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雁杨,左 媚,田桂菊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广东 深圳 518055)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1]青少年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毅力,不仅关乎个人成长和家庭幸福,更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兴盛。增强青少年体质是国之大计。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不仅具有强身健体、提升体质、矫正身姿等实用功能,而且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内涵。武术进校园,尤其是在中小学有效地开展武术教育,不仅能够促进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而且能够很好地呼应培育民族情感、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的时代需求。
2016年5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广泛开展武术等优势项目,明确支持高等学校牵头组建运动项目全国教学联盟。由此掀起了全国“武术进校园”热潮,全国先后13个省启动了武术进校园。广东是南方武术大省,诞生了黄飞鸿等诸多武术名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品牌影响力。全省开展“武术进校园”已有数年,提出分“三个阶段、六个步骤”进行,即2018年底、2020年底、2022年底,分别完成200所、500所和800所以上中小学武术进校园。同时,成立了“广东省武术进校园推广委员会”,专门负责推动广东南拳系列教程编写、技能培训、巡回指导教学、武术大课间操评比和南拳系列比赛等各项具体工作[2]。对广东省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可以由特殊到一般、由点带面地揭示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一般性问题,进而寻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
2018年,在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中小学武术进校园”师资培训班上,笔者团队发放了关于《广东省中小学武术教育情况》的调查问卷,来自全省各地 100多名不同学历背景的中小学武术教师(如图1所示)填写了问卷。尽管调查对象只有46%是武术专项出身,但超过90%的被调查者认可在本校开展武术教学的重要性,其中超过30%的被调查者认为“势在必行”,超过50%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重要”(如图2所示),超过60%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增加武术课在体育课中所占的教学比例(如图3所示)。但是,对于学校是否能按时完成“武术进校园”教学计划的问题,只有不到25%的被调查者抱有坚定的信心,37%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只能部分完成,超过38%的被调查者回答“没有计划”或“不可能完成计划”(如图4所示)。
图1 参与调查者的学历结构
图2 对在本校开展武术教学的认可程度
图3 对所在学校武术课在体育课中所占的教学比例的态度
图4 所在学校能否按时完成武术教学计划
这一调查结果揭示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校园武术教育所面临的一个现实困境:教师对武术教学的重要性及增加课程比重的认可度很高,但是,对教学计划及其落实却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可操作的执行路径。结合课题组多年来在深圳市光明区和南山区十多所中小学进行武术推广的实践经历,笔者团队认为这一困境具有普遍性。如何有效提升中小学武术教育的计划性和完成度,使武术教学的实践效果与认知水平相统一,成为摆在武术教学与研究者面前的一道亟需解决的难题。
历史经验表明,武术的发展总是同时代需求、国家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经世致用”的功能。学者们的研究表明武术教育既是实用功能的传授,也是文化精神的传承,武术不是孤立的,它兼收并蓄了中华民族很多其他形式的灿烂文化。校园是武术实现其价值的最重要舞台,也是武术得以代代相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平台。针对当前进一步推进广东省中小学武术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笔者团队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和广东省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多年的一线教学经历和研究心得,创造性地提出“广东省中小学武术教育核心素养”,并尝试探索这一核心素养的有效实现路径。希望广东省中小学武术教育工作者依据该“武术教育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及其实现路径,增强武术教学规划的自觉性,提升武术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增强武术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把广东省中小学武术教育推向纵深。
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一项历时3年的权威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该研究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如图 5所示),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图5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本质上是一种过程指向的体系,它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并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的内核兼具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明确核心素养,既可通过引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又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4]
