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昌 顾然
摘 要: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新工科”专业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扩充党员队伍力量,保证党的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探索新时代党员发展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梳理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现状,就“新工科”专业学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创新建构了“新工科”专业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提升路径,这对加速培养更多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新工科”专业人才,助力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工科;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6-0082-03
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是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2]与此同时,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规模与质量出现的难题和挑战,已然成为高校党建工作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重要內容。
当前,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国家正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新工科”优秀人才也成了广大高等院校的重要工作。因此,探究“新工科”专业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提升路径,就成了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发展高质量“新工科”专业学生党员,带动广大学生共同进步,对于助力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建设有着深远影响。
一、高校“新工科”专业学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在“新工科”专业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党员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和党员的质量素质显著提高,这为高校全体学生党员素质的提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和典型示范意义。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在大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上依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党员发展过程培养机制不完善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入党前党性教育工作则是发展并培养党员的首要工作。当然,高校所有“新工科”专业在新生入学时都会进行党性教育,但是形式大多比较单一,组织培养工作敷衍,这直接导致大量新生在党性认识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出现入党意向。在“写入党申请”到“成为入党积极分子”阶段,学生容易认为“入党”可以在评奖评优时更有竞争力。与此同时功利化的评价体系以及部分就业企业的单一化导向,进一步加剧了入党的功利化成分,这些不端正的入党动机不仅影响高校学生党员的整体发展质量,而且会让广大学生在党员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信仰的力量,渐渐背离初心。
就党员发展培养程序来看,从“入党积极分子”到“成为预备党员”阶段,培养机制上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培养方式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二是培养内容缺乏实践性和专业性。在培养方式上,全校各专业会根据学校党委统一安排部署,通常会采用讲座、读书会、研讨会和团日活动等形式,进行相应的培养教育工作。这些形式有适应面广、受众学生多、方法可操作性强、学习内容丰富等优点,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忽视“新工科”专业学生学习任务多、实验课程繁重和创新学习的特点,使得学生党性培养教育缺乏效率和创新,逐渐流于形式。在培养内容上,各专业通常是将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传达给大家,忽视了“新工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突出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专业教育内容因缺乏有机结合而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会逐渐缺乏学习热情,导致培养效果达不到预期。
其次,在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发展成为预备党员阶段,忽视对于学生党性教育的再培养和再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3]。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4]。因此,党性教育是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固本之策。当前,高校各基层党组织在培养发展学生成为入党积极分子阶段对于学生的党性教育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也开展了较为丰富的党性教育工作。但随着培养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在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以后和发展成为预备党员阶段,则有忽视学生党性教育的再培养和再提升的趋势。
除此之外,全过程、全方位考量体系也略显不足。在发展成为预备党员阶段,一般基层党组织都会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考察,这既有学生民主测评、也有组织考察,当然在部分基层党组织看来学业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确实,这些有力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党员发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可在新时代背景下,却略显不足。学生党员的发展应当是全过程、全方位综合考量的结果,但是有限的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党员发展的全过程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学生党员质量的显著提升,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学生党员培养体系。
(二)学生党员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学生党员发展师资队伍薄弱,历来是高校党建工作突出的矛盾点。当然,在各基层单位按照相关要求,配备高质量的党务工作者是必不可少的。从现有情况来看,大多也都如此。但所谓党务工作者更多地侧重于学院党务事务以及教师党员发展等,对于事务庞杂的学生党员事务则关注甚少。当然,学生党员事务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就笔者调查来看,相当大比例的新入职辅导员由于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科班出身,缺乏党务工作基本知识,并且经常事务性工作缠身,无法在学生党务工作上投入足够精力,对学生党员干部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培养,这在一方面也限制了学生党员干部能力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党员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党务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更为关键的是,目前高校“新工科”专业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也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和学院辅导员两支队伍,就现实情况来看,这两支队伍都存在明显不足。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可能会面临各种问题,例如自身科研任务多、教学工作量繁重等,从而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上不能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造成授课形式单一、内容不能有效结合学生专业发展需求,亦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育质量不能达到预期培养目标。作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主力的辅导员,因在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侧重于事务性工作,而出现很多辅导员非思政专业出身的现象,进而在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不能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而这也是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提升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学生党员评价标准偏重学习成绩,轻视思想理论考察
如今,大学生在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专业课程,扩充专业知识面。因此,以学习成绩为主,来评价并比较大学生之间的综合素质水平高低,便是最为直接而又相对公平的办法。然而,大多数高校在确定学生发展党员对象时,为了图省事和避免矛盾,经常用课程学习成绩作为其考核的唯一标准。片面地认为,只要课程学习成绩达到要求,该学生便是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起到榜样作用,团结班级同学;相反,若成绩没有达到标准要求,即使在其他某一或某些方面表现足够出色,也不会成为党员发展的对象。同时,由于思想理论考察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办法,使得大多数高校的思想理论考察没有达到实际效果,渐渐演变成评价标准偏重学习成绩而轻视思想理论考察,从而偏离了学生党员全面发展的路径。
