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风险防控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控制风险增量、减少风险存量,社保经办机构在开展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之初,应先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对机构核心业务及相关支撑活动进行全面“体检”,精准识别业务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有的放矢制定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风险评估工作一般由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4 个主要过程组成。
风险识别,指在风险事件发生前,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查找社保经办各项业务及支撑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影响业务目标实现的内外部风险因素的过程。社保经办机构应当在分析业务现状的基础上,以制度流程的建设和执行为重点,采用查阅制度流程文件、访谈部门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对业务单据进行穿行测试、分析历史案例等方法,查找各业务活动及环节存在的风险隐患,逐一梳理后形成基本的风险事项清单和风险分类框架。
其中,制度流程文件作为社保业务合规化的标准,是风险识别的依据,同时制度流程文件的更新反映了社保业务的重点关注方向,可从中挖掘时效性较强的重要风险隐患;由于社保业务专业性较强、政策差异大,一线业务人员更熟知高风险业务及风险隐患分布,因此对部门负责人或业务骨干进行访谈可识别出更贴切、更符合实际情况的风险因素;穿行测试重点追踪制度流程中的关键业务单据,能够有效检验相应控制程序及措施是否得到恰当执行;此外,对违规、舞弊等历史案例进行剖析,也可直接有效识别出业务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风险隐患。
图1 风险评价流程图
表1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价标准示例
风险分析,指对识别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风险发生的主要动因及影响。风险分析的核心在于风险动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若风险动因分析存在遗漏,可能导致风险点防控不全面,从而影响风险防控效果。社保经办机构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征和机构实际情况,对照业务目标及制度流程控制标准,充分考虑可能造成风险的各项要素及影响,最终形成风险数据库。例如,针对待遇领取环节可能存在的待遇核定错误风险,分析发现,造成这一风险的主要原因包括:申请人或参保人提供虚假材料;多地参保,征缴信息未归集;经办人员输入错误或操作不当;经办人员 私或舞弊等。该风险发生后会直接导致社保基金损失。
风险评价,指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设计风险评级模型,明确风险评价标准,细化风险评价维度,对经办风险进行科学合理评价、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风险等级一般分为重大风险、重要风险和一般风险。问卷调查法是风险评价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大量样本的调查分析,并赋予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人员以不同的权重,将定性和定量方法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高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具体流程如下:
社保经办机构应从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个维度,科学合理设置风险评价标准。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以及风险发生后给机构带来的损失高低程度,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级。风险评价标准的设置应尽可能细化,且必须与社保经办机构的运营管理目标相适应,符合机构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
风险评价调查问卷是在风险分析阶段形成的风险数据库和风险评价标准基础上形成的。社保经办机构在编制风险评价问卷时,应综合考虑工作量和评价事项进行设计,必要时应当进行评价培训,确保评价人员在进行评价时,对评价内容充分掌握,评价问卷为评价人员准确客观的意思表达。
需要注意的是,风险管理部门回收调查问卷后,需对未评分、评分未完成、所有评分均相同等无效问卷进行剔除,然后根据评分情况和岗位权重汇总计算评价结果,确认风险等级。然后,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纵轴,风险发生后的影响程度为横轴,绘制形成风险图谱。其中,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均较高的风险为重大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中等的为重要风险,其他为一般风险。具体各风险等级的区间分布可由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风险应对,指风险防控落地的关键环节。社保经办机构应当将重大风险作为重点防控对象,根据风险发生的原因完善相应管控措施,并贯彻落实。实质上,高质高效的风险应对体系应当涵盖制度和信息技术两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技术对各行各业业务开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凸显,社保经办机构应当着力构建“制度+技术”的全方位、多层次风险防控新格局。在制度层面,应当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起业务标准体系、内控标准体系、分级审核机制、权限制约机制、检查评估机制等有机结合的社保经办风险防控制度体系;在信息技术层面,要积极推进业务流程及各项管控措施进系统,加快打通系统接口,强化数据核验比对和稽核检查功能,不断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监控机制,实现对重大风险的实时跟踪和动态监测,提升风险防控工作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风险评估并非一次性工作,由于风险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实践中社保经办机构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进行风险研判,并至少每年开展一次全面、系统的风险评估工作。社保经办机构还应当不断创新、完善风险辨识的方法和手段,让社保经办风险及各类社保违法违规行为“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