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凤欣,陈善栽,梁祖怡,薛凌苑
母乳是人类十分独特的、具有物种专一性、成分复杂的营养液体,母乳喂养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最理想的人类婴儿的喂养方式,可促进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1]。然而,母乳喂养率在国内并不高,距离《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所提出的0~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需达到50%的目标尚且存在一定的差距[2]。随着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产妇分娩后的母乳喂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母乳喂养经历以及所感受到的支持等因素影响[3]。由于产妇分娩后早期绝大多数会在医院中恢复,可见医院在产妇分娩后母乳喂养方面具有显著的影响。母乳喂养可有效促进母婴关系的良好建立,同时可促进婴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有效预防产妇多种不良妊娠结局情况的发生,有助于产后的早日康复。医院专业的国际哺乳顾问(international board certified lactation consultants,IBCLC)主要是指专门从事母乳喂养临床管理工作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士[4]。IBCLC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指通过IBCLC考试委员会认证,且获取IBCLC证书的一类具有支持方面技能以及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5]。截至2019年2月,全球范围内的IBCLC为31 181人,而我国大陆拥有的总人数为568人。该类人群的主要目标在于改善母乳喂养结局,且对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以及开始时间均有积极影响作用。本研究探讨IBCLC在产科工作模式的循证护理实践效果,旨在为提高产科病房母乳喂养率及满意度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干预方式。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 981例孕产妇为研究组。另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孕产妇2 848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年龄21~39(28.02±3.22)岁;孕周38~42(39.41±0.34)周;初产妇2 115例,经产妇866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 502例,剖宫产1 479例;文化程度:专科以下1247例,专科或专科以上1 734例。对照组年龄21~39(28.10±3.24)岁;孕周38~42(39.44±0.35)周;初产妇1 942例,经产妇906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 450例,剖宫产1 398例;文化程度:专科以下1240例,专科或专科以上1 608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产妇均为单胎足月妊娠;②年龄>20岁。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者;②正接受其他相关研究者;③伴有严重合并症者。本研究孕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在住院期间由护理人员实施母乳喂养知识的宣教,嘱产妇相关注意事项,并为其介绍新生儿相关护理知识,出院后护士常规随访。
1.2.2 研究组 实施IBCLC在产科工作模式的循证护理。
1.2.2.1 IBCLC确立最终问题及解决方案 ①聘请2名IBCLC,要求其获取IBCLC证书,且从事母乳喂养支持相关工作。②由IBCLC主导与儿科医生、产科医生、乳腺科医生等对我院产科所有护理人员进行母乳喂养支持相关知识以及技巧的培训,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每次时间18 h,每年1次。③由IBCLC牵头,对我院产科工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开展讨论,设立母乳喂养门诊,进行开放式询问,从而获取更多个性化问题,包括乳汁不足、乳房疾病、母乳喂养知识缺乏、体重不足、乳头错觉、双胎喂养指导、远期辅食添加、不良哺乳史及产妇对体型恢复的担忧咨询等。最后由IBCLC确立最终问题及解决方案。
1.2.2.2 循证结果的应用 ①鼓励并支持产妇参加产前孕妇学校教育,由IBCLC统一授课,向产妇详细讲解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以及技巧和理念。②个性化母乳喂养指导:由IBCLC向产妇提供早吸吮及皮肤接触的理念及意义、泌乳原理,做到母婴早接触、早吸吮,实现按需哺乳。指导产妇掌握正确的喂养姿势、正确挤奶技巧以及新生儿的吮吸姿势等。此外,告知产妇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乳汁的分泌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尽量让新生儿频繁吸吮。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必要时可实施正确的乳房按摩等干预。③鼓励产妇家属参与母乳喂养过程,增强产妇的喂养信心,保持心情的愉悦。同时,由护理人员指导产妇进行合适的运动指导,指导产妇掌握盆底肌功能训练、腿部力量训练以及有氧训练等。④产妇生活干预:告知产妇采用营养均衡的科学膳食原则,注意热量的摄入。注意卫生,加强伤口的护理及对脸部皮肤、口腔的清洁。⑤连续性排班:每天有IBCLC母乳喂养动态管理,负责全病区的母乳喂养的个性化宣教及每天的病区产妇健康宣教,困难母乳喂养的指导及动态评估。⑥延续性护理:护理人员在产妇出院时对其母乳喂养情况进行评估,按照评估结果制订随访计划,于出院后3~7 d、30 d以及180 d应用电话及医院智能随访系统进行随访跟进。随访内容记录在产科随访记录表内的专用评估量表中,记录产妇的母乳喂养情况。有问题的及时跟进并指导来母乳喂养门诊就诊。同时,设立24 h母乳喂养热线,随时为产妇家庭解答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出院时IBCLC评估出院产妇母乳喂养的情况,登记困难母乳喂养产妇情况,建立微信群指导管理跟进,做好个案管理。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在院期间、出院时、出院3 d后纯母乳喂养率以及每季度产妇满意度。以满意度评估量表完成对所有受试者满意度的评定[6]:评定分为十分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满意度=(十分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表1 两组在院期间、出院时及出院3 d后纯母乳喂养率比较 单位:例(%)
