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分析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实证研究

2021-08-10 07:26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硕士导师研究生

任 升 张 鹏

(中国民航大学适航学院 天津 300300)

0 引言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提升社会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而其中的关键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夯实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我国提升创新效率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2020年9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部分学位授予单位仍存在培养条件建设滞后、制度执行不严格、导师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关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研究多集中于研究生质量观的明确和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较少涉及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进行质量管理,缺乏对培养过程管理的强化,缺乏对具体管理方法的阐述。

在此背景之下,本文以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利用调查数据,将培养质量现状洞察与培养过程的分析紧密结合,从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入手,以过程管理为重点,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的三全思想,探索如何利用生源选拔、培养计划指定及课程改革、学术氛围营造、学位论文管理、全过程质量监控及多维度评价等诸多环节,助力改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核心问题,不仅有助于从学术层面深化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理解,更为以后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实证研究设计

1.1 样本描述和调查内容

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天津市10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于导师和企业通过访谈形式收集数据,学生样本覆盖“双一流”建设及普通高校和学科且三个年级分布尽量平均,访谈导师注意“老中青”相结合,调研企业涵盖国有和民营企业。

参照相关的现存量表并结合本人对预期研究问题的理解,形成适用于本研究的初试调查问卷,同时选择笔者所处学校作为预调研测试对象进行预调研,以预调研结果为基础再次修订问卷,最终形成正式问卷。调查问卷中多数题目遵循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其中5分代表最认同,1分代表最不认同。问卷共设30道题目,具体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导师指导功能、科研活动管理、论文管理);培养质量概况。导师和企业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设置半开放型的访谈问题,访谈问题集中于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质量问题及成因、改善性建议等3个层面,所得数据与调查问卷形成补充,共同服务于研究主题。

正式调研通过实地和网络发放调查问卷650份,回收问卷534份,回收率为82.15%,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524份,有效回收率为80.62%,共访谈12名导师和7家企业,相关数据使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样本分布的类型和层次较为均衡,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1.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表1:问卷的信度分析

鉴于本研究的问卷题项组成是以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为参照,且经过预调查和相应调整,所以问卷的内容效度是有一定保障的。表2显示,KMO度量值为0.910且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水平是0.000,说明研究问卷结构效度良好,适于进行因子分析。

表2:效度分析结果

2 数据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分别对二十个影响子因素与八个质量子维度验证其相关性,表3显示以质量子维度“专业知识水平”与“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为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3:“专业知识水平”与“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

如表3所示,各项数据的p<0.01,其卡方检验结果均为非常显著,证明具有显著相关性;依次处理其他影响子因素与质量子维度,得到各个影响子因素与每个质量子维度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说明各个子因素对于不同维度的培养质量都具有明显的影响。

通过方差分析验证子因素交互后形成的影响因素对于培养质量的影响。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培养质量数据进行降维处理,遵循方差累积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最终计算公式:

培养质量(Q)=0.665*Q1+0.120*Q2+0.057*Q3

各因素方差分析的p<0.05且调整后的系数R2=0.801,说明结果精确度较高,因变量变化的80.1%可以由模型自变量进行解释,同时证明每个影响因素对于培养质量都有明显的影响。

2.2 培养质量的归因分析

为了定量的分析各影响因素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影响程度,采用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将研究生培养质量分成三种层次——优秀、一般、较差,构建如下模型:

其中Pj为学生等级,Ci为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变量,Ti为导师指导功能变量,Si为科研活动管理变量,Li为论文管理变量,0是常数项,是不同影响因素的系数,Exp()为发生比率。

将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分类,计算每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分值算术平均数,并约定将分数≥总分 95%的记为优秀,60%≤分数<95%的记为一般,分数<60%的记为较差。同时对于影响因素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具体结果如下所示:

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C)=0.684*C1+0.156*C2

导师指导功能(T)=0.625*T1+0.126*T2+0.08*T3

科研活动管理(S)=0.593*S1+0.233*S2

论文管理(L)=0.894*L1

表4显示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总体而言三种伪R2都大于0.6,因此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具有一定说服力;各因子p值均小于0.05,系数为正值,说明各因素对于优秀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都有正向作用且显著,其中科研活动管理和导师指导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次之,论文管理的影响最弱,即当科研活动管理效能提升1%时,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优秀的概率增加15.88%。即此回归结果显示:充分发挥师资功能及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科研平台拓宽研究视野、培养科学思维和研究兴趣是提升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水平的有效方式,也是见效较快的途径。

