结合近现代中国的国情和发展历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答问题,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始终。

(二)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地“真懂”

真懂和真学紧密相连,真学是真懂的前提,真懂是对真学的深化和悟透。真懂不是只停留在字面和表达上,而是要懂得精髓和实质,不是只懂一面而忽视全部,而是要懂得全面、整体。真懂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较为系统和完整地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因此,“纲要”课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真学上,而要在此基础上真懂,融会贯通,不断升华,所以“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必修是真学的根本,修好是真懂的本质要求。

真学不一定真懂,毛泽东曾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1]这句话也适用于“纲要”课教学,作为教师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一定要在真学的基础上真懂,掌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而不是零碎地、割裂地认知历史,否则就无法了解规律性、实质性的内容。真懂的关键就是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方法论入手,理解“两大历史任务”和“四个选择”的内在逻辑性,把我们党的百年历史与1840年以来的历史衔接起来,把握好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清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的实质与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一脉相承的,从而深刻领会“四个选择”是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夯实信仰,内化于心地“真信”

用科学的历史观认识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知昨天、行进于今天、奋斗为明天。近代,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面对民族危机,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一次次的失败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所以,真学、真懂中国近现代史的立足点就是真信,真信既是一种思想的收获,更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言的力量转化,只有真信才能夯实信仰,才能有底气坚定党的历史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就要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中國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要特别注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2]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主题和主线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也唯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因此,“纲要”课教师通过内化于心地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引导他们增强“四个自信”。

(四)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地“真用”

用是学的目的,真用才能有实效,“纲要”课教师真学、真懂、真信的最终目标就是真用中国近现代史,学而不用或用不好就等于无用,要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根本目的。只有真用,才能让中国近现代史变成改造思想、推动进步的力量,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教师真用中国近现代史的过程也就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把“四要”融会贯通,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和夯实师生理想信念基础的过程。

教师要把真学、真懂、真信中国近现代史统一到真用上。首先,充分发挥“纲要”课授业解惑和资政育人的作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通过课程设计和阐述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他们的参与性,帮助他们认清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启发他们探寻真理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刻理解“四个选择”的必然性,深刻领会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性,从而坚定信念,永远跟党走。其次,培育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抵制社会错误思潮的侵蚀。“纲要”课教师必须利用好手中的“武器”,借助课堂这一主要平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分析这些错误言论的实质,结合大量史实教会学生认清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他们抵制错误言论和思想的自信心。真学、真懂、真信是为真用准备的,只有真用,才能让中国近现代史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说服力。

二、坚定信念:与“四不要”彻底划清界限

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为此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教师应该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深厚的理论和史实功底赢得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坚决与“四不要”划清界限,做学生喜爱的人。

(一)不要立场不稳、信仰不真

立场和信仰就是思政课教师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3]所以,“纲要”课教师必须坚定信念,言行一致,率先垂范,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心中的真、善、美,引导其健康成长。

当下,有些教师不屑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知识教育才是第一位,尤其在大是大非面前政治头脑不清醒,立场摇摆不定,甚至发出不良言论,突破了人民教师的底线。为此,“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是根本的原则。“纲要”课教师必须站稳立场,政治态度鲜明,要对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层次,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设计教学内容,结合史实帮助学生分析并讲清问题,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坚定信仰中真正落实到位。

(二)不要史观不正、引导失误

如今有些人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片面割裂历史,任意肢解史料,对中国近现代史中人物的评价和重大事件的阐述严重违背史实原则。他们伪造历史,污蔑英雄,颠倒黑白,背弃实事求是的原则。他们的目的就是否定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这些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已经影响到一些教师,以及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为此,“纲要”课教师必须要坚守政治底线,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决批驳和抵制错误思潮。

“纲要”课教师的历史观,就是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认识,既具有客观性,更强调政治性、史观正确,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看问题,其角度和得出的结论就经得起历史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要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正确导向。”[4]唯物史观是我们认识世界及其社会发展规律的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我们党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胜利的思想武器。“纲要”课教师要掌握好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和国史观,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要敢于亮剑、勇于发声。

(三)不要信口开河、言过其实

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传递信息和授业解惑,优美的、规范的、符合教学需要的语言不仅能阐明知识内容,而且也能优化课堂教学,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因此,语言沟通是“纲要”课教师必备的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自己不知道、不了解的事物,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明,对于自己知道和熟悉的内容,更应该符合实际地阐述,不要信口开河、脱离事实地夸夸其谈。

“研究无禁区,宣讲守纪律”,这是“纲要”课教师必须坚守的原则。当下,有一些教师忘记了自己特殊的身份,加上知识储备有限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时不时会讲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乃至信口开河,言过其实,看似吸引眼球,实际上不仅损害了教师的形象,而且会严重误导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为“纲要”课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要有清醒的认识,课堂上什么可以讲,什么不能讲,什么内容可以扩充,什么史实不能延伸,什么事件要讲清楚,什么人物如何评价等,对这些内容的讲授一定要有底线和规矩,绝不能信口开河,只有守护好“主渠道”的阵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才能向学生实事求是地讲解好中国近现代史、讲清楚“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四)不要缺乏自信、没有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5]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落后挨打、任人宰割的屈辱史,这会让人没底气,产生历史不自信,但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和内在规律的清醒认识,就会从不自信转为自信,因为历史和人民见证了“四个选择”的必然性,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

近代以来,为改变中华民族屈辱的命运,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许多先进分子和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救国救民的探索,但是都失败了,直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随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民族独立,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和改革的新时期取得了彪炳千秋的巨大成就,这些都是自信的源泉,也是“纲要”课教师自信的底气。我们的自信不是来自屈辱的近代史,而是源自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不懈探索,来自于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功。所以,“纲要”课教师要有自信心,有能力、有底气地利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党史史实,教育广大学生堅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2]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N].学习时报,2011-09-06(1).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7(2).

[4]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N].人民日报,2015-08-01(1).

[5]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 编辑∕丁俊玲

猜你喜欢
四要四个自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略论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四要”
离子反应学习中的“四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初中英语课堂要做到“四要”
创设有效情境体验之“四要”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