表2 两组每季度满意度比较
母乳是新生儿最为理想的食物,母乳中含有极其丰富的抗体以及营养成分,有助于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与此同时,母乳喂养可有效促进母子间的感情交流,降低产妇乳房疾病的发生率,促进产后子宫的恢复[7-9]。然而,国内的母乳喂养环境现状较差,如何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率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传统护理模式健康宣教内容相对局限,且未对护理细节进行细化,从而使其实践应用效果有限。循证护理主要是指以有价值且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作为证据,通过提出问题,寻求实证,从而为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干预,其核心在于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以批判性思维寻求最理想的护理行为,继而实施全面护理和质量改进程序,实现以最低成本提供最理想医疗服务的目的[10-12]。此外,IBCLC志在推动以及支持母乳喂养。在哺乳家庭面对哺乳困境时为其提供帮助,针对问题提供合理、科学的建议与处理方法,包括细心科学的评估、个性化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宣教、母乳妈妈经验分享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妇的自信心,从实际问题出发为泌乳和哺乳提供有效帮助,因此呼吁所有哺乳产妇应得到科学的泌乳顾问的专业支持[13-15]。由此,可推测IBCLC在产科工作模式的循证护理可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继而提高产妇产后的护理质量,为提高母乳喂养率提供有利条件。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在院期间、出院时及出院3 d后的母乳喂养率分别为83.86%、92.35%、95.40%,均高于对照组的69.73%、77.98%、89.15%。提示IBCLC在产科工作模式的循证护理实践效果明显,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率。分析原因,该护理模式促使护士在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过程中做到有理有据,不仅拓宽了护士的思维,同时可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该护理模式在循证理论的指导下,自产妇相关知识最薄弱的问题点以及最关心的问题点着手,并加入延续性护理的内容,为产妇制定了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循证护理思维为基准,进一步达到改善母乳喂养率偏低的现状[16-1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妇第1季度以及第4季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这在既往研究报道中得以佐证:IBCLC以产科循证护理解决问题为导向应用于产科工作中,可显著提高产妇的满意度。循证护理措施的实施,通过IBCLC可收集相关证据,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有效改善了产后护理工作质量,使得产妇感受到源自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进一步促进了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最终提高了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循证护理主要根据产妇的分娩生理、心理以及家庭经济情况等,尽量采取最低成本对产妇实施最佳的护理,从而在极大程度上避免了部分不必要的临床纠纷[19-20]。且该护理方式的具体干预内容主要是在IBCLC的主持以及认可下进行,而IBCLC是母乳喂养专科领域最权威的人,这有效保证了护理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进一步对产妇的产后护理质量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IBCLC在产科工作模式的循证护理实践价值较高,可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率以及产妇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本研究尚且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本研究针对的指标为母乳喂养率以及产妇满意度,并未对产科其他专科指标质量及产妇乳腺炎的发生率的改善等情况进行研究,这可作为今后研究的方向。同时,本研究对产妇产后的随访受到产妇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可能促使研究结果发生一定程度的偏颇。母乳喂养是比较容易受社会环境影响,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存在,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尽量选择标准化量表的随访,以获取更为可靠、准确的数据。