二、高校“新工科”专业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提升路径
(一)不以“唯学习成绩论”,制定科学的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应当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制定能够清晰反映“新工科”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党员发展评价体系,该体系的考核指标要破除“唯学习成绩论”的瓶颈,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参与科研项目成果、单位实习收获及职业道德评价、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学科竞赛成绩、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为班集体服务情况、课程学习成绩和师生反馈等。
考核对象应当包括发展党员本人及其所属团支部和党支部,这样才能通过支部整体去评估个人,根据个人感想和情况去改进支部工作,达到互相了解、良性沟通和共同进步的目的。考核方法应当注重多元化,不应拘泥于笔试或面试,可以采用举办演讲比赛、微视频大赛和小品演出等形式,既能让考核对象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自然地完成考核,又能让所有发展党员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集体融入感,还能发现党支部工作的不足之处,找到改善工作的途径。
(二)依托“课程思政”,扩充党员发展师资队伍力量
高校“新工科”专业学生党员发展师资队伍通常是以学院党委副书记和辅导员为代表的学生工作队伍为主,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多,而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教师又忙于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发展学生党员这一长期而又重要的工作上,很难保持连续性的专注度,会间接影响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因此,高校需要鼓励更多专业或通识课教师加入学生党员发展队伍中来,在日常“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中就要将“工匠精神”、科技创新强国、诚信勤劳等理念融入“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去,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党员的成长,保证学生党员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
作为刚刚诞生的,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工程为代表的“新工科”专业,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水平对“课程思政”的效果将起到决定性影响,因此,要让全体专业课教师深刻领会到人工智能专业课与思政理论课相互融合的重要意义,以便于更有深度地完成“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同时,鼓励更多高校尽快开设迎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工科”专业,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工科”专业人才的速度,通识课教师也应当协助专业课教师,挖掘此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在专业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的无缝衔接。
(三)以“校、院、系”为依托,完善党员发展过程培育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5]因而针对“新工科”专业学生思维敏捷、创新意识足和实验操作能力强的特点,高校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建构“校、院、系”一体化的“新工科”专业学生党员发展过程培育机制。
青年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代表,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技术知识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具有更为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新工科”建设时代,重视“新工科”专业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对培育具备较高思想政治觉悟、综合性科技思维、扎实专业水平,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就意味着学生党员发展过程的培育工作,需要校级党委、院级党委和系党总支共同参与,校级党委负责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院级党委负责整合有效资源,全方位大力培养学生党员的创新创业能力,系党总支负责学生党员的专业教育。在培育全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科技发展需要为依托,以践行“工匠精神”为目标,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三、建构高校“新工科”专业学生党员發展质量提升路径的意义
(一)创新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模式,推进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
抓好高校“新工科”专业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有利于探索出“新工科”专业学生党员发展模式,进而能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高等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真领悟新时代发展学生党员的总体工作思路,集中最优质的师资力量,整合最具传承价值的红色资源,采用最契合学生党员发展需求的教育方式,制定较为全面的评价体系,创新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高校应当秉承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办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的初心,牢记教育强国建设使命,抢抓国家“双一流”建设稳步推进的机遇,保持各项事业齐头并进,以专业教育发展开辟新领域,以学生党员高质量发展筑牢新根基,以创新创业教育发掘新动力,以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作为新思路,以全面从严治党护航新方向,全力推进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
(二)加速培养社会主义“新工科”人才,推动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随着高校“新工科”专业的日益蓬勃发展,为增强党组织在“新工科”专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新工科”专业的党建工作也在高速高质量建设中,而学生党员的发展是“新工科”专业党建工作的重点之一,能否发展更多高素质学生入党,能否培育大量高质量的学生党员,关系到高校“新工科”专业全体学生的发展质量,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工科”人才的成长环境,注重提升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为推动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
社会主义“新工科”人才都应首先具有爱国情怀,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的意识,需要专业课教师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专业教育中去,当代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中的先锋代表,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具有更为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落实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提升工作,就成为推动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
(三)促进“新工科”专业培养方案改进,适应国家科技创新发展需要
目前,高校大量“新工科”专业尚处于起步建设阶段,无论是专业培养方案还是教学大纲都处在初步实施阶段,有待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学生作为实施对象,对于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有着最直观的表现,而以党建工作为指导,通过提升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有利于培养更多高质量高素质的学生。学院党委可以利用团支部和党支部的平台,定期组织学习交流会,大家集中谈论专业学习体会,对教师的授课内容侧重点和方式提出建议,可以促进专业培养方案的改进。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时期,以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不断突破,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的变革,新产业、新动能、新技术等将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作为“新工科”专业,更应该把提升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进而带动专业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作为专业建设工作的主要抓手,结合世界科技强国战略发展规划,促进国家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光明日报,2012-11-09.
[2]吴晶,胡浩.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
[3]坚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 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能力[N].光明日报,2013-09-26.
[4]张晓松,孙铁翔.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工作原则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N].光明日报,2015-12-13.
[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光明日报,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