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小红,何显红,吴 思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广东 深圳 518055)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寻求永续发展之路。深圳,中国首个由政府主导推动自然教育的城市,率先提出了“自然教育之城”的目标,现已有7所自然学校和13家自然教育中心正式挂牌,还有其他多家民办自然教育机构。“深圳市自然教育嘉年华”更是让市民感受到身边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体验活动。日常千余名自然教育志愿者中有百余名常年活跃在各个自然教育志愿服务组织里。为了更好的了解志愿者服务现状,笔者通过“灵析”主要面向4家开展自然教育的志愿服务组织(OCT环保志愿教师大本营、市直属生态环保组深圳湾观鸟项目组、OCT青少年志愿服务队、OCT暨大服务队)的成员微信发送“志愿服务小调查”(简称“调查”),以期了解其现状,发现其问题,找出其对策。
1.1.1 调查变量设计
本次调查共分为三大部分(表1),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主要了解志愿者的“性别”、“年龄”(对暨南大学旅游学院大学生志愿者(以下简称“暨大志愿者”)特别增加了“学历”、“专业”和“参加党派”选项);第二部分主要了解志愿者总体服务情况,调查选项设有:“参加志愿(义工)服务时间(年份)”、“参加志愿(义工)组织数量”、“服务总次数”、“服务总时间”;第三部分了解志愿者服务的影响因素,调查选项设有:“参加志愿服务的途径(起因)”、“以家里哪种身份参加志愿服务”、“家人的支持力度”、“喜欢的服务对象”、“参加服务的影响因素”、“最近不能经常参加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参加完服务后的感受”,“希望政府(或志愿组织)提供的福利”等[1]。
表1 志愿服务调查
1.1.2 调查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通过微信面向800名志愿者群发出问卷,志愿者通过电脑或手机微信自愿作答,共收到207份有效反馈。
1.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回复207人,男性60人(占29%);女性147人(占71%)(图1)。其中,青少年志愿者48人(占23.19%)和成人志愿者159人(占76.81%)(图2)。青少年志愿者包括大学生志愿者39人(其中暨大志愿者33人)和中学生9人(高中生3人,初中生6人)。
图1 男女比例
图2 成人青少年比例
成人志愿者159人包括在企业(私企、国企)的78人(占49.06%)、机关事业单位的30人(占18.87%(其中六成是大中小学教师))、自由职业者(含全职家庭人员)36人(占22.64%)、已退休人员15人(占9.43%)(图3)。
图3 成人青少年细化比例
本次调查对暨大志愿者特别设计了“学历”、“专业”和“参加党派”选项,收回调查表 33份,“学历”全部是大学本科生,“专业”分布:电子商务6人,旅游管理6人,酒店管理3人,商务英语15人,会展经济与管理3人。“参加党派”情况:加入中国共产党的15人,占比45%;加入中国共青团的18人,占比55%。
1.2.2 服务总体情况
参加志愿服务时间:1年的45人(占21.74%);2年的36人(占17.39%);3年的27人(占13.04%);4年的27人(占13.04%);5年的18人(占8.70%),5年以上的54人(占26.09%)。参加志愿服务时间大于1年小于5年的90人(占43.48%),5年及以上的72人(占34.78%),其中10年以上的9人,最早的从2001年开始志愿服务。超过1年以上的志愿者78.26%,占绝大多数,非常契合深圳志愿者之城口号:来了就做志愿者(图4)。
图4 志愿服务时间
参加志愿者(义工)组织数量:参加两个及以上的组织的占60.87%(126人);超过3个及以上的有31.88%(66人);超过4个及以上的达13.04%(27人);还有5.80%(12人)的志愿者参加组织数量超过5个或以上,说明普遍来看都是属于非常活跃、能经常参加服务的核心志愿者。
服务总次数:超过50次的51人,超过100次的15人,超过200次的9人。说明志愿者参加服务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
服务总时间:超过50小时的114人(占55.07%(其中青少年超50小时的有12人,占青少年总人数的25%));超过100小时的102人(占49.28%(其中青少年超100小时的有9人,占青少年总人数的18.75%));超过300小时的48人(占23.19%);超过500小时的27人(占13.04%);超过1000小时的18人(占8.70%);超过1500小时的12人(占超1000小时调查总人数的66.67%);超过2000小时的3人(占超1000小时调查总人数的16.67%,占超过1500小时调查总人数的25%)。有超过半数的志愿者常年经常参加服务。