表4: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

3 提高培养质量的建议

本文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为原则,从实证数据分析结果出发,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运用到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中,贯彻质量意识,针对性地提出改良对策。

3.1 重视综合素养,选拔优质生源

准确研判相关行业发展基本面,充分认识客观实际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前瞻性预测,动态调整招生计划,才可以做到因势利导,向社会输送受欢迎的人才。精准定位宣传对象,提高宣传信息的有效性,同时完善选拔制度,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从对本科学业水平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硕士研究能力的预测性评价,对不同学位类型、不同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分类测评,提高科研潜力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所占比重。

3.2 重视培养计划制定,加强课程建设,突出培养特色

因材施教,制定符合个人情况的专有计划,体现研究生教育的全面性和科研性,做到融合培养、分类优秀,使学生均衡掌握理论和应用能力,夯实基础,突出学科特色。加强课程建设,推行研究式教学,把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学术探索能力相结合,做到学思结合,课堂从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相互交流最后升华到师生课堂争辩,既重视经典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注重强化学生研究能力,培养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有创新思维、有国家担当的时代新人。

3.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导师引领作用

完善导师遴选机制,明确导师不再是资质而是岗位,在确认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基础上,允许多种形式存在,多维度审查导师资质,注重对其师德师风、专业知识、指导能力等隐性资格的考察,壮大导师队伍,解决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数量偏多、指导精力不足的问题。校内积极开展分层次、多形式的导师培育项目,提升导师队伍实力。明确导师岗位退出机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设立岗位红线,如不再参与原创研究、未完成相应培训、师德师风考核不过等,对于触碰这些红线的导师,组织相关利益主体共同进行决策,依据明确的处罚标准,对其导师资格进行公正裁决,把控研究生导师队伍质量,同时对于已解决问题的导师,由相关利益主体共同进行决策是否允许其重新担任导师。

3.4 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全方位提升校园环境,网格化管理完善各种保障制度,落实全员育人政策,为研究生学习生活提供舒心的校园环境;设置安全、整洁、设备齐全的科研环境,为研究生专注学术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开拓学术交流渠道,构建不同层次、多学科领域交叉的学术交流平台。明确学习是研究生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处理,从而获取其中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充分认识自身优劣,明确自体不足,唤醒自体自觉性,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对于学校设置课程和导师安排的训练,不能仅当作任务,要当成可靠资源,认真完成、充分思考从而自主提升学术品质;培养自身批判性思维、勇于挑战权威,改善主观能动性,主动创造交流机会,与导师讨论学术、职业规划等相关问题并获得指导,自我改善现状。

3.5 严审学位论文,提高论文质量

加强学位论文管理制度化,用制度和标准规范学位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形成制度文化,从而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全流程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重视过程管控,明确开题、中期、盲审、预答辩、答辩、评优等一系列学位论文评审过程的制度和标准,形成制度基础,除此之外,完善相关制度,例如推行导师育人工作纪实制度,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对导师指导次数及时间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研究生进行书面记录,让学位论文指导过程有据可查同时防微杜渐让研究生充分认识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强化学术道德约束,保证学位论文质量。

3.6 加强全过程质量监控,完善多维度质量评价

建立全过程质量监控,从学分获取、课程考核、论文开题与答辩和培养年限等监控环节,拓展到道德与知识、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等多维度、多环节,同时建立预警制度,实现从“学业预警”向“培养过程预警”的思路转化,做到分类预警、指向明确、量化操作、结果可视,为研究生培养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完善多维度评价制度,明确评价主体,科学设置评价的指标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分层次、多样化发展,消除长期以来由于政府集管理、办学、评价于一身而产生的决策、执行、评价一体化带来的诸多弊端。联动评价体系和培养体系,形成有机整体,及时调整培养资源配置,落实研究生分流制度,从严要求各个培养环节,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对于无法达到考核要求的研究生,建立帮扶制度,提高其各方面能力,二次参加相应环节考核,对于依然无法符合要求的研究生,及时调整培养资源配置,从而做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培养质量而又不浪费教育资源。

猜你喜欢
硕士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