借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价值功效与实践逻辑,结合广东省在新时代对发展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现实需要,本文针对当前广东省中小学武术教育面临的困境,提出构建“武术教育核心素养及其实现路径”的应对之策。笔者认为,武术教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校园武术课程学习中所必须掌握和内化的一整套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技能、礼仪、认知、认同等关键能力和素质。
对于教师而言,明确武术教育核心素养,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明晰武术教学的核心目标,从不同层面抓住教学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有针对性地做好武术教学计划,根据核心素养逐条量化教学任务和评估指标,确保武术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武术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对于学生而言,明确武术教育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明确自身的学习任务,量化评估自身的目标达成情况,从而提高武术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在新时代“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广东将成为我国教育高地、知识创新高地、开放高地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高地。在广东发展武术教育,需要以更加坚实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拥抱世界和未来。这种文化,不仅来自于精神层面,也来自于制度、器物等物质层面。据此,本文提出以技击本领、礼仪养成、器物认知和文化认同为核心的中小学武术教育核心素养。技击本领强调中小学武术教育要回归武术的健体、攻防实用功能,提高学生体质、意志力和健康水平,同时实现矫正身姿的目标;礼仪养成强调学生要在课程中习得武术礼仪,进而内化为一种日常习惯和文化自觉;器物认知强调学生应了解各地各类武术器物及其经典故事,以实物深化对武术精神的认知;文化认同强调学生要了解武术的历史、武术历史人物故事和武术精神。(详情如图6所示)
图6 广东省中小学武术教育核心素养结构图
依据以上核心素养体系,笔者团队结合十多年来在广东省推广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出广东省中小学武术教育核心素养的总体指导原则和实现路径。
就总体原则来看,广东省中小学武术教育应遵循:第一、武术高于体育,应不局限于体育视角看武术,应看到它与中华民族其他诸多形式的灿烂文化交融并蓄;第二、武术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是主体,教师是灵魂,社会和主管部门是推手;第三、武术纳入学校体育,应突出其培养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素养、养成运动习惯的本质;第四、推广武术教育,应持有“产品”心态,综合选择传播形式、途径和对象,并合理运用新媒体。
就实现路径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社会等各个层面应通力协作,共同努力。第一、作为武术教育的推广主体和学校教育的管理机构,全省教育系统管理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以及《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等全国性文件,以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铿锵语境,助推武术在广东走向教育高地、知识创新高地、开放高地以及社会主义先行示范高地中发挥作用。具体而言,在组织建设、人才选拔与培养、考核考试、升学录取、特色建立等方面,赋予武术是体育又高于体育的民族文化符号地位。同时,应主动联合体育系统管理部门,在体育产业发展、青少年赛事体系建设等方面,将武术纳入整体规划设计,为武术的良好可持续发展营造社会环境。
第二、作为武术教育的主体,学校的作为决定着武术教育的命运。武术教育与学校的发展相得益彰,在现行和预期的广东省教育系统政策支持下,抢占武术特色教育高地的竞争已然开始。据笔者了解,深圳市已有中小学筹划校本化教材,学校以某一传统武术类别为契机,成功打造本校教育特色,也因此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和鼓励。具体操作上,①学校应秉持上述基本原则,有意识的整合武术、音乐、美术、德育与法治甚至是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设立综合性拓展课程,将武术的文化、精神、器物、礼仪等以展播、展览、展示等多种方式与其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让学生在浩瀚的文化沉淀面前,培养文化自觉,唤起文化自信;②在武术类别选择、师资聘用与考核、课程形式、学生参演参赛等方面,不拘一格,实施“校本化”战略,探索开拓校园武术教育新局面;③注重武术对于全体教职员工的养生作用,以人为本,关注教职工幸福生活,构筑幸福校园,营造习武爱武氛围;④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鼓励武术教学资源数字化;⑤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和配合社会组织参与。
第三、作为学生与武术之间的“媒介”,教师直接影响着学生选择武术、爱上武术的积极性。武术教师本身应该成为武术文化、精神、技能的优秀表率。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化解武术学习的难度、增加习武乐趣、使习武练武便利化。同时,有意识的“包装”自己,形成对武术的“产品”意识,做好武术的“推介人”。此外,武术教学比一般体育课更需要课堂设计。除了上述与其他科目的融合,还应注重:①每一堂武术课始末的仪式感,武术礼仪的教授;②武术动作的正、反、侧面展示,配以该动作由来的故事等,增强学生记忆;③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以图片分解、慢动作、分步演示、连贯动作展示多种手段,延长学生的“遗忘曲线”,利用新媒体、数字化手段便利学生课下自行练习,带动家人练习。
第四、学校与社会联手育人,在武术教育上同样重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允许社会组织参与,接受社会组织护航。①将校园内的武术课堂延伸到校园外的社会大舞台,拓展和丰富“第二课堂”;②扩大社会组织范围至广播媒体、体育、武术、体育经营等,秉持“产品”理念,多方打磨推广校园武术;③将校园武术教育纳入武术产业发展一部分,搭建校园内外发展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