总体来看,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志愿者服务热情高、活跃、积极,是志愿者中间的中坚力量,无论服务时间还是次数都很积极。
1.2.3 服务影响因素
参加志愿服务的途径(起因)(最多选择 2项):通过“家人亲朋好友介绍”的69人(占33.3%(其中青少年志愿者选此项有15人));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69人(占33.3%(其中青少年志愿者6人));通过“公交广告电视等传统媒体”的9人(占4.3%(其中青少年志愿者0人));通过“其他(如学校组织、兴趣、自己找等)”的60人(占29.0%(其中青少年志愿者27人))。身边的榜样和新媒体的影响已成为当今社会吸引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加入志愿者的主流渠道。
参加服务的影响因素(最多选择3项):“结交志同道合的新志愿者”111人、“与老志愿者见面相聚”72人、“兴趣爱好”114人、“消磨时光”12人、“自我成长提升”135人和“被(家长、学校等)逼”0人,其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3人,了解新领域3人,想来就来3人,增添回忆3人。
喜欢的服务对象(最多选择2项):“亲子团”96人、“中小学生团”90人、“成人团”54人、“自由散团”42人,“其他”不限、不挑的18人。
最近不能经常参加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最多选择2项):“身体状况不合适”36人、“经常出差、加班等”48人、“陪家人孩子等时间不合适”78人、“活动项目不合适”45人、“离家距离太远”18人、“花费成本太高”12人、“想获得奖励”0人、“其他困难”如学业忙、上课、要考试、旅行、报不上名等33人。这些给组织者提个醒,尽量多安排一些适合更多志愿者的服务项目、考虑他们的身体状况、时间、成本等,还有学生或在职人士的学习、充电需求。
参加完服务后的感受(最多选择3项):“开心,还想来”105人、“愉悦,高兴的一天”147人、“舒畅,神清气爽”66人、“知识不够用,想提高技能”90人、“再也不参加了”3人、“沮丧,没力气”0人、“挫败感,哪里需要改善”0人、“不清楚,还想来”6人。大家都是充满正能量的服务,元气满满的一天,有强烈的求知欲,提升自己的能力。
希望政府(或志愿组织)提供的福利(最多选择2项):“获得社会、组织的认可、关怀”132人、“团建活动”87人、“孩子入学加分或优先录取”15人、“排队分房优先或加分”12人、“看病优先或优待”18人、“乘坐公共交通优待”18人,其他如积分免费享体育设施等18人。
在已收到的207份志愿服务调查表中,有132人(占 63.7%)在“我希望政府(义工组织)提供的福利”中选择了“获得社会、组织的认可、关怀”,在参与调查的 39名在校大学生(占比 18.8%)中12名(占30.7%)明确表示希望“孩子入学加分或优先录取”、“排队分房优先或加分”、“看病优先或优待”、“乘坐公共交通优待”民生方面能得到政府(组织)的有效、积极回应,让即将步入社会的他们,通过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这种正能量来减抵生活(生存)的带来的压力(负能量)。
家人的支持力度:全力支持87人(占42.0%);比较支持102人(占49.3%);很少支持6人;不支持3人;反对3人;不反对3人;不干涉3人。其中,反对的3人表示来自于家庭的“从支持到反对”,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值得深思。
通过统计看出,深圳自然教育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着“引的进、留不住、欠激励、少服务”的问题,本文分别从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相关政府部门的角度,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参考依据。
2.1.1 青少年志愿者
总的来看,青少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热情很高,但也存在着服务程度和动机不一的问题。部分青少年志愿者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完成《深圳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修订征求意见稿)》中的“思想品德”指标要求,难免会“动机不够纯粹”。另外,受年龄、阅历、培训内容等的限制,导致他们只能提供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服务。参与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表示即将步入社会的他们已感受到生存的压力,希望政府、组织能提供一些便利。
2.1.2 成人志愿者
