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引路
黑色的光亮
余秋雨
中国,有过一种黑色的哲学。世人又將之称为“显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但是,这两大显学,却不能长久共存。墨子熟悉儒家,但终于否定了儒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无差别的“兼爱”,否定了儒家有等级的“仁爱”。他认为,儒家的爱,有厚薄,有区别,有层次,集中表现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又有亲疏差异,其实最后的标准是看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因此核心还是自己。这样的爱,是自私之爱。他主张“兼爱”,也就是祛除自私之心,爱他人就像爱自己。
《兼爱》篇说——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这段话讲得很明白,而且已经接通了“兼爱”和“非攻”的逻辑关系。是啊,既然“天下兼相爱”,为什么还要发动战争呢?
墨子的这种观念,确实触碰到了儒家的要害。儒家“仁爱”的前提和目的,都是礼,也就是重建周礼所铺陈的等级秩序。在儒家看来,如果社会没有等级,世界就成了“平”的,何来尊严,何来敬畏,何来秩序?但在墨家看来,世界本来就应该是“平”的,只有“平”,所有人才有尊严。在“平”的世界中,根本不必为了秩序而敬畏什么上层贵族。
儒家的仁爱,由于太讲究内外亲疏的差别,造成了人际关系的迷宫,直到今天仍难于走出。当然,不彻底的仁爱终究也比没有仁爱好得多。
更奇怪的是,上层社会终于排斥了墨家。上层社会不会不知道墨家的崇高地位和重大贡献,例如,就连早已看穿一切的庄子,也曾满怀钦佩地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就连统治者视为圭臬的法家,也承认他们的学说中有不少是“墨者之法”;甚至,就连大家都奉为经典的《礼记》中的“大同”理想,也与墨家的理想最为接近。但是,由于墨家所代表的社会力量是上层社会万分警惕的,又由于墨家曾经系统地抨击过儒家,上层社会也就很自然地把它从主流意识形态中区隔出来了。
秦汉之后,墨家衰落,历代文人学士虽然偶有提起,也往往句子不多,评价不高,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清代后期。
这种历史命运实在让人叹息。
但是,情况终于改变了。一些急欲挽救中国的社会改革家发现,旧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改变,而那些数千年来深入民间社会的精神活力应该调动起来。因此,大家重新惊喜地发现了墨子。
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号中,独独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宗师。后来他又经常提到墨子,例如:
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梁启超先生更是在《新民丛报》上断言:“今欲救亡,厥惟学墨”。他在《墨子学案》中甚至把墨子与西方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培根、穆勒做对比,认为一比较就会知道孰轻孰重。他伤感地说:“只可惜我们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里两千年,今日我们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伦理精神、科学精神的民族。
孙中山和梁启超,是真正懂得中国的人。他们的感慨中,包含着历史本身的呼喊声。
墨子,墨家,黑色的珍宝,黑色的光亮,中国亏待了你们,因此历史也亏待了中国。
那么,千说万说,墨子四处传播的道义中,有哪一些特别重要,感动过千年民间社会,并感动了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呢?
我想,就是那简单的八个字吧——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希望人们在概括中华文明传统精华时,不要遗落了这八个字。
(选自《中国文脉》,有删改)
技法提炼
1.正反对照,褒贬鲜明
议论文中将两种迥然不同的观点或论据放在一起,通过对比,使人们对“是非真伪,善恶美丑”了然于胸。运用正反对照法,能使文章褒贬鲜明,主题得到深刻体现。《黑色的光亮》一文多处运用正反对照,把儒家的“有厚薄,有区别,有层次”的“仁爱”,与墨家的“祛除自私之心”“无差别”的“兼爱”对照,把儒家的以“礼”为“前提和目的”的有等级观念的“爱”,与墨家的没有等级观念、公平、平等的“爱”对比。两相比照,境界高下立见。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提升说服力
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深刻有力,说服力大大提升。一是引证法,如引用墨家《兼爱》篇名言:“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让人直接感受墨家言论,并理解、认可其思想,从而认识到作者立论的科学、准确。二是例证法,列举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号中的做法,及梁启超先生在《新民丛报》中的言论,论证了他们对墨家之“兼爱”思想的高度认同,令人产生共鸣。
学子佳作
心怀敬畏,尊重规则
温 禄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言:“世界上只有两件东西能深深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确实,规则约束人的行为,也让人们敬畏和尊崇!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者,正圆之器;矩者,正方之器。”无规不成圆,无矩不成方。只有大家都遵守规则,社会秩序才能稳定,个人才有立身处世之本。去年,中国游泳协会制定了“运动员只有体能测试达标才有资格参加全国游泳冠军决赛”的规则,所有运动员都必须遵守这一规则。如果没有通过体能测试,就没有资格参加决赛。无论是世界冠军,还是一名普通运动员,概莫能外。如果规则“朝令夕改”,不仅不能服众,还将对整个行业或社会秩序造成混乱。
2020年高考取得江苏文科第一名成绩的白湘菱,由于历史选修成绩是B+,致使她无缘清华、北大。原因是江苏现行高考政策要求,大学录取除了要看考生的高考成绩,还要参考其选修等级。而清华、北大两所高校对选修科目的等级要求是必须达到A+。新闻报道后,许多网友认为如此优秀的人才理应有最好的学习平台,如果连省级高考第一名的学生都上不了清华、北大,不仅可惜,也不公平,希望这两所学校能够破格录取她。但更多人认为高考录取有规可循,既然招生规则先行,就必须按照规则录取。规则制定的意义就在于遵守,如果今天破格录取,那么以后又如何服众?况且,如果因破格录取而占用了原本的录取名额,是否就会导致另外一名同学与理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呢?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规则约束着我们的行为。有了规则,社会运行才能安然有序;没有规则,世界将成一盘散沙。每个人都渴望自由,但总有一些规则“束缚”着我们。事实上,这不是对我们的束缚,而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试想,若没有交通规则,道路便会拥堵不堪,城市将因此瘫痪;如果商家不遵守规则,消费者的权益就得不到保障,商家也会因此失去诚信……凡此种种,后果不堪设想。现实生活中,不守规则的事情时有发生,行人闯红灯,垃圾不分类,坐公交车抢占老弱病残座位……这些不良现象,如果任其滋长,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一个城市的文明形象,更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发展。
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便进入古稀之年,我们的先贤都能够“不逾矩”,做到恪守规则;朱熹言:“君子之心,常怀敬畏。”吾侪少年,荣生于华夏沃土,幸长于盛世强国,更应以敬畏之心,尊重规则,提升自我,为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做出应有的贡献!
点评
作文运用对比论证法、例证法等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别具匠心,颇具说服力。在列举“江苏高考文科第一名白湘菱无缘清华北大”这一论据时,运用正反对照法,将清华、北大没有录取白湘菱的结果与网民希望破格录取白湘菱的呼吁进行比照,以及部分网民希望能破格录取与另外一大部分网民认为应遵循招生规则进行比照,让作文充满理性和思辨色彩,读来发人深省,启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