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1-08-10 07:26张裕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研修高校教师互联网+

张裕瑜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0631)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培养适应信息时代教育教学方式的高校教师,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依托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探索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模式和方法,一方面是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职能的应有之义,为教师发展中心有效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活动提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符合当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有效提升高校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互联网+”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高等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引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不断推进高校教师在教育观念、手段、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变革。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在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教学相关因素上设计与创新,适应时代的需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智慧课堂、智慧校园的建设,“互联网+”把信息技术、平台、资源等融合在一起,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凸显,教育教学形态的变革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新形态。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求不断更新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容。

我国不同地区和高校之间师资水平和信息化环境差异巨大,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难以满足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不同需求,必须寻求新的能力发展方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丰富了学习资源,拓展了学习空间。“互联网+”要求教师根据信息技术手段的需求不断更新学习的方式。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不再是讲座式的、单一的培训模式,而是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方式。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新变化,主动拥抱新技术、新方法。

2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及困境

2.1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近年来,各大高校高度重视教学信息化的建设。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改变了教育教学的形态,广大教师在疫情期间被迫开展在线教学,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已经成为新常态。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能力欠缺。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和知识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运用信息化教学开展有效教学的能力仍需提高。2016年,李雨潜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教学知识和信息化教学行为三个维度对3所师范大学的256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有较好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和信息化教学知识,但是在信息化教学实际操作能力上仍欠缺。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能力不足。虽然目前高校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但是多数高校教师对于信息化深度融合自身学科的教学设计能力还不足。2015年,张一春和王宇熙以江苏省74所高职院校的373名教师为样本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工具等的使用方面普遍具备较高的能力,但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实施翻转课堂、基于网络开展教学反思和评价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上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创新能力不强。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目前我国信息化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2018年,韩锡斌、葛文双针对全国28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1147名教师开展了调查。调查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教师已经具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但是在具备较高应用水平的教师人数比例偏低,尤其是在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以及信息化教学研究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

2.2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面临的困境

缺乏信息化教学服务机制。近年来众多高校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不少高校建设了一批先进的智慧教室,一度成为网红教室,并自主开发或购买智慧教学软件,但是却没有设立专门的服务机制,支持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内缺乏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服务机制,学校相关部门没有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帮助,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不少教师经常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无法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直接导致有些教师不愿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对实施信息化教学存在畏难心理。

尚未构建起系统的信息化教学培训体系。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复杂的能力,需要通过自学学习,职后培训等多种途径来提升。目前国内高校在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方面,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培训对象不精准。不同个体、不同群体的培训需求是不一样的,在开展高校教师信息化培训时,需区分不同对象的培训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内容。第二,培训方式单一。信息技术需要教师不断操作、实践,而当前有些培训囿于条件所限,仍旧按照讲座、报告等传统的培训方式在进行,很多老师在培训时受到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的冲击,但回去后仍然不会操作。第三,培训内容简单。通过调研,发现很多高校的信息化培训内容多数是怎么制作PPT、怎么使用课堂互动工具等简单、不系统的内容。这些问题使得培训陷入低效和浪费的困境,培训效果不够显著,导致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速度慢。

缺少信息化学习的支持环境。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的基础。“互联网+”时代,需要建构起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资源环境,支持教师随时可学、处处能学。当前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起适应本校教师信息化需求的支持环境,难以适应“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师开展个性化高效学习对多元化培训资源的需要。

3 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全面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是高等教育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的重要基础。当前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面临的困境,不仅制约了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变轨超车”的进程,而且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要让高校教师“积极应变”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及其实践者和研究者,要协同探索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与方法。

3.1 构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立体化支持服务机制

“互联网+”时代,各种新技术不断被应用到教育领域,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方法;泛在学习,技术支持的学习已经成为教师学习的新形式。教师发展中心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职后培养机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发展中心应整合学校各个渠道的资源,健全机制,构建起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立体化的支持服务机制,满足教师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切实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有关部门和教师发展中心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学习分析等技术,针对不同高校、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支持,加强高校间的协作,建立起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立体化支持服务机制,将教师自主研修、在线研讨、线下培训与线上培训活动进行整合,为教师随时随地开展系统学习提供支持。

3.2 构建分类提升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修体系

目前,各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开始不同程度地丰富培训内容,充实发展内涵,旨在确保教师培训能够广泛涉及学术培训、技术培训、教学能力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等,促进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师德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1)需求导向,精准“订制”培训课程。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根据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名师等不同成长阶段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需求,以及学校目前信息化教学开展的热点或教师一个学期开展信息化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设计课程,全程陪伴教师成长。例如根据教师学期的教学进度、智慧空间的教学应用、新空间如何赋能课程改革开展对应的培训模块,帮助教师掌握“互联网+”时代所需要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能力。除此之外,还根据新入职教师特点,开展专项培训,系统帮助新入职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备课,有效互动和科学评价,帮助新教师“上好一门课”。

(2)培训方式多元,确保培训实效。为确保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需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培训方式,采用工作坊、研讨会、竞赛等多元的培训方式开展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培训,指导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研讨教学、PBL教学等多种新型课堂组织形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合作学习。此外,根据培训内容选择最佳培训场地,例如到信息技术研修机房、智慧教室进行研修,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学习具体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模式和方法。

3.3 建设“学—练—研—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支撑环境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长期发展、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要根据信息化教学与教育教学的变革要求,建设完整的信息化支撑环境,助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聚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围绕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成长所经历的“学—练—研—评”四个环节,构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支撑环境”,不仅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智慧教学与研讨空间,而且还自主建设了面向不同进阶层次教师的多门线下面授课程、线上课程、海量在线培训资源,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管理平台对教师成长的“学—练—研—评”四个环节进行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信息化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内生力量,让信息技术为教、学、评、管全域赋能(如图1所示)。

图1: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支撑环境

3.4 探索的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的研修模式多集中在组织教师听课学习、专题讲座、教学技能培训等经验交流活动形式上。教师网络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手段,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关注。教师网络研修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研修活动中,但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如何构建适合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模式成为迫切的课题。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面向不同进阶层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活动,采用循序渐进的“线上研修+专题讲授+实践教学+教研实习”四大研修模块,辅之以配套研修模块的多元评价模式如闭卷考试、课程论文考核、教研实习考查、教研项目书评审等开展。

通过课前翻转思考、课上协同研讨、课后实践任务,将融会应用嵌入各个环节,促进师生、生生互动,知识建构和合作分享的环境,提升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落实“以学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理念。

4 结语

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带着探索和终身学习的精神,学习新技能、获取新认识、树立新理念,迅速地调整甚至变革自身的教学行为,积极地投身到“互联网+”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去。这既是当今高等教育变革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生活中需要不断寻求发展的方向。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要求教师们重新学习,不断学习,是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老师们要有开放的心态、敢于实践的勇气,与教育信息化相随共舞,做一名当代合格的新型教师。

猜你喜欢
研修高校教师互联网+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