成人志愿者的组成结构不太合理。调查发现,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约占7成,自由职业者(全职家庭人员)和退休人员约占3成,这样的组成不能满足服务需求,会产生志愿岗位“多岗无人理”、“长空置”的现象。经常参加服务的志愿者的积极性也有待进一步激发,以提高服务热情。
各志愿服务组织对志愿者缺乏统一的培训。各自为战、内容相对独立等仍然是目前各志愿服务组织的常态,导致志愿者在不同机构间培训考核等耗费时间长、花费精力多。
各志愿服务组织对志愿者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调查发现,“离家距离太远”、“花费成本太高”等因素让志愿者既花了金钱(通勤费、餐食费等)又花了时间、精力,“成本”成了阻碍志愿服务的绊脚石。
各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评价体系不完善。如何让志愿者高高兴兴地来,开开心心地坚持长期服务,有待进一步探讨。
志愿者缺少与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面对面的直接、有效沟通方式,缺少人性化,感觉少了一些温情。
缺乏对自然教育志愿服务的政策引导和长期支持。部分项目过于功利化,志愿服务持续性、长久性缺乏支撑。
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炼典型事例,用榜样的力量,多渠道吸引各类志愿者加入自然教育行列中来,如多吸引退休人员和自由职业(全职家庭人员),适当扩大比例,确保能有足够多的人手参加平日的志愿服务需求,避免发生志愿岗位“多岗无人理”、“长空置”的现象。同时,制订合理的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比如大学生志愿者关心的“看病就医、排队分房、孩子入学”等民生方面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温暖。
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探索建立一套有效的“精神+物资”激励机制。
在已建立的星级、评优等形式的评价基础上,强化督查、系统完善,从“量”与“质”两方面权衡评价,探索形成系统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
实行志愿者分级管理,做好提升培训计划,探索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增强荣誉感,以激励志愿者持久提供服务。
探索建立深圳自然教育总校,做好顶层设计,在统一机构、统一平台里由统一师资提供统一培训,打破各志愿服务组织间的隔阂,节约社会资源。
与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开展合作,对投保费用实施优惠措施,鼓励保险企业开发有针对性的自然教育产品,如将中小学开展户外自然教育纳入学校责任险范畴等。
充分发挥图书馆之城优势,完善信息服务功能,将各自然教育机构自建图书资料、影像资料等纳入统一管理,打造自然教育线上线下随时随地的学习支持平台。
按照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参加服务的志愿者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已得到满足、已无后顾之忧,他们更在意的是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的实现。调查发现,占比 88.4%志愿者希望“结交志同道合的新志愿者”和“与老志愿者见面相聚”,占比42.0%的志愿者希望“团建活动”,占比63.8%的志愿者表示志愿服务是“开心、愉悦、舒畅”的,希望能“获得社会、组织的认可、关怀”。绝大多数的志愿者都是因为“兴趣爱好”而加入自然教育,希望能实现自我梦想;在服务的过程中会发现“知识不够用,想提高技能”,想要“自我成长提升”,以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调查还发现,在做自然教育的过程中,志愿者喜欢的服务对象排名前三的是“亲子团”、“中小学生团”和“成人团”。自然教育从娃娃抓起,青少年志愿者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是社会正能量的代表者,是未来全民自然教育、保护生态环境的中坚力量。
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在社交与尊重得到满足,获得爱与归属感,并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出台适度的政策支持,志愿服务组织不断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评价体系、管理制度,多管齐下,共同营造自然教育志愿者“引的进、留的住、重激励、常服务”的健康运行机制,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让深圳这座“图书馆之城”、“志愿者之城”、“自然教育之城”名符其实、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